2001年新年伊始,雪梨奧運會桌球女子單打季軍陳靜籤約廣東福地俱樂部,加盟內地桌球超級聯賽。這位被大陸女乒視為頭號勁敵的中國臺北選手再度引起人們關注。
籤約儀式上的陳靜風姿綽約、溫婉可親、平易謙遜,很難想像她就是那個賽場上球風犀利、不露聲色、模樣極酷、單槍匹馬地與強大的中國女乒抗衡的驍將。橫跨四屆奧運金銀銅盡收,三枚獎牌分屬海峽兩岸,這位乒壇 「常青樹」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極富傳奇色彩。
溫文爾雅的陳靜其實從小就有著一股旁人沒有的衝勁和叛逆精神。 有一年,武漢市舉辦少年桌球比賽,陳靜對隊友說:「我誰也不贏,就贏上次拿冠軍的某某某。」果然,陳靜贏了那名上屆比賽的冠軍,但其他比賽亂打一氣,結果總分極低。 別的孩子都要聽教練的話。不到12歲的陳靜卻表示:教練說得對的我就聽,在球場上是我與對手打,對手打我哪裡最難受,我自己最清楚,我打對手哪裡最難受,我也最清楚。
陳靜入選湖北省隊時,成績並不算突出,但是,當時的湖北女隊教練、早年的女乒國手馮夢雅還是看中了陳靜。「她打球雖然力量輕,但線路活。」馮夢雅說,「氣質也與眾不同,別的小孩打球都比較注意教練員的臉色,但她看都不看。」
從漢城奧運會奪金歸來,陳靜萌生了退意。她說這種想法是站在漢城奧運會領獎臺的那一刻產生的。「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要拿世界冠軍、要拿奧運會冠軍!但是當我真的拿到奧運會冠軍之後,我突然覺得我沒有目標了。我站在領獎臺上就想,我這樣就是冠軍了?我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又一想,我終於拿到冠軍了,我可以幹點別的事情了。」
陳靜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姑娘,很多事情她都想嘗試。但自從7歲時陰差陽錯與桌球結緣之後,她的世界從此幾乎只剩那小小的圓球。陳靜坦言,桌球讓她得到了很多,也讓她失去了很多。
1989年陳靜被派往德國多特蒙德參加第四十屆世乒賽。雖然她全部進入了單打、雙打與混雙半決賽,卻一個冠軍都沒有拿到。在這次世乒賽上,首次代表中國隊參加世界比賽的喬紅與鄧亞萍開始崛起。
1990年北京亞運會,中國隊沒有奧運冠軍陳靜的名字。22歲的她決定離開國家隊,到日本讀書。出境手續辦得並不順利。出國的想法也遭到家人的反對。記者從一位知情人士那裡了解到,當時中國桌球的一位高層官員甚至表示「陳靜不能走,她出去了就是一隻虎」。
陳靜最終把目的地鎖定在臺灣。臺灣宏碁電腦公司選擇了這位奧運冠軍,一方面利用她的身份和形象做產品行銷,一方面讓她指導公司的桌球隊。 「有一種說法說,運動員到了外面和中國隊就沒得比了,我想試一下」
陳靜赴臺灣發展的初衷並不是復出乒壇。她說,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奪金後,最大的心願是嘗試其他職業,並且多讀一些書充實自己,同時借教桌球改善經濟。但對這位遠沒有結束運動生命的奧運冠軍,臺灣方面自然不願閒置起來。臺灣各界紛紛鼓勵她重披戰袍,為中國臺北隊效力。「另一方面,當時好像有一種說法,有些運動員到了外邊以後,和中國隊就沒得比了。我這個人,有時候真有一點叛逆的心理。不可能的事,我就想試一下 ……不是說與中國隊比,而是說與世界最好的選手比……是不是離開了內地的環境,我就真的不可能再保持世界巔峰位置了?」
在中斷比賽與訓練三年之後,陳靜重出江湖。復出的第一年就在瑞典舉行的世乒賽上奪得了女單亞軍。可是,陳靜在1994年廣島亞運會和1995年天津世界桌球錦標賽上受挫,到了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陳靜讓世界乒壇大吃一驚,她只輸給了鄧亞萍一個人。
陳靜說在臺灣練球最大的問題是訓練條件差。「桌球是一個非常強調與不同風格高手對練的項目」,陳靜的苦惱也就是在島內找不到對手,陳靜認為,所謂的「海外兵團」最終難以與中國人抗衡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於此。
「我不再是一個人家準備好的享受者」
陳靜說話時帶著濃重的「臺灣腔」,友善而開放地面對記者的提問。她說,從一個單純的運動員轉變為一個全方位的社會人,是10年臺灣生活最大的收穫。
陳靜介紹,臺灣沒有職業桌球運動員,代表中國臺北隊出徵國際賽場的選手一般都是上班族或學生。「我在臺灣一個銀行球隊,上午上半天班,上班是真的,不是玩的,是你真正可能在櫃檯做收款這些事情,下午才訓練。」而集訓通常只有在亞運會奧運會這樣的大型比賽前才有。
陳靜說,在大陸的時候,她是一個單純的運動選手,生活機械而單調,沒有真正接觸社會,到臺灣後就完全變了。「就以練球本身來說,境遇都有天壤之別。在大陸,是所有的東西都是旁邊的人為你準備好了,只等你來練;而在臺灣,所有的事情要自己去準備,訓練場地自己弄,訓練對手自己找,訓練計劃自己制定……」
在臺灣,陳靜除了在一家銀行上班打球外,還在一家直銷公司兼職,擔任美國一種保健產品的形象代理,甚至與一家娛樂公司籤了約,進軍娛樂界。
幾年前,陳靜還成立了一個「陳靜桌球基金會」,這是一個推廣桌球運動的公益團體,經常舉辦民間的比賽和訓練營活動,基金會的經費靠陳靜演講募款。
「其實我在臺灣做這些事情比練球多得多。」陳靜說,正是這種運動員以外的角色,使她對人生、對社會有了更為開闊的認識。「從前當我是一個選手的時候,我拿著拍子打比賽,打完比賽就走人,從沒想到辦比賽要付出那麼多。可是我現在知道,整個比賽的策劃、運作,比打比賽麻煩多了,大到經費的籌集,小到場地滑不滑、比賽準備的是白球但選手要黃球……」
「我不再是一個人家準備好的享受者,我現在懂得了什麼叫付出。」陳靜說,「我辦完了一個比賽,很成功,當比賽結束時,你會覺得好輕鬆,好有成就感,一種與當運動員拿獎牌截然不同的成就感。」
「桌球現在對我來說只是一種興趣,在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太多了。」陳靜慶幸自己沒有變成一個機械的、除了打球什麼都不會的人。她努力了,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過上了自己想過的生活。
談及為何回大陸發展,陳靜表示,桌球運動環境最好的是大陸,能在大陸鍛鍊,一方面能有助於延長「一個運動選手的運動壽命」,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推廣桌球運動。目前,「奧運冠軍陳靜桌球俱樂部」已在廣州開張,陳靜將會打球從商兩不誤。
陳靜表示,憑她的特殊經歷,她有意充當兩岸的桌球使者,為兩岸的體育交流盡一番力量。目前她正在籌劃在臺灣舉辦一場世界女乒四強賽,選手是雪梨奧運會前四名:大陸的王楠、李菊,新加坡的井俊泓和她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