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四月維夏,六月徂暑」中,「徂」是開始的意思;(2)成語「述而不作」中,述的意思是「闡述前人成說」。詳細的解釋見相關詞條,無興趣內容請忽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33課,講《說文解字》「辵」部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和述。其中字後世已不再用,以「徂」字取代,徂字《說文》未收錄,所以我們實際上是講「徂」字和「述」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
1、。讀c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往也,,齊語。或從彳。」實際上,《說文》已經指出徂是的異體字。後來的《玉篇·辵部》也說:「,往也。與徂字同。」(徂)是形聲字。本義是往,去。
《爾雅·釋詁上》:「徂,往也。」《方言》卷一:「徂,往也。徂,齊語也。」也就是說,徂,實際上是齊地的方言。比如《書·說命下》:「 自河徂亳。」 從河洲去往亳州(都)。再比如《漢書·武五子傳》:「朕命將率,徂徵厥罪。」顏師古注稱:「徂,往也。」這句話實際上就是:我命令將帥,前往懲罰他們犯下的罪惡。
本義之外,徂還有其他用法,如:(1)至,到。比如《詩經·大雅·雲漢》:「不殄禋祀,自郊徂宮。」王引之釋詞:「徂,猶及也,言禋祀之禮,自郊而及於宗廟也。」(因為旱情嚴重)不斷祭祀求降雨,從郊外直到宗廟。
又比如《宋史·蘇舜欽傳》:「臣觀今歲自春徂夏,霖而陰晦未嘗少止。」其中的徂,用的也是這個意思。
(2)存在。《爾雅·釋詁下》:「徂,存也。」郭璞注稱:「以徂為存,猶以亂為治,以曩(nǎng,以往)為向,以故為今。此皆詁訓,義有反覆旁通,美惡不嫌同名。」
(3)以往的;過去的。比如《後漢書·馬援傳贊》:「徂年已流,壯情方勇。」以往的風歲月已經過去,壯志豪情依然。
(4)通「祖(zǔ)」。開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徂,假借為祖。」比如《詩經·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四月進入初夏時節,到了六月,酷暑就到來了。很多版本譯成「六月夏天就要過去了。」這顯然是誤解了徂的用法。
(5)通「殂」。死亡。比如《史記·伯夷列傳》:「於嗟徂兮,命之衰矣。」司馬貞《史記索隱》:「徂者,死也。」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這是伯夷餓死在首陽山前沉重的嘆息。
(6)通「駔」。駿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豫部》:「徂,假借為駔。」《詩經·魯頌·駉》:「思無邪,思馬斯徂。」馬瑞辰通釋:「徂,當為駔之假借。」(魯公)思慮是正道,馬兒駿美能遠馳。
(7)通「阻」阻止。比如《莊子·則陽》:「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徂。」郭象註:「忽然自死,吾不能違。」陸德明釋文:「不可徂,一本作阻」
(8)古國名。《詩經·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鄭玄箋稱:「阮也,徂也,共也。三國犯周,而文王伐之。」密人態度不恭順,竟敢抗拒周王大邦,侵阮、破徂、襲共太猖狂。
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2、述。讀sh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述,循也。從辵,術聲。,籀文從秫。」形聲字。本義是遵循。比如《書·五子之歌》:「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傳》:「述,循也。」 敘述大禹的教導而寫了詩歌。《禮記·中庸》:「父作之,子述之。」父親開創,兒子遵循。《漢書·藝文志》又有:「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顏師古注稱:「述,修也。言以堯舜為本始而遵修之。」
述字的本義之外,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申述;記敘。比如我們很熟的《嶽陽樓記》:「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就用這個意義。
(2)闡述前人成說。比如《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皇侃《論語義疏》稱:「述者,傳於舊章也。」(孔子說:)傳承前人的成說而不創立新義,信奉並喜好古時的準則。
也泛指著述之作。《廣韻·術韻》:「述,著述。」比如《後漢書·趙岐傳》:「岐多作述作,著《孟子章句》、《三輔決錄》傳於時。」現代漢語經常用這個用法,比如魯迅《摩羅詩力說》:「文章益妙,著述亦多。」
(3)古代的一種文體。《顏氏家訓·文章》:「夫文章者,原出五經:詔、命、策、檄,生於《書》者也;序、述、論、議,生於《易》者也;歌、詠、賦、誦、生於《詩》者也……」你看,各種文體都跟《五經》有關,源出不同。
(4)通「鷸(yù)」。一種古代的冠飾,以翠鳥羽製作。
此外,述也用作姓氏,《廣韻》有載。
述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之23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