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建在地球大陸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令人難解的獅身人面像之謎,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達西裡的「火神火種」壁畫、死海、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傳說中的大西洲沉沒處,以及令人驚恐萬狀的「百慕達三角區」,讓無數個世紀的人類嘆為觀止的遠古瑪雅文明遺址,這所有的一切,都位於北緯三十米的線上,不能不叫人感到異常的蹊蹺和驚奇。
在安徽歙縣(原徽州府)縣城西北20公裡處,也有一個坐落在北緯30°上的小小古村,它雖然沒什麼名氣,但說起它背後的「神奇」,也是一部讓人無限沉迷的歷史教科書。許村鎮所在地—許村,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源於東漢,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沉醉於此地的風水人情,於是辭官歸隱於此,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歸隱太守,改為任公村。
而真正讓它開始聞名於世的,還是要從唐朝末年說起,尚書許儒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共出現了進士48人,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為其後裔。到了近代,更是有許家澤一門「五博士」、一村「五院士」、一家三代北大生的奇觀,其尊師重教、文風昌盛的文化傳承可見一斑,因此許村也摘得「徽州進士第一村」的桂冠。
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築群更是其中的精華。其古建築群在歙縣排名第一,有15保存完好的古宅,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近180幢。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世界文化遺產。
還未進村,首先就看到一座大宅祠,有著名的「雲溪堂碑帖」。往裡走還能見到明代建築的大墓祠、清代建築的大邦伯祠以及徽州最小的牌坊——雙節孝坊,如果你對牌坊有研究,可一定不能錯過這些古建築。村子很小,雖然收門票卻不是個圈起來開發的景區,遊客不多,商業化自然還沒有興起,但因此也保留了一份獨得的寧靜。村民們穿插在老房子中,照樣生活度日,鎮子不過幾步路的距離,小橋流水到柴米油鹽的過渡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村內建築以高陽廊橋、雙壽承恩坊、大觀亭、五馬坊構成的元明建築群最為罕見,堪稱古建之精華。 這裡人文薈萃,自古以來也吸引了眾多名人雅士來此尋找靈感,對它都情有獨鍾。李白有詩云:「十裡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就是對許村最真實的讚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
許村最好的景色在高陽橋所在的區域,一橋、一坊和一亭,串聯在一條軸線上。村落採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布局保留著「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勢。高陽橋是座廊橋,兩側的串口有三種形狀,上有「安鎮長流」匾額一塊,二邊楹額為「南海岸來一瓶甘露,高陽橋渡千載行人。」
村裡各式各樣的牌坊,成為一大奇觀。這裡有徽州最小的牌坊—雙節孝坊,有全國唯一一座夫妻百歲老人壽坊(明代)—雙壽承恩坊。其中的三朝典翰坊,創造了三個之最,分別是中國年齡最小的官員牌坊,汪倫的後代汪德章,出生三日就被封為翰林;同時也是四柱沖天式牌坊的鼻祖,還是由中央欽差大臣6名和地方政府10位官員落款監製而成的牌坊。還有薇省坊、五馬坊、大郡伯第坊、大邦伯坊等等,時而粗曠,時而精美,堪稱一絕。
大邦伯祠是許村現存歷史最久、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與大郡伯第、五馬坊、大墓祠等建築,同為祀奉紀念許氏東支始祖許伯升而建。大邦伯祠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進深60米,開間18米,面積約1080平方米,祠前臨街,置有廣場,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如今時光蹉跎了歲月,給古老的建築留下了斑駁痕跡,更顯滄桑與考究,而那些埋藏在背後的歷史故事,也時常充滿著封建時代的蒼涼與悲傷,深宅大院裡也時不時演繹著一幕幕悽涼,但屬於許村的故事仍然在上演,屬於新時代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