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首屆長三角森林康養和生態旅遊宣傳推介在浙江桐廬舉行,三省一市的森林旅遊資源爭奇鬥豔,為長三角市民獻上一場旅遊攻略盛宴。
從寧鎮山脈、浙西山水到皖南名嶽,森林資源在長三角腹地織就絢麗畫卷,與沿江沿海的城市群交相輝映。「2019年,長三角地區年接待遊客量5.5億人次,其中森林康養和生態旅遊產值超過3500億元。」浙江省林業局局長胡俠介紹,三省一市共擁有世界自然遺產4處,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122個、自然保護區95個、森林公園284個、溼地公園194個,在生態旅遊的再開發與深度開發時期,市場容量增大、產業外向度明顯。
「森林康養的春天來了!」浙江省老年醫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國付介紹,森林康養不僅陶冶心情、「洗心洗肺」,對健康益處多多。「發展森林療養於國促進國民健康、林業轉型,於民則是促進大眾健康、提升生活品質,但當前多為林業、文旅部門牽頭負責,建議與醫療行業加強合作,引進衛健部門力量,增強森林康養針對性和實用性。」
「當下,我們並不缺少旅遊資源。只是我們多數旅遊還停留在走馬觀花打卡即過的形式。隨著經濟水平提升,人們對旅遊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更迭,轉而尋求更具體驗的旅遊產品,森林旅遊就是其中的一種。」南京大華國旅資深導遊培訓師巫鵬飛表示,森林旅遊相較於人文類旅遊,更親近自然,更傾向於放鬆身心,健身養生。
位於蘇浙皖交界處的安徽省郎溪縣和廣德縣、江蘇省溧陽市和宜興市、浙江省長興縣和安吉縣、上海市白茅嶺農場「一嶺六縣」,因為擁有廣袤而獨特的森林資源,發展森林康養更為旅遊界看好。該區域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森林面積佔4479.3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44.3%。美麗的「一嶺六縣」串連成了 「長三角之心」,也串起了一條舉目所及滿眼翠意的奇妙線路。無論「空山新雨後」的山景,抑或「行舟綠水前」的湖光,或者是「川原五十裡、修竹半其間」的竹林農舍……「一嶺六縣」的詩和遠方,令人流連忘返。
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溧陽一條彩虹路串珠成線打造全國網紅路,帶動沿線10萬農民增收;一間小茶舍帶動農旅融合鄉村實現收入40億元。今年6月初召開的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要求,在省際毗鄰區域共建長三角產業合作區。如今這片沃土「熱起來了」。
「以『一嶺六縣』為代表的浙西山水、皖南名嶽,森林資源豐富,是長三角共同的『後花園』。」江蘇省旅遊學會副會長、南師大教授沙潤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不能忽視繁華城市帶背後這片莽莽蒼蒼的山水名勝區對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困擾這一地區與城市群聯繫的主要障礙還是交通,尤其是沿江城市帶與這一帶的快速交通。江蘇省發改委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江蘇不但將儘早上馬寧宣黃高鐵,還考慮規劃鎮杭鐵路連接千島湖,以及在既有寧杭鐵路以西建設寧杭二通道。
目前,江蘇已創成國家森林城市8個,全國綠化模範市、縣(市、區)46個,全國綠化模範單位58個,全國生態文化村43個;已建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溼地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213個;培育了一批以江蘇黃海海濱國家森林公園、雲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森林康養、養生、體驗基地。這些生態之地已成為人們敞開心扉「森呼吸」、擁抱自然「林距離」的「城市客廳」。2019年全省省級以上森林公園接待遊客8237萬人次,直接產生經濟收入50億元。
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旅遊推廣處副處長楊維啟介紹,江蘇結合省內的森林資源,以「水韻江蘇 森居健出」為主題規劃打造5條生態旅遊線路,其中「情寄山水,竹風茶韻」南京—常州—無錫、「江湖覽勝,山水如意」蘇州—南通—泰州等向三省一市推介。「未來將著重完善這5條線路,將其作為明星產品開發推介,同時加強和長三角其他省市的交流合作,爭取實現區域內優質森林旅遊資源有機組合與流動。」
本報記者 顏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