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句俗話,「新三年,舊三年,縫補三年」,意思是說生活條件差,沒錢買新衣,只能一件穿很久,穿破了,還要再縫個補丁再穿。但是,時過境遷,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增加了,甚至在最偏遠的農村,也很難看到有人穿著打補丁的衣服。
如今服裝面料越來越結實,就像一些化纖產品一樣,穿很久也不會磨損,而且人們口袋裡有錢,衣服更新很快,家裡的衣櫃常常塞得滿滿的。許多舊衣服,其實品相還不錯,只是款式有點過時,或者小的衣服穿不上。城市中,許多小區出現了舊衣服回收箱,人們將家中不再穿的舊衣服放進回收箱,可以節約家中衣櫃空間,也不需要經常整理。
不僅僅是城市裡的人有很多舊衣服,現在農村的家庭裡也可以看到很多舊衣服不再穿了。鄉下人自己蓋房子,還有個小院子,人均居住面積比城裡人還大,家裡還多放些雜物,不少人就把舊衣服堆在家裡,有的直接扔在院子裡,風吹雨淋,需要用布條的,就拿剪刀把舊衣服剪下來。
以前在農村,舊衣服沒有地方處理,當垃圾扔有點可惜。但是近幾年,筆者發現,一些農村也出現了舊衣服回收的情況,當然這不是免費的城市回收箱,而是有小商販到農村來收購。前不久,筆者村裡來了個小販,開著三輪電動三輪車,小號一直循環播放著「回收舊衣服,5毛一斤」。
村裡有人就去叫住小販,回家去把院子裡風吹日曬的舊衣服拿來賣,三四十塊錢一件,別人見了,也有人回來收拾,拿來賣。大家都很好奇,這些舊衣服在家裡根本沒有什麼用處,只能用來切布條,捆西紅柿架,豆角架,或扎麥袋。如今賣主5毛一斤收,能有什麼用,怎麼賺錢?
在了解後,筆者發現,這些收購包括了市區免費回收的舊衣服,一般有以下幾種用途:
一是產品處理好,產品銷往國外。
回收的舊衣服並不全是不能穿的,事實上,很多衣服其實都沒有什麼問題,沒有什麼破損,清洗後也和新衣服一樣。象這類品相好的舊衣服,經過清洗、消毒、熨燙等環節後,就有一部分會銷往國外落後地區,如非洲等地。因為這些衣服回收成本低,出口後價格也很便宜,夏天穿的衣服可能只有幾美元,很受當地人歡迎。
據業內人士透露,非洲人口佔世界的六分之一,當地許多人因條件限制,新衣成了奢華的裝飾品,只能買二手衣服。不但我們在那裡銷售,歐美發達國家還在非洲銷售大量的二手衣服。光是我國,每年就有至少幾億件舊衣服賣到非洲。
二是原料回收再利用。
品相好的舊衣服經處理後可以重新出售,那些品差的自然也有用處。如今服裝多採用化纖面料,可再生利用。而且化纖織物是一種石油產品,所以對化纖織物進行回收再利用,不僅符合環保要求,而且節約了能源。
回收後可用於生產拖把布、抹布、地墊和農業大棚用的棉麻舊衣物,還有一部分將其進行再生處理,製成再生紗線、再生棉,作為新衣物的原料。
三是部分進行捐贈。
如今,許多企業熱衷於慈善事業,收購的舊衣服,經過清洗、消毒等處理後,將有一部分將用於慈善捐贈,捐給那些偏遠落後地區的兒童。
除上述用途外,有些舊衣服可加工成工藝品,有些則專門用來製作繩索。剩餘的,經「層層利用」後,一般送到熱電廠,直接作為燃料。
舊衣不像紙箱、廢鐵等,可以賣給廢品,所以很多人常年堆在家裡,像這樣專門賣給回收商,讓舊衣重新發揮其價值,也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