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派》作為一檔大陸地區的精品脫口秀節目,能夠撐到第四季真不容易。這一季與上一季間隔時間足一年有餘,製作周期和上線時間都有拉長,在各種磕磕絆絆的調整當中,終於上了線。其實這一季也讓很多鐵桿粉絲心懷疑慮,尤其是當下文濤見老,子東不再,道長言漸寡的情況下,這節目到底還能不能做出看點,延續過往魅力呢?在看了前兩期跟節目調性不搭的嘉賓聊天后,我甚至產生了懷疑與焦慮,但到了第三期,當王晶來跟文濤、道長和周軼君沏好茶,一開腔,我知道那個精彩熟悉的《圓桌派》總算是回來了。薑還是老的辣,老王真是你老王,他這回作為節目的座上賓,談了電影和喜劇創作,談了周星馳,最後還談到了電影市場,整場交流下來,酣暢淋漓,也讓人意猶未盡。
剛開頭竇文濤就想將他一軍,拋出賈樟柯和王家衛做對比,王晶毫不猶豫選了王家衛,因為在他看來,王家衛電影的節奏與欣賞價值都要高於賈樟柯,接著幾位圍桌而坐的朋友們就著清茶,這話匣子就打開了。要跟王胖子聊天,這話題必然會帶到從前,經歷過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他說到最忙的時候,一天可以跟3個組,製作到上檔一部電影最短的時間只用了5周。放聖誕假的時候,想要投拍電影的老闆約他出去飲茶,席間便能拍板一部元旦或是春節檔的電影,當時的市場就是這麼紅火熱鬧,也極為注重效率。所以在那個時代,王家衛這類劇本用飛紙仔的方式交給演員,自己慢慢打磨細節的導演絕對屬於大異類,不過這麼多年下來,卻打造出了自己獨到的風格,影響力也風靡全球。
當時,像王晶這樣連軸轉工作的香港電影人並不鮮見,例如發哥,拍攝英雄本色的時候一人同時軋了4部戲,導演拍著拍著,愈發覺得這個人物有意思,臨時給他加戲加臺詞,加到最後居然成了主角,而電影也大獲成功。這種情況擱在今天看,不敢想像,有時也讓人生出疑惑,到底是人才們都老去了,所以再難出精品呢?還是說好的題材都叫人拍光了,所以現在的許多電影故事都乏善可陳呢?老王一語道破天機,這跟大家的狀態有關係,以前拍電影的時候是很忙,但是做這行的人都把完成一部商業片視為工作,工作必須到點完成交貨,不能講靈感,同時也得計較成本,正是在這種純粹的工業化流程下,才會讓香港電影在一個時期內旺盛蓬勃。王晶也談到了之後市場的衰落與臺灣的資本撤出港產片市場有直接關係,資金鍊的斷裂,開工都成問題,沒有資本的推進,這個行業想要維持興盛就很難了。
王胖子以往給人的印象是個市儈的生意人,可是鮮有人知道他不但是港大中文系的高材生,因為有學術底子和父親提攜,他進圈從編劇做起,再將觸角伸到導演製片,偶爾還客串幾個角色。提到他避不開周星馳,畢竟星爺早年的數部神作可是在他的牽線搭橋下完成的。這回閒聊之中,他索性把星爺的老底也給揭了:作為喜劇演員,星爺不僅是空前的存在,在他淡出影壇之後三十年也無人能出其右。很多人誤以為星爺的喜劇表演大部分只是在玩梗,王晶卻點出這種看法屬於誤解,實際上星爺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他獨特的動作和自成一派的表演風格,其他人很難表演到他的程度。星爺後來自己執導的作品裡,很多角色應該怎樣演他都會自己先示範一遍,對應的演員去模仿和摸索,再走一遍,卻很難得他的神韻,有靈性的能有自己的表達,沒靈性的,就不容易把握分寸。
當大伙兒聊到喜劇是什麼的環節時,王晶的見解也挺獨特的。文濤先拋了塊磚,表示現在的笑點紅利很大,做能讓大家笑的作品,就能賺錢,一些直播平臺就在吃這個紅利。王胖子對此不認同,直言大陸電影市場的環境更擁護正劇,喜劇生存空間相對小,而要做笑點,就要去推翻規範,大陸的觀眾對規範卻特別有維護的自覺,這也是這幾年他轉戰大陸市場後,不再熱衷做喜劇題材的重要原因之一。演喜劇尤其累,因為得說服自己去做到反常的事情,這才能給人帶來笑的動機。人們會笑跟欺凌帶來的「快樂」非常相似,當喜劇中的角色身處非常環境,遭遇悽慘,觀眾本身如果特別善良,不會在生活中欺負別人,那麼他們能夠在喜劇電影中收穫源這類似欺凌的滿足感,也會發自內心地笑起來。這話乍看槽點很多,但細思之下,其他人還真沒法兒反駁。
喜劇本身對規範是有攻擊性的,在電影史上,政治、宗教和性,是最典型的規範,也是最容易成為被喜劇創作攻擊的對象。但在大陸這個市場中,這三點恰恰處在攻擊禁區,時代發展到現在,隨著政治正確在全球的普及,也有越來越多的地區無法再對這典型規範進行攻擊,所以我們能看到的打破常規的喜劇,也漸漸稀少。王晶來了大陸,開始做《追龍》這個系列,但就有他的老觀眾表示,這可沒有《跛豪》好看啊,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卻很狡猾地用「因為《追龍》請不到葉子楣了嘛」來一筆帶過,笑得一臉狡黠。此前的《吐槽大會》節目上,有人說他愛拍爛片,經手200多部電影的他對此不置可否,到了圓桌之上,他卻毫不諱言自己的片子不爛,因為有市場和受眾捧場,他從未賠錢,還有投資商找上門來一部接一部地給他投資,這在今天這個有票房注水有幽靈場等亂象幹擾的市場中,像他這樣不犯規且能盈利的製作人還真不多見。
看完整期節目,發現自己一直對這個胖子有誤解,他不僅懂生意,懂市場,在電影專業製作上也摸得很深,他會說《復聯4》這樣的片子20年後會變成搞笑片,因為技術想像到那個時候可能會普及化,一部時代特徵明顯的電影會回歸到故事本身,而《教父》這樣從節奏、表演、拍攝上都挑不出錯的完美之作,到了那時候,依然會是經典。有人情味引人產生共鳴對票房很重要,像卓別林的經典之作都能令觀眾產生共鳴,而《飄》則是影史上這種共鳴的極致。跟自詡格調高雅有藝術追求的導演不同,王晶願意做俗人的市場,因為這個市場在三四五線城市,這種市場的觀眾才會為國語片買單,才是佔領國內票房市場大頭的觀影主力。一二線的觀眾因為生活節奏和社交需求,更願意追捧外語片,對於這個市場的觀眾,他很理性地選擇了不將就。看看,這個深不可測的胖子的觀點,你還真沒辦法反駁呢!
這期節目真是相當精彩,小編我盡力想要抓出重點來,卻發現王晶在節目裡字字句句皆有理,以管窺豹地總結了小部分說法,卻依然感覺太過片面,希望大家在觀看本期節目後,也來跟我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