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朋友圈發布第三海水浴場和奧帆中心中間海域出現鯨魚的視頻,引起網友關注。
據第三海水浴場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說,視頻是由參加帆船比賽的運動員拍攝的,鯨魚出現在浴場遊泳區範圍之外,由於浴場有防鯊網防護,市民遊客請放心。
對此,市城管局表示,浴場的防鯊網每天都有專人定時檢查巡護,一旦有損壞會及時修補。如果破損嚴重影響安全,浴場會先行關閉,禁止遊客市民下海,修補安裝好之後再開放。
鯨魚出現或是與良好的海洋環境有關
專家表示,鯨魚出現或許與良好的海洋環境特別是水質有關。
青報君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近年來,青島市加強海灣生態管護,嚴格落實海洋生態紅線和自然岸線管控要求,實施「藍色海灣」治理工程,穩步推進海岸整治修復;完善海灣監管體制機制,強化重點海灣綜合執法監督,努力建設美麗海灣。
根據《2019年青島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內容可以看到,膠州灣海域優良水質面積達到74.8%,比2018年提高1.1%,嶗山灣和靈山灣水質優良比率保持100%,海灣水質總體優良。
青島近海曾多次出現鯨魚
>>>>
2004年10月14日
40多頭鯨魚出現在青島膠州灣西北方向海域,鯨魚最長達10米左右,最短有1米多長。據中國海洋研究所專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膠州灣曾發現過這樣的鯨魚群,但到八十年代後期就「銷聲匿跡」了。鯨魚的再度出現說明了膠州灣的水質較好,沒有很嚴重的汙染,能讓鯨魚自由呼吸。
>>>>
2006年8月24日
在金沙灘遊玩的遊客先後兩次在沙灘上發現同一條「大魚」擱淺,開發區海洋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很可能是條受傷的鯨魚。水族館的3名專家趕到金沙灘,受傷的鯨魚已經遊走。專家們根據現場拍攝的照片判斷,這很可能是條偽虎鯨,體重有千餘斤。
>>>>
2008年8月30日
一頭400公斤重的幼鯨擱淺即墨鰲山衛海灘被發現。同日晚上,有市民發現一頭「大海豚」擱淺,經青島開發區海洋漁政監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辨認,這是一頭成年鯨魚,因外形和海豚有幾分相似,被當地漁民誤認為是海豚。這種鯨魚是銀杏齒喙鯨,也叫日本喙鯨。
說到青島與鯨魚的淵源
那就不能不提到
青島水族館中的抹香鯨鯨魚標本了——
1978年在唐島灣擱淺的抹香鯨
快來「漲姿勢」!
↓↓↓
抹香鯨是水族館大塊頭
「抹香鯨的頭佔身長的1/3,因此又叫巨頭鯨。其巨大頭部能容納1噸腦油,經過提煉生產的鯨蠟油,可以用作精密儀器的潤滑油。它的前鰭有人類五指一樣的骨骼,說明抹香鯨的祖先是擁有前肢的。」工作人員提到,1978年這頭碩大的抹香鯨在唐島灣擱淺,水族館的專家趕去營救,但抹香鯨已經死亡。
經鑑定,這頭雄性抹香鯨約37歲,體長13.95米,重達22噸。水族館的專家將其屍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巨大的骨骼展出,另一部分,鯨魚皮經過填充,重現了抹香鯨的原貌。很多遊客尤其是孩子對來自海底的龐然大物尤為感興趣,於是它成了水族館科普教育的重點。
你在近海看到過它們的身影麼?
延伸閱讀: 鯨目
鯨目(學名:Cetacea)是哺乳綱下設的一個傳統分類單元,包含現存約90種體態似魚、皮膚裸露的水生哺乳動物和它們已滅絕的早期親族,統稱 鯨類 或 鯨豚類,習慣上體型大者稱鯨(英:Whales),小者稱豚(英:Dolphins)。大部分棲息於淺海,少數幾種棲息於淡水。
鯨類的形體構造和生活習性明顯異於任何哺乳類,故長期單列為一目。其祖先和演化史一度存有爭議,但隨著相關研究不斷進展,現已充分證實鯨類由5000萬年前的陸生偶蹄目入水後演化而成。DNA測序顯示鯨類與河馬互為姐妹群,二者構成的分支又與反芻亞目互為姐妹群。為避免偶蹄目成為並系群(即缺少部分演化支),現行分類將鯨目歸入偶蹄目,降級為 鯨下目。
為適應水下環境,鯨類的前肢進化為鰭,後肢退化,並生出水平的尾鰭。鼻孔移生至頭頂,須每隔一段時間將鼻孔露出水面置換氧氣。無耳廓,但聽力極佳。鯨類的兩大支系——鬚鯨和齒鯨,在3400萬年前分化。鬚鯨現存約15種,口內無齒,上頜有簾幕般的角質鯨鬚,濾食磷蝦、小魚等;普遍體型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類動物。齒鯨現存約75種,口中多有利齒,捕食魚類、頭足類等;總體上體型較鬚鯨小,且不同種類間差距較大;擁有發達的聲吶系統,活動時主要依靠回聲定位功能;部分種類智商極高,甚至具備複雜的情感。
鯨類每胎僅產1崽,生長期長,在人類侵害下1/4的種類瀕臨滅絕 。儘管國際捕鯨委員會自20世紀80年代起規定禁止商業捕鯨,但冰島、挪威、俄羅斯、日本等國仍在大量獵殺鯨類。
近日,有網友在朋友圈發布第三海水浴場和奧帆中心中間海域出現鯨魚的視頻,引起網友關注。
據第三海水浴場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說,視頻是由參加帆船比賽的運動員拍攝的,鯨魚出現在浴場遊泳區範圍之外,由於浴場有防鯊網防護,市民遊客請放心。
對此,市城管局表示,浴場的防鯊網每天都有專人定時檢查巡護,一旦有損壞會及時修補。如果破損嚴重影響安全,浴場會先行關閉,禁止遊客市民下海,修補安裝好之後再開放。
鯨魚出現或是與良好的海洋環境有關
專家表示,鯨魚出現或許與良好的海洋環境特別是水質有關。
青報君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近年來,青島市加強海灣生態管護,嚴格落實海洋生態紅線和自然岸線管控要求,實施「藍色海灣」治理工程,穩步推進海岸整治修復;完善海灣監管體制機制,強化重點海灣綜合執法監督,努力建設美麗海灣。
根據《2019年青島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內容可以看到,膠州灣海域優良水質面積達到74.8%,比2018年提高1.1%,嶗山灣和靈山灣水質優良比率保持100%,海灣水質總體優良。
青島近海曾多次出現鯨魚
>>>>
2004年10月14日
40多頭鯨魚出現在青島膠州灣西北方向海域,鯨魚最長達10米左右,最短有1米多長。據中國海洋研究所專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膠州灣曾發現過這樣的鯨魚群,但到八十年代後期就「銷聲匿跡」了。鯨魚的再度出現說明了膠州灣的水質較好,沒有很嚴重的汙染,能讓鯨魚自由呼吸。
>>>>
2006年8月24日
在金沙灘遊玩的遊客先後兩次在沙灘上發現同一條「大魚」擱淺,開發區海洋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表示,這很可能是條受傷的鯨魚。水族館的3名專家趕到金沙灘,受傷的鯨魚已經遊走。專家們根據現場拍攝的照片判斷,這很可能是條偽虎鯨,體重有千餘斤。
>>>>
2008年8月30日
一頭400公斤重的幼鯨擱淺即墨鰲山衛海灘被發現。同日晚上,有市民發現一頭「大海豚」擱淺,經青島開發區海洋漁政監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辨認,這是一頭成年鯨魚,因外形和海豚有幾分相似,被當地漁民誤認為是海豚。這種鯨魚是銀杏齒喙鯨,也叫日本喙鯨。
說到青島與鯨魚的淵源
那就不能不提到
青島水族館中的抹香鯨鯨魚標本了——
1978年在唐島灣擱淺的抹香鯨
快來「漲姿勢」!
↓↓↓
抹香鯨是水族館大塊頭
「抹香鯨的頭佔身長的1/3,因此又叫巨頭鯨。其巨大頭部能容納1噸腦油,經過提煉生產的鯨蠟油,可以用作精密儀器的潤滑油。它的前鰭有人類五指一樣的骨骼,說明抹香鯨的祖先是擁有前肢的。」工作人員提到,1978年這頭碩大的抹香鯨在唐島灣擱淺,水族館的專家趕去營救,但抹香鯨已經死亡。
經鑑定,這頭雄性抹香鯨約37歲,體長13.95米,重達22噸。水族館的專家將其屍體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巨大的骨骼展出,另一部分,鯨魚皮經過填充,重現了抹香鯨的原貌。很多遊客尤其是孩子對來自海底的龐然大物尤為感興趣,於是它成了水族館科普教育的重點。
你在近海看到過它們的身影麼?
延伸閱讀: 鯨目
鯨目(學名:Cetacea)是哺乳綱下設的一個傳統分類單元,包含現存約90種體態似魚、皮膚裸露的水生哺乳動物和它們已滅絕的早期親族,統稱 鯨類 或 鯨豚類,習慣上體型大者稱鯨(英:Whales),小者稱豚(英:Dolphins)。大部分棲息於淺海,少數幾種棲息於淡水。
鯨類的形體構造和生活習性明顯異於任何哺乳類,故長期單列為一目。其祖先和演化史一度存有爭議,但隨著相關研究不斷進展,現已充分證實鯨類由5000萬年前的陸生偶蹄目入水後演化而成。DNA測序顯示鯨類與河馬互為姐妹群,二者構成的分支又與反芻亞目互為姐妹群。為避免偶蹄目成為並系群(即缺少部分演化支),現行分類將鯨目歸入偶蹄目,降級為 鯨下目。
為適應水下環境,鯨類的前肢進化為鰭,後肢退化,並生出水平的尾鰭。鼻孔移生至頭頂,須每隔一段時間將鼻孔露出水面置換氧氣。無耳廓,但聽力極佳。鯨類的兩大支系——鬚鯨和齒鯨,在3400萬年前分化。鬚鯨現存約15種,口內無齒,上頜有簾幕般的角質鯨鬚,濾食磷蝦、小魚等;普遍體型巨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類動物。齒鯨現存約75種,口中多有利齒,捕食魚類、頭足類等;總體上體型較鬚鯨小,且不同種類間差距較大;擁有發達的聲吶系統,活動時主要依靠回聲定位功能;部分種類智商極高,甚至具備複雜的情感。
鯨類每胎僅產1崽,生長期長,在人類侵害下1/4的種類瀕臨滅絕 。儘管國際捕鯨委員會自20世紀80年代起規定禁止商業捕鯨,但冰島、挪威、俄羅斯、日本等國仍在大量獵殺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