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習慣。
觀影前先瞄一眼海報、簡介和演職員表,然後就對影片的質量得出了初步的判斷。
目測好看就去看,不好看就直接忽略掉。
以前小嗨也是如此,直到有一次我看到【獨自哥哥】提到了這個問題。
仔細想來,這樣的觀影習慣,無疑是「跟著感覺走」。
自欺欺人不說,還為此錯過了不少好電影。
就比如說今天小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一部。
——《幽靈船》。
影片開始,一艘豪華郵輪正行駛在海面上。
乘客們一邊喝酒一邊聊天,有說有笑,好不愜意。
隨著唱歌的紅衣女郎不停地召喚,大家開始聚集在舞池裡跳舞。
就在這時,一隻手悄悄啟動了一個神秘開關。
只見一條鋼絲繩被不斷拉緊,瞬間從人群中橫掃而過。
人們眨眼間便集體領了盒飯,只剩一個不夠高的小女孩被嚇傻在原地。
畫面一轉,時間來到40年後。
主人公莫瑞恩是一支六人商業打撈隊的一員。
他們專門尋找那些在公海上遇難的船隻,以此換取報酬。
這天,一個名叫傑克的年輕人找到了他們。
他聲稱自己在公海上發現了一艘無人船,並拿出幾張輪船的航拍照片。
看到照片,幾人頓時來了興致,因為那是一艘體型巨大的郵輪。
對於打撈隊來說,這無疑是寶藏般的存在。
第二天一早,幾人便與傑克一同出發,一路說說笑笑,很快就找到了那艘船。
令人驚訝的是,這竟是莫名消失了40年的著名郵輪——安東尼亞·格拉撒號。
也就是影片開頭的那艘「恐怖郵輪」。
隊長西恩迫不及待地帶上莫瑞恩和其他兩人登上大船。
卻沒想到,他們已經陷入了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當中……
鑑於本片上映時間較早,小嗨就不在此過分贅述劇情了。
老規矩,以此處作為分割線,還沒看過、感興趣的小夥伴抓緊去看。
2002年,正值歐美恐怖片的衰落期。
血腥暴力的視覺衝擊,早已使得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傳統的歐美恐怖片逐漸遭到市場的淘汰。
於是,好萊塢掀起了一股翻拍熱潮。
這部《幽靈船》,便翻拍自1980年的同名電影。
該片在國內外主流評分網站上的分數都不算高。
國內豆瓣6.8分,國外IMDb5.5分、爛番茄新鮮度僅有16%。
這樣的口碑和分數,其實也在意料之中。
爛俗的海報,不顯山不露水的主創團隊,舊瓶裝新酒的翻拍形式,標準的好萊塢恐怖風格......
種種原因,都使其難入恐怖片「老油條」的法眼,甚至在目測的觀影習慣下直接被忽略掉。
但拋開這些形式上的「缺陷」,本片還是相當不錯的。
開頭極具震撼力的屠殺場面、結尾令人語無凝噎的反轉,無疑是恐怖片界的「名場面」。
全片不斷出現的視覺刺激,配合得恰到好處的音效配樂,也使其錦上添花。
最重要的是,本片並非一部單純的恐怖片。
在這個看似恐怖的故事背後,無處不隱藏著人性的貪婪。
隨著劇情的發展,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打撈隊在郵輪上發現了整整幾箱黃金,被他們視為寶藏的郵輪本身,此時變得無足輕重。
殊不知,這些黃金正是當年慘案的罪魁禍首。
通過船長的靈魂我們得知,慘案發生的前幾天,他們曾營救了一艘名為格蕾萊號的遇難船隻。
何為「格蕾萊」?德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妖。
傳聞,受她引誘的船隻和水手,全都在劫難逃。
因此,安東尼亞·格拉撒號的悲劇,純屬命中注定。
那些黃金,便來自格蕾萊號,而且當時船上只有一名倖存者——傑克。
由此,整個故事的脈絡清晰起來。
時隔40年,傑克依然樣貌年輕,因為他通過不斷在船上收集靈魂來換取永生。
而收集靈魂的手段,就是利用黃金來刺激人們的貪婪,讓他們自相殘殺。
正對應了小女孩的靈魂帶著莫瑞恩回顧慘案過程的橋段。
說到這個橋段,無疑是整部電影的精華所在。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講述得淋漓盡致。
下毒、鋼索、萬人坑、黑吃黑......
倖存的小女孩被人活活吊死在房間裡。
人性的貪婪與險惡,在那一刻展露無遺。
然而本片並沒有逃過歐美電影一貫的個人主義風格。
得知真相的莫瑞恩,毅然決然地選擇炸掉郵輪。
因為她知道那些黃金是罪惡之源,她要摧毀人性的貪婪,從而拯救被困的靈魂,讓傑克連同他的黃金一起石沉大海。
就在我們以為邪不勝正的時候,反轉來了。
影片結尾,莫瑞恩在小女孩的靈魂的指引下逃出生天。
當她躺在救護車裡時,眼看著船上的黃金被人一箱一箱地抬走。
人群後面,出現了傑克的身影,悲劇仍在繼續。
莫瑞恩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人性的貪婪永遠無法根除,絕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覺醒和努力而消失殆盡。
黃金只是「死神」對於人們的貪婪和欲望的誘餌,一旦心魔戰勝了理性,噩夢就不會結束。
而幽靈船,不過是貪念的具象化罷了。
哪怕實體被摧毀,也將永遠漂流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黑暗死海裡......
總得來說,本片的理念和某些橋段的展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還是那句話,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自己去切身體會,才知道合不合胃口。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