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是走在合成基因的前列嗎?
酵母項目中,2017年中有80%都是由中國團隊完成。技術層面來說,中國在國際上並不落後。
2.你覺得合成基因的下一個裡程碑是什麼?
技術層面,科學極限的角度來說,下一個應該往多細胞方向探索。
應用層面,產業方面也可能會有新的突破。
3.怎樣才能拿到一份基因報告?
技術層面有個性化解讀公司的出現。但是牽扯個人倫理方面仍需監管流程配合。
4.基因合成的監管和倫理的問題在企業層面怎麼控制?
在團體社區中形成了共識,有國際的非營利性組織把相關產業、科研的人聚集在一起建立管控流程。不同國家相關管控要求可能不一樣。這方面還在努力完善。
5.基因研究目前商業化的能力有多高?
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改寫生命密碼方面,仍處在科研階段。但是商業化也有一些進展。值得一提的是醫學方面的應用,例如組織再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6.基因合成如何控制基因表達過程中的變異或者是確保生物功能的實現呢?
科學探索的基本要求:過程可控性 要求合成生物一定要依賴某種營養的添加,並且這種營養在自然界很難獲取,為此該生物只能在lab中存活,這是一個比較基本的原則。另外有些基因可以有啟動自殺裝置的功能,即基因在完成使命之後就可以自行處理掉。
7.自動化會用到AI嗎?
現階段自動化是把完善的流程通過自動化方式呈現。合成生物學中有AI的結合,該部分仍在快速發展,但現階段還是需要加入人工操作。
8.你覺得我們離精準醫療還有多遠?
精準醫療已經慢慢滲透到日常生活。診&療:診中包括基因密碼的解讀能力使得可以獲得更加個性化的診斷追蹤;而療中也通過診的個性化來實現逐漸個性化滲透。合成生物學醫學方向尚在快速發展的應用,例如通過把細菌或病毒重新排列能夠主動找到你需要釋放藥物的組織裡面,再進行藥物釋放。使得把副作用局限在需要用藥的組織上。在動物層面該方面已有一些發展。
9.有些基因是沉默基因,基因改造的負面影響需要多久才能看出來?
有些基因可以明確其功能,而有些基因尚不可知,更傾向於不去改變不確定的。這是一個邊學習邊了解邊提升的過程,有選擇性的力所能及。
10.基因是否可以用來存儲信息,就像U盤的作用?
DNA確實可以,在lab中已經實現。使用編碼轉碼的方式。並且可以把信息轉成DNA使用其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