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白鼻症候群:「傳女不傳男」
白鼻症候群在東北美洲的蝙蝠群體內肆虐,大量的蝙蝠因此死亡,研究者認為這種病毒可能主要是通過雌性蝙蝠傳播的。研究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對白鼻症候群進行研究,調查了小棕蝠(如圖所示)的基因,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品種,受病毒侵害極深。2009年1月,病毒首先在賓夕法尼亞州東部暴發,兩年後才蔓延到這個州的西部地區。此外,病毒已經從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北部蔓延了數百公裡遠,而接近山脈的賓夕法尼亞西部的一些地區至今仍沒有病情出現。
根據發表在5月至6月刊的《遺傳雜誌》上的研究稱,科學家研究了山脈東部地區已經於2009年暴發疫情的蝙蝠群體,和山脈西部地區直到2012年都沒有暴發疫情的蝙蝠群體。科學家將兩個地區蝙蝠的線粒體基因和核基因進行了對比,前者只通過母體遺傳,而後者則是父母共同遺傳。通過這種對比,科學家能夠弄清雄性蝙蝠和雌性蝙蝠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活動範圍。研究結果顯示,核基因DNA並沒有出現顯著不同,這說明雄性蝙蝠在整個州的範圍內是自由活動並尋找配偶的,而「東方」和「西方」的線粒體基因則出現了顯著的不同。科學家還驚訝地發現雌性蝙蝠活動的頻繁程度恰好與白鼻症候群疫情暴發的程度呈正相關關係。
研究證明:雌性小棕蝠更「戀家」,總是在出生地附近活動。但是一旦它們「離家出走」,將會沿著地理地標活動,例如阿巴拉契亞山嶺及山谷。隨著雌性的活動,母系遺傳特徵從東部山脈延伸到西維吉尼亞州,但是在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阿巴拉契高原附近,母族遺傳特徵開始減弱。該研究結果並不是認定雌性蝙蝠是白鼻症候群的主要攜帶者,而僅僅是暗示它們的活動對疫情暴發的時間和方式有所影響,因為疫情暴發的範圍與母系遺傳特徵的分布相符。研究者說,如果當這種疾病傳播到中西部地區時也遇到這種「性別差異」,那麼自然保護官員可能應該專注於針對雌性蝙蝠的治療策略。
(段歆涔 譯自www.science.com,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