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是最讓人厭惡的昆蟲之一,同時它已經成功超過了老鼠,成為了「四害」之首。作為一種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了4億多年的物種,蟑螂已經適應了各種環境的變化,經歷了各種殘酷的考驗。如今的蟑螂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打不死的小強」了。
蟑螂作為一種人人喊打的生物,只要見到,我們恨不得把它趕緊拍死。但是,又有人說:蟑螂不能拍死,否則會有很多幼蟲出來,這下讓我們進退兩難了。那麼,拍死蟑螂真的會放出許多幼蟲嗎?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要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我們首先要解開兩個關鍵點:第一就是蟑螂的繁殖方式,第二是我們常見的蟑螂是什麼繁殖方式。
首先是蟑螂的繁殖方式
上面我們說過,蟑螂早在4億多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而從4億年前到現在,地球一共經歷了4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且每一次滅絕的生物種類都在80%以上。但是,蟑螂竟然都成功的躲了過去,如果是一次,可能是運氣,但是4次靠的就是實力了。
蟑螂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
適應能力:蟑螂學名蜚蠊,它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生物之一,無論是寒帶還是溫帶、亦或是熱帶,都有它們的身影。而且蟑螂是一種雜食性昆蟲,簡單的說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它統統來者不拒,即使是在下水道中,它們也能從內壁上獲取食物。
繁殖能力:蟑螂的繁殖能力只能用「驚人」來形容。首先,一隻雌性的蟑螂一生只需要交配一次就能終生生育,甚至一些蟑螂還是孤雌繁殖,其次,蟑螂一年可以有1-3個世代,而且一隻蟑螂一年就能產下至少50個卵鞘,一個卵鞘能孵化出16-20隻幼蟲,也就是說即便是一隻一年只有1世代的蟑螂都能產下約1000隻後代。
正是因為如此強大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蟑螂才在殘酷的環境下生存至今,而且即使在天敵眾多的今天(主要是人)它們的種群數量依然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
蟑螂的繁殖方式
在當下,已經發現的蟑螂種類就超過了6000多種,而不同種類之間的形態、習性相差較大,總的來說,蟑螂的繁殖方式有三種:
第一種是,雌性蟑螂在產下帶卵的卵鞘後,會將卵鞘放入隱蔽的地方,讓卵鞘中的卵自己孵化
第二種是雌性蟑螂產下帶卵卵鞘後,卵鞘並不脫離身體,而是在尾部一直帶著,直到卵鞘內的卵成功孵化後,卵鞘自動脫離母體
第三種是雌性蟑螂產下不帶卵的卵鞘後,將卵排進卵鞘內,然後再收回腹中,卵在卵鞘內,卵鞘在蟑螂腹中,一直到卵成功孵化,即卵胎生。
弄清楚了蟑螂的繁殖方式,我們再來看拍死一隻蟑螂會不會出現很多小蟑螂
由於蟑螂的繁殖方式分為三種,所以,我們逐一的分析一下。第一種情況是蟑螂會將帶有卵的卵鞘放在身體以外的其他地方,所以,拍死它並不會出現小蟑螂。
第二種情況,我們能夠看到明顯的帶有卵鞘的蟑螂,如上圖。但是,如果我們拍死這樣的蟑螂,卵鞘內的卵也不會孵化的。原因是這種情況下,卵鞘內卵的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水分均來自於母體,一旦將母體拍死,裡面的卵還沒有到成熟的時候,所以,它們就缺少了繼續發育的營養物質。因此,拍死尾部帶有卵鞘的蟑螂也不會出現小蟑螂。
第三種情況就有所不同了。因為帶有卵的卵鞘在蟑螂的體內,所以,我們在拍死時,發現不了卵鞘的存在,畢竟卵鞘的外殼非常的堅硬,再加上母體抵消一部分的拍擊力,所以,卵鞘被破話的機率就會減少,如果此時卵鞘內的卵已經快要成熟,此時它們依然有孵化的可能性。
我們常見的蟑螂是哪一種?
在我國分布最廣也是最常見的蟑螂就是德國小蠊了。德國小蠊之所以如此猖狂,是因為它有著強於其他蟑螂的繁殖能力,一般的蟑螂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長成成年的個體,但是德國小蠊僅需要半個月,因此,它一年可以有5個世代(簡單的說就是五世同堂),5個世代的繁殖能力可是呈幾何增長的。據統計,一對成年德國小蠊就能產下40萬-100萬隻後代,可見其恐怖。
不過好在,德國小蠊的繁殖方式屬於上面的第二種,也就是產出卵鞘後一直帶著,直到卵成功孵化的。因為只要卵鞘還沒有脫離母體,就證明卵鞘內的卵未發育成熟,此時拍死它,就會切斷營養供應,卵鞘裡面的卵也會因為缺少水和營養物質而是。所以,遇到它們,用鞋底拍就行了,不過為了安全起見它的卵鞘也要一併的打掃掉。
總結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拍死蟑螂會不是出現小蟑螂,取決於蟑螂的繁殖方式,只有拍死「卵胎生」的蟑螂會有一定機率的出現小蟑螂。但是,並不是說拍死蟑螂後立即會出現小蟑螂,因為卵胎生的蟑螂只要還沒有開始生,就證明其腹中的卵還沒有完全成熟,只不過可能會因為卵鞘沒有破壞,讓卵有孵化的可能而已。
而相對來說,我國比較常見的是德國小蠊,而拍死帶有卵鞘的德國小蠊,它的卵就沒法孵化,所以,如果是在我們家裡,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拍,因為是不會有小蟑螂冒出來的。如果是拍死產下卵鞘後就脫離的蟑螂,就更可以放心了,因為它已經沒有了可以孵化出小蟑螂的卵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