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在生物識別技術中佔據重要地位,在生物識別市場結構中的佔比僅次於指紋識別,未來,人臉識別代替指紋識別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人臉識別國內外發展具有較大差異,我國民眾對於政府端以及大型金融機構開發人臉數據應用的規範性和安全性相對認可,從而使得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平安城市和金融領域率先落地,推動人臉識別規模擴大,但是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問題也不斷發展,人臉識別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的勝訴,行業逐漸進入規範化發展階段。
人臉識別國內外發展大不同
人臉識別是一種生物識別技術,通常也稱人像識別、面部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主要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
人臉識別在生物識別技術中佔據重要地位,在生物識別市場結構中的佔比僅次於指紋識別,佔比達18%,未來隨著指紋由於接觸帶來的汙染性與病毒感染的問題以及便利性考慮,人臉識別代替指紋識別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人臉識別在生物識別市場中的佔比將進一步提高。
但是由於每個國家的國情差異與生活方式的差異,各個國家對於人臉識別發展的態度具有較大的差異。在國內,對於人臉識別發展的態度總體認為是利大於弊,主要是民眾對於政府端以及大型金融機構開發人臉數據應用的規範性和安全性相對認可,從而使得人臉識別技術在我國平安城市和金融領域率先落地,推動人臉識別規模擴大。
在國外,無論是政府端或商業端,民眾認為人臉識別涉嫌種族歧視和人權侵犯,普遍牴觸,一定程度阻礙人臉識別技術與應用落地。
隨著我國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進步,人臉識別行業應用場景更加廣闊,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不斷發展,約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2015-2019年,我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0%。經過測算,2019年,我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約37億元。
行業進入規範化發展階段
人臉識別技術在中國的發展起步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經歷了技術引進-專業市場導入-技術完善-技術應用-各行業領域使用等五個階段。其中,2014年是深度學習應用於人臉識別的關鍵一年。國內公眾對人臉識別接受度高於海外,助力該技術在本土實現快速普及。
國內的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相對發展成熟,該技術越來越多的被推廣到安防領域,延伸出考勤機、門禁機等多種產品,產品系列達20多種類型,可以全面覆蓋煤礦、樓宇、銀行、軍隊、社會福利保障、電子商務及安全防務等領域。
當前,隨著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判決,國內中央及各地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強化對於人臉識別應用落地的管理,人臉識別行業進入規範化發展階段。
2020年10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指出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識。所收集的個人圖像、個人身份特徵信息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
2020年11月20日,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法院一審宣判。判決別搞刪除原告提交的面部特徵信息,並賠償相應損失,進一步推動了國內人臉識別行業走向規範化發展。
11月,《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總則》規定了移動應用軟體對人臉信息的手機、使用、存儲等活動中的最小必要規範和評估方法。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