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輩子不想賺多少錢,就想多做點事,想要我的科研成果能讓更多人健健康康地多活20年。」
——吳慶林
他的前半生致力於輕金屬研究,是業內知名的鎂粉大王。他研究的「鎂粉」是2000年雪梨奧運會水下點火儀式的點火材料;後半生,他投身於生物工程領域,成為了「中國膠原蛋白肽之父」。他蜚聲國際,集國內外眾多榮譽與發明獎項於一身。
1996年,美國愛迪生國際發明博覽會授予他「對人類貢獻勳章」以及「發明最高金獎」。
1998年,第47屆《「布魯塞爾尤裡卡」新技術、發明與研究世界博覽會》組委會,授予他「發明家大獎」;同年他又獲得比利時王國政府授予的「騎士勳章」。
2003年,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實話實說》欄目專訪。
2007-2013年,他研發的肽提取技術榮獲7項國家專利技術,也因此被選入《中國專家學者詞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成為我國對人類健康貢獻最大的科學家,被眾多專家、學者稱為「中國膠原蛋白肽之父」。
他就是吳慶林,一位將自己的一生獻給當代科研事業的科學家。
苦心孤詣,成就國際鎂粉大王
20世紀70年代,中國高粒度鎂粉研究成果還是空白,面對軍工、航天、冶煉、製藥等領域的需求,只能長期依賴於國外進口。為了打破這種局面,吳慶林毅然投身到了鎂粉研究中。
那個年代,條件艱苦,經費不足,吳慶林就把自己的家底6000元全部投入到了研究中,並把自家的地下室當成試驗室,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中開始了長達6年的研究。 沒有試驗器皿,他就搜集瓶瓶罐罐,自己動手改造;沒有試驗原料,他就借錢自己買。為了得到更穩定的高粒度鎂粉,他光計算資料就裝了整整6麻袋,大大小小的試驗也進行了386次,還經歷了多次燃燒和爆炸,但即便如此,也沒有泯滅他對科研的執著與熱情。
正是這樣的毅力與堅持,使吳慶林在鎂領域實現了科技突破。他設計並研製的「全自動高速渦流鎂粉機」,生產出的球形鎂粉粒度可達325目,鎂鋁合金粉的粒度則高達600目,都領先於國際水平。這些發明,既填補了我國鎂粉深加工技術領域的空白,也完成了中國鎂粉業從進口大國到出口大國的角色轉變,重塑了鎂粉業的世界產業格局;並連續創造了四項發明:球形鎂粉、鎂鋁合金屑、無汞鋅粉、鉛合金板。
這些凝聚吳慶林生命菁華的發明,不僅讓他榮獲了國家科委授予的金獎,也使他走上了國際領獎臺,先後獲得「國際愛迪生發明最高金獎」、「世界傑出華人獎」、「對人類特別貢獻獎」、「布魯塞爾尤裡卡發明家大獎」、「比利時騎士勳章」等多項榮譽。而吳慶林也因此被行業尊稱為「鎂粉大王」。
「先破後立」,演繹中國肽之父傳奇
1997年,是吳慶林科研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他放棄了輕金屬領域的研究,成立了中華肽物質研究所,開始專攻生物工程領域中的肽物質提取和應用。
雖然此時的吳慶林已經蜚聲海內外,但對於新的研究,他始終親力親為。在經過不斷地研究和試驗後,膠原蛋白肽酶解、萃取技術應運而生,同時申獲了兩項國家專利。該項技術成功破解了膠原蛋白長久以來的應用難題,吳慶林也因此成為了膠原蛋白肽領域的特殊貢獻者。
但是,吳慶林並沒有停滯不前,他依舊沉浸在生物肽的研究領域裡。經過一百多次的反覆試驗,分子量在1000道爾頓的膠原蛋白肽被研製成功,並順利申請了4項國家專利技術。而隨後,由他主持開發的低含鹽量的多肽生產方法及設備,也被業內專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與肯定。
1999年,吳慶林在接受敬一丹《東方之子》的採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以前我的研究主要是應用於軍工領域,某種程度上是傷害人的。現在,我從事肽的研究是為了人類生命健康,是拯救人的。」對他而言,從輕金屬領域大跨越地轉向生物工程領域,不僅是研究方向的變換,更是思想上的一次涅槃重生。
為了提高和改善國人的健康水平,吳慶林決定將膠原蛋白肽推向市場,直接讓大眾百姓受益。
為此,他將膠原蛋白肽專業製備技術推廣開來,成功實現了膠原蛋白肽的產業化發展,並成為國內最大的膠原蛋白肽終端產品生產商。接下來的幾年,在他的帶領下,海參肽、牡蠣肽、甲魚肽、深海鱈魚肽、骨膠原肽等多種生物肽被先後研製成功,不僅開啟了國內肽健康時代,也吸引了不少國外投資者的目光。
「我一輩子不想賺多少錢,就想多做點事,想要我的科研成果能讓更多人健健康康地多活20年。」吳慶林在《實話實說》欄目中這樣說。
憑藉7項小分子肽國家專利技術,吳慶林被選入了《中國專家學者詞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是繼袁隆平之後,對人類健康貢獻最大的科學家,被眾多專家、學者稱為「中國膠原蛋白肽之父」。
無心名利,專注科研與公益
雖然吳慶林榮獲了無數榮譽,但他並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做出了鎂我不滿足,做出了膠原蛋白肽我也不滿足,我覺得人活在社會上,就要對社會有用,只要我還有精力,我就還要做別的研究,還要做更多種類的肽。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用肽改善中國人的體質,用肽讓人們身體健康,用肽延緩人類衰老。在我這裡,只有把科學研究變成惠國惠民的應用成果,才真正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在接受採訪時,吳慶林這樣對記者說。
不僅如此,吳慶林也一直投身於公益事業,始終堅持以儒家「仁」的思想來回報社會。他帶領自己的團隊先後捐款1100多萬元,幫助建設中國貧困鄉村,救助貧困農民和兒童,支持無償獻血等公益事業。
「在慈善方面,我們一直在做。不管是財力、物力,只要是我們能做到的,就一定堅持;只要是有需求的地方,我們就一定到位。我的財富就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吳慶林這樣說。
薪火相傳,開啟肽健康時代新紀元
在吳慶林的影響下,其長子吳長海也投身到了肽事業中。而吳慶林更是將畢生的肽技術傳授於長孫吳偉,將這份肽事業薪火相傳。
值得一提的是,吳偉在其祖父吳慶林的教導下,不僅掌握了肽提取製備技術,還繼承了吳慶林不斷創新、專注科研的精神。2015年,他創立了北京泓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業致力於「肽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肽科技的新一代領軍企業。
為了滿足國人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吳偉提出了「專項定製肽」的科研理念,用「肽」的定製性功效改善目前無法治癒的疾病。這一理念得到了吳慶林的極大讚賞,他表示,這種研究方向將肽的功能性更具像化,也將使更多人擺脫疾病困擾,可以說「此乃大善也」。得到了祖父的支持,吳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肽產品的研發上,已經設計並研發出了針對腦部健康的核桃肽、緩解痛風症狀的愈風肽等多種肽產品。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吳慶林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一名科學家的使命:生命不息,科研不止,在中國當代科研事業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源:中國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