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雙黃連口服液可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消息引發熱議。人們也十分好奇,中醫藥到底對新型肺炎會有哪些作用?騰訊醫典採訪到藥學、中醫藥等多領域專家,對此作出解讀。
藥學專家怎麼看中醫藥治療新型肺炎?
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周德敏教授告訴騰訊醫典:「我對中藥完全不懂,不敢妄議!據我所知,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任何治療及預防手段,可以對付新型冠狀病毒。我自己是搞抗病毒藥物研究的,特別是RNA病毒,極具挑戰。」
上海某三甲醫院不願具名的藥劑科主任表示,目前看來,上海藥物所只是做了細胞實驗,沒有臨床試驗的結果。而且,在國家衛健委的試行第四版新型肺炎診療指南裡,也沒有雙黃連口服液的推薦。因此,現在談此藥能不能治療新型肺炎為時尚早。
他肯定,中醫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可能有一定效果,但要根據不同的病人所處的不同疾病的階段,病人的不同證候,來開具不同的處方。比如在國家衛健委試行第四版指南裡,僅僅是「醫學觀察期」這一階段,就根據表現分為兩大類,分別推薦了不同的中成藥。
而在確診後的「臨床治療期」,更是細分為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復期等,根據各個時期推薦了不同的中藥處方和中成藥。
另外,從中醫主治功效來看,雙黃連口服液所含的3種中藥提取物裡,功效主要是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風熱感冒,禁忌證則明確為風寒感冒。在中醫理論中,此次的新型肺炎是由風、寒、溼三種邪氣導致的,恰好在雙黃連口服液的禁忌裡,臨床應用更需商榷。
中醫專家抗病毒到底是怎麼回事?
廣東省名中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周迎春教授告訴騰訊醫典,傳統中醫沒有「病毒」這一提法。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屬中醫「溫病」「瘟疫」等病的範疇;而「病毒」本身被中醫稱為「四時不正之氣」「癘氣」「疫癘之氣」等。中醫典籍《瘟疫論》稱,「瘟疫之為病,非溫非寒,非暑非溼,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具有發病急、轉變快,多從口鼻而入等特點。
中藥抗病毒是現代研究的提法。目前,中醫藥體內、體外抗病毒的研究較多,涉及單味藥、方劑、中成藥。金銀花、大青葉、板藍根、連翹、黃芩、柴胡等單味藥,銀翹散、桑菊飲、麻黃湯、葛根芩連湯、六神丸、雙黃連口服液、連花清瘟膠囊、板藍根顆粒等方劑或中成藥,都在體內外抗病毒研究中顯示出良好的療效。
但必須指出的是,用抗病毒中藥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時,需要認真考慮辨證論治的原則。病毒作為外邪,導致的病理過程可以致熱、致實,也可致寒、致虛。又由於患者個體的差異,同一病毒性疾病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而中醫講究「整體觀念」,主要針對患者體質狀態進行調整,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來對抗病毒。
雙黃連口服液的主要成分為金銀花、黃芩、連翹等寒涼藥物,對症見發熱、咳嗽、咽痛、舌紅等表現的患者有效。對於辨證為寒溼證的患者,服用後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不可盲目服用。
大眾應怎樣正確認識雙黃連口服液?
周迎春教授說,大家不需要、也不能盲目跟風服用雙黃連口服液,來預防新型肺炎。雙黃連口服液適用於風熱感冒、毒熱為主的咽痛發熱咳嗽,不適用於風溼、寒溼外感者;平素胃腸不好的人也不適合服用。而且,抑制不等於預防,實驗室研究不等於臨床研究。因此,不必搶購雙黃連口服液。
河南經方醫藥研究院院長王付教授更是旗幟鮮明地反對說:「不加辯證地將雙黃連口服液用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必須強調,從中醫角度辨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必須重視辨清寒熱虛實。在治療其他病症時,雙黃連口服液也只是對熱證屬於實證者有一定作用,而對虛熱證、寒證、虛寒證一定不能用。若盲目用雙黃連口服液,不僅沒有治療作用,反而還會進一步損傷正氣或陽氣,導致病情危重,難以救治。」在此,王付教授提醒廣大民眾,千萬不能盲目應用中成藥,以免延誤寶貴的治療時機。
楊佔秋教授強調,從目前媒體披露的信息來說,還沒有任何正式的臨床報告證明,雙黃連有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效果。能不能對人體有用,一定要臨床試驗來證明。
1月24日,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了武漢金銀潭醫院呼吸科黃朝林教授及其團隊的一篇新型肺炎的病例研究。文章裡說的很清楚: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現有抗病毒藥物治療新型肺炎的效果【1】。也就是說,這次的冠狀病毒是一種新型的病毒,人類還沒有來得及開發出抗病毒藥物來對付它。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如果確診新型肺炎,還是要相信醫生的治療方案。至於預防,居家隔離、遠離公共場所、不參加集會、外出戴口罩,勤洗手等,才是減少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千萬不要急於去搶購雙黃連。
參考文獻:
【1】Huang, C., Wang, Y., Li, X., Ren, L., Zhao, J., Hu, Y., ... & Cheng, Z. (2020).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 The Lancet.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