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他在山丹軍馬場的大漢鐵騎
接上文: 在下篇裡,我將講述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對比強橫的西方騎士,以及重視馬政的遊牧民族,我們東方如何應對?
我國古代歷朝的騎兵除了馬匹先天不足,還存在以下3大缺點:1缺乏足夠的軍馬場作為養馬育種基地,2朝廷歷來對馬政支持度不行,3農業大國的結構本身限制了馬匹的產出。面對這重重的阻礙,我們怎麼和敵人一較長短的?
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嘶青雲,振綠髮,騰崑崙,歷西極。
何謂天馬:這首李白的詩詞裡,描述的虎紋龍骨的超級天馬,其實真實中存在原型的。在《史記》裡記載,漢武帝見到了新疆伊利(月支窟)的馬,被它們140cm的身高驚嘆,命名天馬。之後張騫又跑到大宛(烏茲別克斯坦),看到傳說中的150cm的汗血寶馬,漢武帝自然更加喜歡。於是漢武帝將新疆馬改名「西極馬」,讓汗血寶馬上位稱為「天馬」。
既然大漢花大價錢引進了這些良種馬,自然要大建軍馬場繁殖改良。於是包含山丹軍馬場在內,霍去病他們在甘肅一帶就設立了起碼二十個軍馬場。期望中國從此普及西方那種的高頭大馬,然而事實上這種舉措也只能短暫提高了漢唐時期的馬匹質量,無法長期續存。
軍馬場的位置:中國長期沒好戰馬,原因就在於馬的生物習性---馬喜高寒,怕溼熱。因此在中國地圖上從河套地區開始,越往南走馬匹養殖的存活率越低,更別說育種改良了。
想要拿到和養殖「西極馬和天馬」,國家就至少要拿得住月氏活躍的青海新疆。然而這些地方漢朝拿得勉強算穩(後期東漢羌族也成了禍患);唐朝多數時間在它們都在吐蕃手裡;到了宋朝---李元昊的西夏徹底稱霸西域(所以人家有鐵鷂子黑騎士)。總之河西走廊實際上我們歷朝歷代一直難以拿穩,自然沒馬也無法長期養馬。
於是,實際古代中國的主要馬種,多數只是北方的蒙古馬。蒙古馬上期說了,130cm的低品質的身高你湊合用吧。
大宋鐵騎?在想像中楊家將各個統領千萬鐵騎,橫掃雁門關外...
宋朝的馬:宋朝為什麼戰鬥力最差?從楊家將到嶽飛到辛棄疾一個比一個結局鬱悶?就因為甘肅拿不住,次品馬所在的河套地區都拿不到在蒙古的成吉思汗手裡。於是宋朝那麼坑各種被吊打就是必然命運了。
宋朝的敵人金國的金兀朮就不一樣了,人家怎麼搞鐵浮屠?貝加爾湖那邊連接關外,花點心思搞邊貿是弄得到蘇聯的高頭大馬的。哪怕其中次品也比你蒙古馬強頓河哥薩克了解一下。後期南宋乾脆出現南北對峙的情況,南方的王朝就根本沒有合格的騎乘馬。
在西方騎兵訓練中,一般將馬的的步法分為慢步(walk)、快步(trot)、跑步(canter)和襲步(gallop)。(玩過《塞爾達--荒野之息》的都應該直觀的感受過這幾個步伐的效果) 說到底軍馬是需要專業訓練的精貴生物,不同於居家幹活的牲口。
軍馬和民馬:如果一個朝代拿不住河西走廊(甘肅新疆青海)和河套地區(蒙古陝北和寧夏),或者這些地方不斷被異族爭奪(除了漢朝好像都拿不太住它們。)那麼我們就無法確保馬的基本需求。
請明白,馬是一種很脆弱的動物,這裡說的脆弱指的是馬的消化系統很弱。很多人的誤解是,馬只要餵草不就可以了嗎?實際情況確是--馬是食草動物沒錯,但是馬的消化能力很弱,而且依賴氣候。所以,中原甚至被迫在南方用軍馬場養馬,是無法為馬匹戰鬥力提供基本需求的,而且個頭劣化,120釐米不到的身板,對上那些兵強馬壯的異族當然會吃大虧。更何況中國本身就不重視馬政,一旦朝代走到不給力的昏君時期,這問題只會加倍爆發。
那麼,說完了缺乏馬場的問題,我們來下來說說中國的歷朝歷代馬政制度。
太僕寺,這個東西就是古代負責養馬的最高機關了。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古代的馬政:初唐邊塞猛將盧照鄰,也曾經感嘆千騎萬乘的輝煌,會隨著時間的消逝難以追述。為何會如此?因為馬是一種賠錢貨,對於中國農業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而非助力。
於是養馬就變為了國有化為主導,打不打仗都在大量消耗國力--因為養軍馬和買軍馬都需要大量的費用。而且一旦打敗仗的情況下,通過貿易快速補充它們更是巨大的國防負擔。我們中原之民的農業特色註定了這個大格局無法改變,那麼官辦養馬場到底如何呢?我們看看太僕寺吧。
太僕寺:始於春秋一路延續至清的官方機構,是歷代全國掌握馬政的最高負責部門。太僕寺最高長官為太僕寺卿(從三品)。是的,你沒看錯,只有從三品而已。
馬這種東西,我國歷代負責人官職低微。一旦戰鬥消耗了補充起來就是賠錢,養著馬匹提供草料就是更大的持續消耗,提供戰鬥拿去出徵往往無法提供足夠的戰利品斬獲作為投資回報。(衛青霍去病例外)。於是古代一旦朝廷經濟不行,倒黴蛋就是這個三品衙門。即便是經濟很好的朝代,在封建土地兼併之下,任何高官豪強想要侵佔馬場,太僕寺惹不起的居多。而這還不算太僕寺監守自盜進行貪腐活動....
長期虧空的馬政,在明朝這類財政吃緊破產的朝代尤其突出---史料記載明末萬曆時期,軍馬造冊大同鎮應有51654匹軍馬,但實有的卻是馬騾25870匹,這還是大量是用騾子外加驢代替湊數---九邊重鎮之中大同鎮這種主要負責和後金開戰的區域尚且如此,而且是萬曆三大徵全勝這種武備強大的時代,那麼當時大明其餘地方的馬政糟糕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天可汗成吉思汗用的就是蒙古馬,蒙古馬不厲害但是看看人家怎麼去保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中原進口馬匹:前面說了,蒙古馬不厲害。130釐米的身板爆發力很差。那麼假設我們太僕寺生產馬匹不利,又拿不住河套和甘肅,能否跟他們走商貿購買強力軍馬呢?答案是只有次品給你。
傳說蒙古人的馬一生下來,蒙古人就會搞這樣一項騷操作:把小馬駒留在山下,把母馬系在山頂。如果小馬駒能夠從山下一躍而上跳到母馬身邊---好馬!留著自用;一下跳到半山腰然後溜達上去找媽的馬---肉馬。殺了吃肉。懦弱而不敢往上跳的,最次品---賣給中原人。
這個當然是傳說,但是實際情況就是我們中原作為邊境遊牧民族的敵人或者潛在敵人,邊民的好馬基本是自己用的,怎麼可能給你?於是西夏,金國都搞得起具裝騎兵,我們只有被吊打的份。
異族的馬政:相比起農業的我們把馬當賠錢的消耗,強大的元朝確會把馬的法律地位看得甚至比人更高!成吉思汗的法律規定---1誰要是偷竊一兩匹馬就處死2馬匹在野外踢死咬死人,這匹馬就要賠給死者的家裡,而死者家裡不許報仇!3哪怕你是蒙古王爺,如果騎著懷孕的馬匹,鞭刑。即便你家裡馬匹再多再富,除非軍務之外 個人騎乘的馬匹也不能超過三匹。4任何人嚴禁使用多匹馬去拉的馬車。蒙古馬並不厲害,尚且被如此強調保護,為何如此?
因為對我們中原之民而言--馬是賠錢貨。可對人家遊牧民族而言卻是生存最重要的工具。區別對待的差異就是這麼來的。於是蒙古一旦拿到中原這些資源,他們的這種馬政和長期苦慣了的旺盛的擴張欲望,輕鬆讓他們化資源為戰鬥力,席捲整個歐亞大陸。反觀我們,主要是修長城,保護好自己後安心耕種一畝三分地。
西方也耕地,一樣是靠農業生活,那麼為啥只有我們耕的那麼憋屈,把馬視為負擔呢?這就是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農業大國的特色導致了軍馬難求。
中國的鄉村,陝西美麗的戶縣農民畫的豐收。看到問題了嗎?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東方農耕帝國:周秦漢唐一直到大清,中原之民的生存全靠農業。而在農業生產力的中,中國習慣採用牛耕。
牛這種生物無論是在耐力還是可馴化的程度上都要高於馬。而馬的四肢相比於牛要弱,不利於負重和挽使。以至於後來出現驢馬雜交的騾子的耐力和負重都要優勝馬。於是,馬自然不受到民間待見...
歷朝歷代,比如唐朝採用府兵制,宋朝王安石的保甲法,都鼓勵民間養馬,戰鬥時期充當軍馬。然而中原和江南都不適合養馬,民馬飼養精度也遠不如軍馬。
根據史料記載一般想要充分飼養有戰鬥力的軍馬,需要佔地五十畝、五十畝地,差不多可提供五口之家的生活所需了。於是民間養馬變為了更加沉重的百姓負擔,卻無法提供戰力。
西方的鄉村:西方同樣是農業社會,儘管是封建制而非帝國制。為什麼西方各國不缺馬甚至騎士各個有優質軍馬?
看過《靜靜的頓河》嗎?講述哥薩克農耕家庭的一部蘇聯現實主義戰爭巨作。仔細閱讀會發現---古代歐洲是不用牛耕作的,他們廣泛使用的是馬耕。民間養馬在西方小農家庭非常普及。所以西方即便戰馬不足,他們從民間搜集的馬匹至少可以供應大量騎兵的需要。
馬耕技術其實效率不如牛耕,而古代歐洲農業技術也長期不如中國。所以我們看到歐洲黑暗時代的那些現實主義作品和遊戲(比如《巫師3》),明顯能感受到他們的輪耕制導致西方農民普遍吃不飽飯。他們的農村很凋敝,人口密度也低很多。但是他們有好馬,而且他們休耕的田地種植苜蓿、大豆等都能作為優質的馬料....
而且歐洲和蘇聯的民間尚武精神遠遠好於我們---哥薩克和歐洲那些富裕家庭,都指望著孩子能夠成為見習騎士/頓河哥薩克去為領主而戰。做這件事對他們的文化裡,不僅是撈取地位和官職的通道,更是一種「家族的榮耀」。反觀我們都是以讀書為榮,各個主要靠科舉,誰能出戰馬高下立見。
說到底歐洲總體比我國中原和江南的緯度高,而過去的氣候也比今天更寒冷。於是對我們是賠錢貨的馬匹,人家確是當做適應氣候的農耕法寶積極培養,這就造成了這種騎兵強度的先天差異...
西安漢城湖,漢武帝帶著李廣/衛青/霍去病和大漢千萬鐵騎!
東方騎將的馬:前面說了這麼多,應該大家心裡都有數。我們中原歷朝歷代,騎著最糟糕的馬,缺乏高效率的育種環境和軍馬場,民間也無法積極支持馬政。那麼,吾輩何以為戰?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東方騎術:辛棄疾的詩詞裡,很明白的說明了這件事。我們可能沒有出色的馬,但是我們騎馬時候雙手是解放的,可以雙持長槍也可以射箭投擲,非常自由。因為我們的騎術和西方本質上是不同的。
西方騎士的夾槍衝鋒,必須至少以一手拉馬韁外加胳膊套騎士盾,即單手控制馬行進的方向。之後用馬刺踢馬,脅迫高頭大馬感到疼痛而加速奔跑。這種模式是脅迫馬匹耗盡體力完成的爆發無腦衝鋒打法。(所以西方的騎士從不射箭和雙持武器,因為他們騰不出手做這件事。)
東方的武將們卻不一樣。我們是以雙腿控馬,騎將的腳跟腿肚子磕擊哪邊的馬肚子,馬就向哪個方向行進。用雙腿夾緊馬腹,馬就自然知道加速奔跑。這種模式缺乏爆發,但是遵循馬本身的最大耐力,並且可以雙手持矛或者開弓放箭。
東方馬匹耐力和護甲:東方馬沒爆發,個子又矮。但是優點卻是耐力非常好。山丹馬作為負重的馱馬,而蒙古馬長期在坑坑窪窪的草地奔襲,都是耐力高的長跑健將型。於是中國武將採用的是中型護甲(扎甲)降低馬匹負擔,換取最大續航來靈活應對。我們的確無法像西方重騎兵那樣一身純鐵的鋼板,自己也悶著鐵頭去衝鋒,但是我們可以實現更多靈動穿插打敏捷型打法。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馬匹更矮負重更差,經常被人譏笑為武士騎驢上戰場。於是日本的武士使用的大鎧,甚至是竹片製作的輕型護甲。
東方槍術:我們東方用的長槍和馬槊,這類長兵器一般都是3-4米。遠不如西方衝槍的5米-6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槍桿是用白蠟杆之類彈性材料製作(看看電視裡武術套路表演裡耍白蠟杆,會發現這種長槍劈地板都能彎曲反彈)。這樣的東方騎槍如果太長根本就會彎曲,而且無法有效操作。
所以我們的武將們的戰鬥槍術,基本是接敵後用拆招纏鬥的方式去打。為了招式靈動,我們幾乎從來不用盾牌。
輔助東方武將們雙手持槍的武器是鐵鞭,弩(窩弓)等副手和投擲武器。這些武器通常別在手腕或者掛在馬鞍上便於拿取,實戰中隨時可以抽起來攻敵於不備。所以,我們看那些古代說書和記載中總是寫道:「某某將被敵將挑落馬下」或者「XX將追擊敵人時吃到一記飛索人仰馬翻」。
說到底東方騎將的打法是敏捷模式,西方騎士是力量模式。
我中原騎將的輝煌鐫刻在敦煌壁畫上--張議潮的歸義軍騎兵大戰吐蕃。
說了這麼洋洋灑灑的一篇,那麼到底東方騎將VS西方的騎士誰厲害?
在我看來,戰爭是一種多兵種協調完成的武力行為。拋開步兵和遠程火力,輜重戰車和防禦工事等,單說騎兵是沒有意義的。
東西方1VS1的騎兵PK:那當然西方騎士厲害。西方騎士的衝鋒勢不可擋,針對性極強。
雙方騎兵面對面上了比武場對衝,6米長騎槍一身重甲的西方騎士迎面衝殺過來,我們即便李廣、呂布和項羽也一樣無法格擋那種強大的衝擊力---電影《勇敢的心》威廉華萊士號稱2米多高的巨漢,拿個盾牌都被人家輕騎兵一擊放倒,何況我們東方騎將是不持盾的。而我們的騎將愛用的弓或弩射擊對方未必有用,因為人家有盾有板甲重鎧。而一旦面對面衝鋒,我們東方長槍的距離太短,東方武將的武器沒碰到西方騎士,就會被打落馬下...
實戰的戰場PK:那當然是東方騎將厲害。我們的打法勝在靈動,泛用性強。東方的智慧讓劣質馬匹發揮了耐力的最大價值,可以隨時襲擾,不成就撤離。
蒙古帝國的可汗衛隊的怯薛軍們,為什麼能吊打各種西方騎兵?李廣的騎射如何能以一敵十收拾騎著蘇聯駿馬(匈奴的馬是貝加爾湖的大傢伙)的匈奴猛將?
記住西方騎兵雖然防護好,一樣很害怕弓箭---英法百年戰爭裡就是典型例子。西方多數國家都不愛培養成本高昂的弓箭手,青睞廉價易於訓練的弩和十字弓,所以板甲擋不住弓箭曲射而對弩防禦卻非常好。而且高頭大馬更缺乏持續奔襲的耐力,很容易在衝鋒後被追擊獵殺。
雖然馬弓手們射箭需要穩定性,而純粹的騎兵互相對戰時,如果馬弓手被騎士們持續纏住追逐的話,即便蒙古騎射手也無法精確射擊,只能一直逃竄。但是戰場上我們是依託步兵和遠程掩護的,東方騎將們可以最大化耐力優勢遊動作戰,多次襲擾針對對方陣型和戰局弱點。畢竟東方馬很方便靠著耐力整隊再戰,可以透過消耗戰最終給與敵人毀滅性打擊。
所以,總之上述,我還是更認可我們東方的騎將們的戰鬥風格,中國古代的勇士們,騎著最差的馬,卻打出了最好的戰鬥效能。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
一直到今天,只要說起猛將這個詞彙,我首先想到的還是那些東方的騎將們---那些跨著駿馬、不拿盾牌、握著長槍、瓔珞頭盔、一身扎甲,腰上圍著袍肚背後紅披風的大將軍形象!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中國武將們曾經的輝煌戰鬥史詩,歡迎來到山丹縣,到皇家軍馬場來策馬揚鞭。只有這裡,可以讓你感受到那些曾經縱橫馳騁、俾睨天下的古代將軍們英雄軍魂!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