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君按
夏日,似乎是一個特別容易和貓頭鷹產生關聯的季節。
你還記得貓頭鷹一個夏天會抓多少只老鼠的科普常識麼?
如果你有一件貓頭鷹圖案的T恤,奶奶輩的老人是不是訓過你,不讓你穿?
因為貓頭鷹在中國傳統文化意味著死亡的氣息,在西方文化中卻代表著智慧與吉祥。
貓頭鷹是怎樣被我們黑化和萌化的?
在參觀安陽博物館《流過往事》展覽時,發現一組出土於安陽固案墓地的文物,其中有幾隻漢代陶製的陶鴞。剛開始我還以為這玩意是貓頭,貓頭鷹身體。後來一查,才發現貓其實是一種半馴化狀態的動物,能和人住一起的貓是最早在中東被馴化的,後來與人親近的貓在漢代才隨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漢代之前,中國史上沒有被馴化的貓的,漢代的貓數量也非常有限,因此河南地區很可能還沒有貓。漢墓中出土的東西應該是貓頭鷹,古人將其稱之為鴞(xiāo)或鴟鴞。
河南安陽固岸墓地漢墓出土的冥器—陶鴞
這幾個陶鴞是作為冥器被放入死人的墓中,作為鎮墓之用。鴞與死亡之間已經發生了某種關係。但若溯源中國的鴞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特別是商朝時期,鴞曾經是一種民族圖騰,一種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同樣在安陽的殷墟婦好墓等出土的幾件極為大氣精美的鴞形器,可證明商朝人民對鴞的熱愛和崇拜。可後來貓頭鷹在漢代卻徹底變冥器,變為與死亡相關的惡鳥。中國人與貓頭鷹之間,到底有何愛恨情仇,且聽我來分析分析。
仰韶文化 鴞面像
縱觀中國歷史,鴞類題材的藝術品並不受青睞。但若追溯到商代或上古時期,鴞陶、玉鴞和鴞題材的青銅器還是不少,且工藝水平極高。中國最早的鴞形藝術,分別是出土於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的陶器和紅山文化玉器。仰韶文化陶鴞鼎看起來霸氣十足,可能是作為實用器,而稍晚的紅山文化的玉鴞則是完全脫離了實用功能,用來表示某種觀念形態,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意義。不知是否是考古不夠全面,還是其它,新石器時代末期到青銅時代早期,鴞題材藝術幾乎缺失。 這個過渡時期內,基本沒有鴞題材文物出土。直至一位女英雄的出現,才讓我們找到了文明的曙光。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陶鴞鼎
紅山文化玉器
商代中晚期開始,鴞題材藝術品數量激增。特別是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出土了好幾件鴞藝術品,既有青銅器,也有玉器。鴞的大眼睛、大臉和勇猛的神態,很醒目,一眼就能看出來。殷墟婦好墓中,除了精美的玉鳳凰外,鴞在所有的動物中,獨樹一幟,異常吸引眼球,可看出那個時代的人對鴞是極為崇拜的。
商代晚期出土的一些精美絕倫的鴞尊
原來「商」字是一個貓頭鷹的大臉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創世神話中,他們是玄鳥的後代。安陽市現在在古城邊上造了一個「玄鳥」雕塑,安陽人普遍認為玄鳥是燕子。然而在參觀安陽諸多殷商考古遺蹟的時候,很容易便會發現其中並沒有燕子飾物,鴞倒是不少,因此,玄鳥很有可能是鴞,是貓頭鷹。此外,甲骨文考據也認為,「商」字其實就是一隻貓頭鷹的大臉。
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講,中國人進入農業社會之後,先人是需要控制老鼠的。老鼠不僅偷吃撒入田裡的種子,而且咬斷幼苗,到了果實成熟則偷吃糧食,即便是糧食收回之後,倉儲也得做好防鼠措施。在商之前,農民們早已認識到貓頭鷹吃老鼠對農業有益的重要功效。
中國常見的一些貓頭鷹
(斑頭鵂鶹、鷹鴞、長耳鴞、領角鴞)
據上世紀五十年代老動物學家在成都周邊的調查,這裡有四種最常見的貓頭鷹(長耳鴞、領角鴞、斑頭鵂鶹、鷹鴞),平均每隻貓頭鷹每天捕鼠近2隻,雖然後世科學研究證實貓頭鷹對老鼠種群控制作用有限,但在上古時代,貓頭鷹捕鼠的重要作用也很有可能被早期的農民所重視。殷商文化可能是對古老東夷民族鴞鷹崇拜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婦好"鴞尊 商代晚期
美術史考古學家劉敦願老先生曾對此進行深入思考,在《夜與夢之神的鴟鴞》一文中討論了此事。他認為,首先鴞是猛禽,儀態威猛,是戰爭勝利的象徵。《詩經》中描述戰爭的詩歌也曾描述過鴞(或鷹),來表達對爭戰勝利的期望;其次鴞是夜行性的,常晝伏夜出,劉老先生覺得鴞是漆黑夜晚和夢的保護神。殷商時期,古人崇拜神靈,信鬼。
山西博物館館藏青銅器商鴞卣
《禮記•表記》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那時的人,無論做什麼事,之前都要算上一卦,用骨頭佔卜,問問去世的祖先,尋求先祖保佑。且他們覺得活人白天勞作,而祖先的靈魂則夜間出沒,鴞便是背負祖先靈魂夜晚出行的鳥。因此,鴞成了祖先的化身之一,自然受到崇拜。
西周時期鴞類器物紋飾為何會衰落?
然而,到了西周時期,人們對鴞的態度開始改變。特別是到了西周中後期,鴞類題材的藝術品急劇減少。鴞形青銅器、鴞紋基本消失殆盡。如此巨大的崇拜和禮器文化轉變之後,到底發生了什麼?頗令歷史學家費解。
據一些人的猜測,西周鴞文化的消亡可能與一場國家主導的「文字獄」有關。很可能是周朝人為了報復殷商人曾經的欺凌,在打敗商朝後,便徹底把商朝代表勝利的鴞文化崇拜給抹去了。
殷商徹底失敗之後,商人被徹底醜化,四散到偏遠地區。在這種背景下,玄鳥崇拜的鴞,變瘦變長,逐漸滲透進楚地,發展為後世南方的鳳凰文化。這一文化發展在此便不再贅述。
秦漢時期鴟鴞題材器物為何從禮器變為冥器?
到了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鴟鴞題材的藝術品又再一次出現在墓葬之中。有趣的是,這時候的鴞器大多已經成為純喪葬用品,徹底從商代的禮器,轉變成了冥器。鴟鴞的寓意文化從殷商時期的吉祥如意,變成了後世的邪惡不幸。
河南博物院藏 河南省濟源泗澗溝漢墓出土 紅綠釉陶鴞壺
自此幾千年的歷史中,貓頭鷹在中國人民心中背負了的惡鳥的罵名。一說起貓頭鷹,便滿滿的一股邪氣,貌似厄運馬上上身一般。著名的思想家莊子也把自己的老朋友惠子比作貓頭鷹,譏諷惠施獲得宰相不過是「鴟得腐鼠」。
秦漢時期的詩歌中也多有貶損鴟鴞的篇章,認為鴟鴞飛行與站立姿態均不雅,而且好吃腐鼠,不講衛生,詩文表達出,漢人尊鳳貶鴞的文化喜好。更加殘暴的是,由於漢代獨尊儒術風行,鴟鴞不知為何還被帶上了「不孝」的高帽。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讀梟字,說:「鳥,不孝之鳥也。日至,捕梟磷,從梟頭在木上。」如此一整,貓頭鷹徹底在中國文化中淪為了惡鳥,妖鳥、兇鳥,在之後的兩千年中未能翻身。
貓頭鷹真的能預知天命麼?
「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兩句民間俗語貼切地描述了民間對貓頭鷹的看法。人們普遍相信,一旦貓頭鷹在房屋上呼喚的時候,那就要死人了。夜貓子笑預示著人將死亡的文化,深入每個角落,既流行於當代科學家住宅區,也流行於古人心中。
不久之前,某位同事還信誓旦旦地和我講,他家對門死了一位老人。老人死之前,一隻貓頭鷹在窗外那棵樹上接連叫了好幾個晚上,直至老人去世。看他一臉認真,惟妙惟肖地講講解,搞得我都有將信將疑了。
在古代,害怕貓頭鷹不詳的例子更多。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景公修了個大廳,正想進去的時候,聽到貓頭鷹在枝頭叫時,便不敢登臺進去。下屬官員將其趕走之後,方才登臺。更奇葩的是,歷史上甚至有專門設立職位驅趕貓頭鷹的奇聞異事。
商朝至漢朝這段歷史事件內,視貓頭鷹為不祥之物的文化基本奠定。由於漢代儒家文化的一統天下,以及經典莊子等大師們對貓頭鷹食腐的戲謔,貓頭鷹在後世兩千年中再也沒有改變形象。即便到了崇拜花鳥的宋代,以及崇尚「衣冠禽獸」的明朝,貓頭鷹在中國藝術中,如同消失了了一般,徹底隱匿在黑暗的夜空之中。當然,古代也有少數見多識廣之人,不認同貓頭鷹是不幸和厄運的象徵,甚至有人意識到鴟鴞信仰文化存在地區和風俗間的差異。唐代官員劉殉,本是河北人,他到嶺南做官,一路上記錄下各種風俗食物,在《嶺表錄異》中,他說:「北方梟鳴,人以為怪,共惡之,南中晝夜飛鳴,與鳥鵲無異。桂林人羅取生吃之,家家養使捕鼠,以為勝狸也。不過這樣唯物主義思想之人必定太少,沒有對中國文化產生過什麼影響,更難以左右中國民間文化對貓頭鷹的認識。在古代西方,貓頭鷹則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大大的眼睛放佛能智者能看穿一切。
說到這裡,很多人肯定會反問,那麼「貓頭鷹叫是否真的意味著死亡?從科學上講,貓頭鷹真的能預知到人將死亡嗎?很遺憾,不僅中國的科學家們沒有做過這個實驗,外國科學家也沒驗證過(人家不太熟悉這故事啊)。理論上,貓頭鷹的強項在於強大的夜間視力和悄無聲息,行雲流水般的飛行捕捉獵物的能力。到底貓頭鷹能不能聞出來將死之人的氣味,預知死亡,還需高人試驗驗證。
不過曾經有人發現,有一隻醫院裡的貓可以預知死亡。 200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報導了美國布朗大學醫學家發現,醫院裡一隻名叫Oscar的貓,能預知醫院裡誰要死了。科研人員推測,Oscar可能是能夠聞出某些細胞死亡散發的化學物質。另外,日本醫學家訓練的一種特殊的狗,則能夠聞出甲狀腺癌症早期患者,非常厲害。
住在醫院裡的Oscar貓
在這倒是要說一句,我這幾天晚上都在收集查看貓頭鷹的歷史資料,不料昨晚竟然夢見自己死了。異常邪乎。 至於貓頭鷹到底是否與死亡有關?由於沒有研究,我們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它到底能不能預知死亡。民間流行或是謠言,乃或是否是某個特定物種才能聞出來。說來這倒是個好點子,可供哪位高人去深入研究研究。沿著民間思路去做一做,這要能出成果,想必是一定是重大醫學發現。
貓頭鷹是怎樣被萌化的?
最後我們要來談談當代貓頭鷹文化。如今之中國,貓頭鷹早已成為稀罕之物,能認識「鴞」字的人恐怕不多,孩子們更是不知為何物。貓頭鷹這一類大鳥,不僅需要森林,而且需要大樹方能生存。隨著中國森林環境不斷惡化,以及各地城市化高速發展,大多地方早已不見其蹤影。以成都為例,據《鴟鴞類防鼠初探》一文介紹,作者70年代在郊區某公社一古寺幾株大銀杏樹周邊調查,還發現4種上百隻貓頭鷹,到了80年代再去調查,只發現了三隻長耳鴞;到了90年代,大樹已蕩然無存,貓頭鷹也毫無蹤跡。這倒好,實驗也完結了。貓頭鷹的局部消失,讓很很多人失去了了解貓頭鷹的機會。城市的孩子則只能偶爾在動物園裡一睹芳容,現代人與貓頭鷹的自然基礎徹底短線了。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聽到貓頭鷹叫,乃至一睹貓頭鷹的芳容,成了稀罕之事。
在當今信息極為發達的社會,貓頭鷹通過生態攝影師的鏡頭,重新以一種萌萌噠的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圓不溜秋的臉龐,加上兩隻大大圓圓的眼睛,看起來可愛極了。
貓頭鷹,特別是小貓頭鷹,簡直就是萌寵的最好詮釋。加上西方文化的影響,以貓頭鷹為主題的各種飾品大為流行。貓頭鷹畫作,貓頭鷹帖,貓頭鷹書包,貓頭鷹鞋,貓頭鷹動畫,貓頭鷹玩具,各種以貓頭鷹裝飾的商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市場之上。孩子們熱愛,父母們也喜歡。
某寶上一款貓頭鷹萌萌噠枕頭,據說能給寶寶好夢
完全不知,貓頭鷹與中國人的感情史已走過了5000多年的歷史,從猛禽到惡鳥,從夜貓子到萌萌噠,愛恨交織,堪稱一部貓頭鷹的血淚史。
參考資料:
《中國文化中的貓頭鷹信仰》、
《鴟鴞類防鼠初探》 《The Owl in Early Chinese Art: Meaning and Representation》
本文作者:木石
原文刊載於豆瓣,已獲作者轉載授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