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CCA TV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遠程教育平臺在線直播「冠上談心」線上會議順利召開。該會議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蘇州工業園區心馨心血管健康基金會主辦,並邀請多地專家在線討論,分享新冠疫情期間心血管疾病的診治經驗。會議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偉民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高煒教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馬依彤教授、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張鉦教授共同主持,討論嘉賓分別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吳其明教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李國慶教授、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賈永平教授、山西心血管病醫院王敬萍教授,並特邀堅守在抗疫前線的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蘇晞教授參與討論。
新冠病毒會「攻擊」心肌嗎?
2020年1月初,新冠病毒肺炎在湖北省武漢市蔓延擴散,並且有大流行的風險。疫情爆發後,對新冠病毒的研究成為醫學界的重點課題。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馬依彤教授團隊在Nature子刊發表述評闡述COVID-19與心血管系統的關係。會上,來自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謝翔教授對該文章進行深度解讀。他介紹到,動物實驗表明,ACE2受體表達水平和病毒載量成正相關。新冠病毒通過ACE2受體感染宿主細胞,從而導致COVID-19,同時可能導致心肌損傷,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感染COVID-19預後不良。因此,在治療COVID-19時應特別注意心血管保護,對於合併基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優先給予治療。
討論環節中,各位專家就新冠病毒和心肌損害關係展開話題,蘇晞教授介紹了武漢亞心醫院接管的一些患者情況。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作為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點醫院,共接手851例患者,其中17%為重症。據臨床觀察發現,重症患者心肌損害比較嚴重,肌鈣蛋白輕度增高,但直接地反映出對心肌的損害較少,相對而言,房顫、早搏、室早情況更多。至於患者在康復期是否仍會有心臟損害,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特殊時期發生急性心梗怎麼辦?
新冠疫情期間,很多醫院常規診治流程被迫中斷,對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遇到了挑戰。來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的宋毓青教授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曹成富教授分別分享了在新冠疫情特殊期間的急性心梗病例。總體原則而言,特殊時期對於急性心梗患者,以溶栓為主,但若有特殊不適合溶栓的情況,仍需及時開展PCI。此時,務必做好患者新冠肺炎的排查,包括完成腦部CT、肺部CT、核酸檢驗等。
高煒教授提到,對於非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核酸檢測在時間、數量等方面受到限制,這是非常大的考驗。如若無法及時取得結果(尤其是核酸檢驗),應一律按照疑似病例做急診PCI,醫護人員需做好防護,避免受到感染。但穿防護服的同時對手術醫生又是極大的挑戰。吳其明教授表示,醫院的結構和救治流程也很關鍵,比如病房走向、病區進出口設置等,如何避免患者的交叉感染很重要。蘇晞教授說,在武漢疫情爆發最嚴重的時期,掛急診的可能都是新冠肺炎患者,因此只能溶栓。現在情況已轉明朗,但仍需做排查,IgG/IgM抗體檢測試紙結果15分鐘即可出結果。此外,收治新冠患者的醫院會設有專用導管室,按照傳染病防控要求,採取雙通道進出。關於急診患者各步驟的就診原則,蘇晞教授講到,與常規時期對比,患者轉到普通病房後,流程基本一致的,在前面關口卡得嚴,主要為排查新冠肺炎,在經過CT、抗體、核酸檢測後,能確診或者排除疑似的概率在98%。而且經過第一輪的排查,還要到緩衝病房3~5天,一方面完善心血管檢查,並給予藥物治療,另一方面是等待窗口期。
全國各地逐步清零,積極復工不敢放鬆
最後的討論環節中,與會嘉賓分享了自己所在醫院的一些情況。在疫情相對較輕山西、甘肅、新疆地區,正常的診治受到影響較小,但在全國嚴峻的大環境下,仍然採取嚴格的管控。最早復工的醫院也是在3月初才逐步開放病區,但仍是每例急診都要做精準排查。作為較早接受大量境外患者的蘭州,情況有些特殊,張鉦教授講到,在國內疫情爆發期間,蘭州大學第一醫院作為甘肅省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收治普通和重症,只留ICU,至3月6日已經全面復工。此前伊朗轉機的境外人員確診,雖然及時做到整機隔離,而後又出現2例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確診的境外人員在境內有接觸史,所以蘭州防護等級從低危又升到了中高危,所有防護仍然按照疫情高危期間的標準。
疫情最為嚴重的武漢目前有極大的好轉,蘇晞教授分享了所在醫院的各項情況。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首診確診病例是1月6日,到3月15日已全部清零,共收治851例,輕症、普通佔80%,也有接近20%的重症患者,死亡率2.9%,死亡病例中以高齡、合併有基礎性疾病的病人居多。雖然3月20日醫院已經正式復工,但由於疫情期間積攢的病患過多,比如心血管、腫瘤、產科患者,還有預約體檢的一般大眾以及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目前醫護人員仍然是神經緊繃,壓力很大,並沒有放輕鬆。他還特別提到醫護人員在現階段的分級防護,如果防護同疫情高危期一致,患者會有所顧忌,但如果鬆懈下來,醫生會有恐慌。所以最高等級防護是發熱門診、急診和分診的醫護人員,普通病區的防護等級可以下調。
疫情過後,日常防護仍不應鬆懈
各位專家一致強調,在疫情過後,醫護的日常防護仍不能鬆懈。尤其是在門診接觸就醫患者時,一些日常習慣要堅持,如勤洗手,戴好醫用外科口罩和帽子。新冠病毒可能是階段性的,但是病毒是醫生一直要對付的敵人,醫生醫護人員務必要先保護好自己,才能救治更多患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