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電影為槍,直擊警察暴行與黑人生存絕境_眼光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1 澎湃新聞

「Mes amis ,retenez bien ceci,

il n'y a ni mauvaises herbes, ni mauvais hommes.

Il n'y a que de mauvais cultivateurs.」

世上本來沒有壞莊稼,也沒有壞人,只有壞的莊稼人。

——[法]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近日,美國黑人喬治·弗洛伊德因為被懷疑使用了20美元假幣,被一位白人警察頂住頸部窒息身亡。由這一事件引發的抗議活動持續升級,已蔓延至全美20個城市。

民眾自發獻花紀念喬治·弗洛伊德

據報導,5月29日,在美國亞特蘭大,抗議活動出現大範圍擴散,至少有7500名示威者上街抗議示威。CNN總部大樓遭示威者圍堵,大樓窗戶被抗議者打砸,一輛警車被點燃。抗議活動在全美多地蔓延。而據環球網援引紐約時報報導,抗議從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市一直蔓延至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科羅拉多州的丹佛、田納西州的孟菲斯、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等約20個城市。

奧克蘭警察局還表示,「兩名駐紮在奧克蘭聯邦大樓的聯邦保衛局執法人員遭到槍擊,其中一人不幸因槍傷身亡。」報導稱,目前警方正在就此進行調查。

美國當地時間周五(29日),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表示,弗洛伊德之死「發生在2020年的美國是不正常的」。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分享了一段談話,他引用一位非裔美國商人的話表示,「當我看到那段視頻時哭了,我感到崩潰。『脖子上的膝蓋』用來比喻社會系統是如何傲慢地壓制黑人,忽略呼救聲。人們毫不在乎,這是真正的悲劇。」

《悲慘世界》是導演拉吉·利的處女長片,這部同樣開端自警察暴力與種族關係矛盾的電影作品,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提名最佳國際影片,獲得第72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同時在第45屆法國凱撒電影獎上拿到10項提名併力擒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三個獎項。

今天我們帶來《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2020年5月刊對拉吉·利的專訪。

拉吉·利《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片尾截幀

拉吉·利(Ladj Ly)的作品《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2019)是一個關於法國社會邊緣的警察暴力和種族緊張關係最終爆發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巴黎城郊,與25年前的電影《怒火青春》(La haine,1995)有著相似性。本文作者埃琳娜·拉西克(Elena Lazic)與導演聊了聊他是如何努力爭取在法國主流電影之外為電影創作創造更多空間的。

在導演拉吉·利(Ladj Ly)的電影處女作《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2019)的開篇,一架無人機正在飛行,它在巴黎北郊的蒙費梅爾地區上空翱翔,而觀眾則從它的有利視角向下俯瞰。儘管蒙費梅爾距離巴黎市中心只有16公裡多,但這裡的生活卻是另一個世界,這個鏡頭讓我們鳥瞰到了這個對大多數人來說只出現在新聞中的屬於巴黎的地區。

拉吉·利《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9)

蒙特梅爾,也是1862年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史詩般的小說《悲慘世界》中的反派德納第夫婦(Thénardiers)所經營的客棧所在地,這也是電影片名的來源。從無人機的視角俯瞰這個地區,似乎很平和,麻煩似乎都已被安全移除,但拉吉·利的這部電影會帶我們下降到地面上,去關注街頭發生的事,去感受存在於民眾內部以及他們和警察之間的危機四伏的緊張局勢。

此片將故事設置在令人擔憂的兩天內,提供了一個局內人看待這種緊張關係的視角——拉吉·利本人在蒙費梅爾成長的過程中也見證了這種關係,最嚴重的是在2005年,警察的一次暴力事件引起暴亂,最終導致兩名青少年死亡——而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導演創作《悲慘世界》。

我們很快發現,無人機的駕駛者是一個名叫Buzz(導演的親生兒子阿爾-哈桑·利Al-Hassan Ly飾)的文靜少年,他用無人機來觀察他所在社區街道上的生活。但是,當他的遙控相機無意中拍到了一些畫面時就成了影片敘事的關鍵要素,畫面中,一名年輕男孩Issa(伊薩·佩裡卡 Issa Perica飾)被由頭腦發熱的Chris(亞歷克西斯·曼蒂 Alexis Manenti飾)帶頭的三名警察攻擊。警察們一直在追捕Issa,因為他從一個叫Zorro(Raymond Lopez飾)的人那裡偷了一隻幼獅,而Zorro是當地一個馬戲團的老闆,警察們的行為加劇了當地不同種族之間的緊張和猜疑。當警察們得知Buzz用無人機記錄下了一切,便瘋狂地試圖找回錄像,以刪除影像記錄。

拉吉·利《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9)

無人機鏡頭是《悲慘世界》的核心,很明顯也是對馬修·卡索維茨(Mathieu Kassovitz)的作品《怒火青春》(La Haine,1995)中的一段著名的鏡頭的致敬,任意一部以巴黎城郊為背景的電影都不可避免地會被與之做對比。在那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電影中,在無人機還沒有成為輕易即可獲取的電影製作工具的年代,為了拍攝一個俯瞰廣場的驚人鏡頭,導演卡索維茨不得不使用一架簡陋的迷你直升機,畫面中,孩子們在廣場上聽著從公寓的音響裡傳出的音樂,要麼是經典的香頌女歌手伊迪絲· 皮雅芙(Edith Piaf)或是說唱歌手KRS-One。《怒火青春》一經推出就引起了轟動,讓許多人看到了巴黎城郊的生活現狀,那裡充斥著無處不在的暴力以及警察的暴行。25年後的今天,拉吉·利的電影在法國也產生了影響,揭露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反映出這25年來情況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

馬修·卡索維茨《怒火青春》 La haine (1995)

去年5月,當《悲慘世界》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時,在很多人看來,拉吉·利仿佛憑空出現,從來沒聽過的一個人,竟然作品已經如此成熟。但其實他在過去的十年裡積累了大量的作品經驗,他在一家名叫Kourtrajmé(法語「短片」)的藝術團體中執導並參與表演了一系列短片。其中有一部2017年的短片,也叫《悲慘世界》,由同樣的演員主演,在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節(Clermont-Ferrand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上獲得認可,並獲得凱撒獎提名。Kourtrajmé團體成員出品的短片繞過了通常的發行渠道,經常通過網絡渠道直接發布,這標誌著Kourtrajmé定位是在法國主流電影圈之外。

拉吉·利《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7,短片)

事實上,Kourtrajmé團體歷史悠久,它創立於90年代中期,與拉吉·利一起創作的還有一些比較熟悉的名字,其中不少都留下了電影傑作。其中一位是電影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的兒子羅曼·加夫拉斯(Romain Gavras),他以為多名藝人執導暴力MV而聞名,還拍過同樣以巴黎城郊為背景的喜劇片《世界屬於你》(Le monde est à toi,2018)。這部電影的主演是文森特·卡塞爾(Vincent Cassel,法國著名演員讓-皮埃爾·卡塞爾Jean-Pierre Cassel的兒子),他本人也曾在Kourtrajmé出品的一些短片中出現過。金·查普龍(Kim Chapiron)是團體創始人之一,也是平面設計師Kiki Picasso的兒子,以作品《撒旦》(Satan,2006)、《惡狗幫》(Dog Pound ,2010)和《超級精英》(Smart Ass,2014)聞名。如今,Kourtrajmé團體擁有135名成員,活躍在多個領域。

拉吉·利 By JR

拉吉·利出生在西非馬裡,與加夫拉斯和查普龍一樣,他也熱衷於在法國那些通常與外界隔絕的主流渠道之外為法國電影創作創造空間。這個團體也試圖挑戰人們的期望:Kourtrajmé團體出品的短片往往充滿幽默和熱情,在法國媒體上放映時,觀眾很難把這麼高質量的影片與巴黎城郊聯繫在一起。例如,在拉吉·利的第一部短片《Go Fast Connexion》(2009)中,導演諷刺了對巴黎城郊的新聞報導中極端嚴肅的語氣,那些新聞將巴黎城郊描繪成少數族裔居住的堡壘,外部的人想進去的話就要後果自負。十年後,《悲慘世界》是對新聞報導中看似神秘的少數族群的失真描述的又一次糾正,展示了對「他者」(the Other)的恐懼是一個從根本上已經毀壞了的制度的核心。這部電影是計劃中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目前,拉吉·利正在創作第二部和第三部。

拉吉·利《Go Fast Connexion》(2009)

埃琳娜·拉西克(Elena Lazic,以下簡稱EL):大多數人都是通過《悲慘世界》發現你的,但你拍電影已經很久了。能否介紹一下你在Kourtrajmé團體創作的作品?

拉吉·利(Ladj Ly,以下簡稱LL):別的不說,Kourtrajmé團體首先是我的一群朋友,我們都是一起長大的,我們從幼兒園或小學時就認識了。這個團體成立於1994年,當時我們抱著拍自己的電影的野心。我是在1996年加入的,我和金·查普龍從小就是好朋友。我一開始做演員就是在他的電影裡,然後在17歲的時候,我買了第一臺攝影機,開始拍攝我所生活的街區。

EL:Kourtrajmé團體的其他一些成員已經轉向拍攝MV或者離開了巴黎城郊,但在你的短片中,你仍以紀實風格的方式聚焦於巴黎城郊。為什麼會這麼想留下來?

LL:因為那是我的故鄉。不像我那些住在巴黎的朋友們,我是在巴黎城郊也就是蒙費梅爾長大的。那裡對我來說非常親切,可以講述的故事非常多,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把講述那裡的故事作為我的特長,或者至少是我所知道的故事。而且也有一種緊迫感,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處理,我想我至少可以再拍十年以上關於巴黎城郊的電影。

拉吉·利 Ladj Ly在片場

EL:你在Kourtrajmé團體拍攝的短片被發布到網上,這是你們有意做出的選擇,還是迫不得已?

LL:一種電影總得出現在某個地方,因為我們不在製片人的關注清單上,也不受任何機構的資助,就迎來了必須自己做這一切的時刻。Kourtrajmé團體的誕生是因為我們不覺得自己屬於法國主流電影圈,所以我們決定拍自己的電影,用我們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演員。

恰好,當我們開始拍電影的時候,正是數碼時代的開始。當時數位相機剛剛出現,人們第一次在家裡可以上網。我們意識到,網際網路是一個可以用來播放我們電影的不錯空間。那時Dailymotion 和YouTube還不存在,我們有一個Kourtrajmé官網,我們會在那裡發布視頻,挺成功的。我一直堅持著獨立製片,即使是我的紀錄片,也總是被電視頻道審查,他們不想要我拍成的那個樣子,所以我就把它們免費放到網上。我從來沒通過拍電影賺過錢,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拉吉·利《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2019)

EL:為什麼決定加入警察的角色,並且從警察的視角出發去講述故事?

LL:我想給觀眾一個驚喜。我拍了這麼多作品,沒人想到我會以警察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觀眾會驚訝我竟然拍了一部不偏不倚不評判、只儘可能公正地呈現一個場景的電影。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強大之處:它所描述的是現實。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是我們想表達每個人都可能是悲慘的——民眾、警察……宇宙中所有人都可能是悲慘的。

EL:你是如何在抨擊現實和開啟對話之間取得平衡的?

LL:這是一部政治性電影,我有話要說:我不是為了拍電影而拍電影,而是因為我想改變界線。這部電影開放式結局背後的想法是,它可能會讓人們思考並引發一場辯論,而這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這部電影是一個工具,它讓人們開口說話,改變了一些事情,很多事情都在被重新思考。這部電影在法國有200多萬觀眾觀看。政府說,看了這部電影後,他們希望改善巴黎城郊居民的生活條件。雖然還只停留在口頭未落實行動,但事情就是這樣有了轉變的機會。

EL:很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給了我們一個來自外省的警察的視角——一個完全的局外人。

LL:很多時候,來到這些社區的警察都是剛從學校畢業,或者沒有什麼經驗,他們大多來自外省。我想,從這個人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故事會很有意思,他將和觀眾同時一起去了解眼前的這個社會。不幸的是,外面的人只能通過媒體和政治來了解巴黎城郊,大多數人都沒有去過。重要的是要讓人們了解到這個城郊的真實情況,這樣當聽到巴黎城郊時他們就不會立刻陷入刻板印象或是自己的想像中。

EL:你在2005年拍攝了現實中發生的抗議活動,這也是你的短篇紀錄片《克利希-蒙費爾梅伊的365天》(365 jours à Clichy-Montfermeil,2007)中的內容。你認為虛構電影和紀錄片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LL:我並沒有把這兩者分開。如果我拍一部電影,那是因為我有話要說。幾年前,我發現自己拍攝了一個警察施暴的瞬間——我親眼目睹了所有的後果。我想把它拍成虛構劇情片的話會很有趣。雖然《悲慘世界》是虛構的,但它的影響仍然很強。不管是紀錄片還是虛構電影,它所傳遞的信息都是真實的,這才是最重要的。

EL:你還拍了一部紀錄片《在馬裡的365天》(365 days in Mali,2014),你說過想在非洲拍電影。現在你還想這麼做嗎?

LL:是的,這是我很久以來的一個願望。我們將於9月在塞內加爾成立一個Kourtrajmé電影學校。我們希望在達喀爾建立存在,培養這一代電影人,並在那裡發展項目。

EL:你們也在蒙費梅爾開設了一所Kourtrajmé電影學校。

LL:是的。如果我們希望法國電影能夠改變,變得更加多元化,我們就必須自己去改變這一切。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那就沒人會去做。所以,我和這所學校一起決定給多元化的機會——文化的多元化,社會背景的多元化……我們給每個人機會。這所學校是免費的,對所有人開放,申請者不需要有文憑。今年是學校的第二年,一切都很順利。看到所有這些精力充沛、有很多想法、創造力驚人的年輕人,真是太棒了。接下來的幾年,肯定會有很多事情發生,這是肯定的,不僅僅是我和我的事業,我和Kourtrajmé團體一起發展,我們總是一起做任何事情,這也是我今天努力的目標。我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從我所擁有的和我所創造的資源網絡中受益。我們所有的學生都有很多事情做,沒有一個學生會被落下。

「對話《悲慘世界》導演拉吉·利(Ladj Ly):電影是改變世界的工具」

原文發表於《視與聽》(Sight & Sound)雜誌2020年5月刊

作者:Elena Lazic

翻譯:小雙 @迷影翻譯

譯文首發於迷影網:https://cinephilia.net/76691/

原標題:《他以電影為槍,直擊警察暴行與黑人生存絕境》

閱讀原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