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交通運輸部網站、人民網、光明網、澎湃新聞、求是網
這些年
你的家鄉都有什麼變化?
網友@是玄都大人啊 說:
「準備通輕軌了
」
@小陳的酸菜 說:
「京滬二線要走我們這邊啦,開心到飛起」
@85號肖呆桃 說:
「省內最後一個通高速的縣」
「交通」,是我們都十分關切的問題
「家門口有路可走」
在有些人看來
微不足道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
除了行走
也意味著「出路」
「賣來的錢還不夠路費,如何富起來呀?」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
大化瑤族自治縣八好村
僅有一條通村砂石公路
關於「八好村」
老村支書藍朝坤的描述
讓人心情凝重:
「八」實際上是「爬」
「八好」就是「爬要(出門要爬山)」的意思
有一首打油詩:
「壁立千仞弄場深,群峰莽莽路難行;
八好原來是爬要,十家農戶九家貧。」
通公路前的弄為屯交通狀況。唐黎花 攝
公路不通,如動脈栓塞
山裡的物產難以外運
鄉村經濟無法發展
八好村弄豪屯村民蒙金民說:
「一年養肥一頭牲畜
要請上幾個村民沿著崎嶇的山路抬到街上賣
賣來的錢還不夠路費,如何富起來呀?」
通公路前的板升鄉弄勇村弄為屯交通狀況。覃楚鈞 攝
村民莫桂傑
10年前,為了修建老家的磚瓦房
他僱人從3公裡外的地方
把一包水泥背到村裡
運費開支70元
比成本價高出4倍多
八好村弄麻屯的村民藍美尤
重建新房的時候
因為承擔不起高昂的建材運費
買了一匹馬來運建材
山路崎嶇難行
結果馬活活累死在路上
通公路前的七百弄戈從村巖煙屯狀況。藍標兵 攝
「玉帶」繞青山,天塹變坦途
歷經4年的艱苦奮鬥
一條條盤繞在懸崖峭壁間的「天路」修通了
成為大化瑤族自治縣連接外界的大動脈
讓群眾結束了肩挑背馱、翻山越嶺的歷史
如今,大化瑤族自治縣全縣
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
109個建制村通了客車
「路一通,新房、水櫃拔地起
千山萬弄換新顏」
大化瑤族自治縣縣長藍勝說
七百弄鄉弄良村上良至歪線公路。韋哲 攝
「現在,每天都有人開著車或騎著摩託
到村裡來賣果賣肉
我們在家門口就可以買到很多東西」
村民蒙天合說
百馬鄉中和村村屯道路。韋哲 攝
「一周掙了1萬多元」
55歲的王興茹是土生土長的木欄村人
木欄村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小金縣沃日鎮
巴郎山隧道建好後
她說服在外務工的一雙兒女回家
做起農家樂旅遊生意
酥油茶、野生菌、水果採摘以及跳鍋莊
王興茹設計了各色項目吸引遊客
「去年國慶節每天都能招待20多個人
一周掙了1萬多元
住不下的客人
我就介紹給村裡其他農戶
自從路修好以後
我家的收入
從以前的一兩萬到現在五六萬
這翻了多少倍啊」
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村民王興茹。史珮瑾 攝
她家的蘋果
可以直接賣給過往遊客
還可以做採摘項目
網上銷售也很方便
快遞公司上門攬件,輕鬆發貨
她說:
「現在物流快遞都很方便
有了好路,全國哪兒都能寄出去」
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蘋果基地。(圖片由四川省交通廳提供)
「醉漢喝醉不敢回家」
62歲的平明貴
從小到大生長在
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鎮臥龍村
現在是村集體合作社養牛場的
一名飼養管理員說:
「我們能有現在的務工條件
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牢不可分」
平明貴在養牛場務工。
儘管到2017年後
通村路修通了
但村與組之間的通道沒有打通
到處都是長滿雜草的石頭小路
這裡有俗語是「醉漢喝醉不敢回家」
由於村組之間道路窄、石頭多
路面坑窪不平,醉漢走路不穩
很容易跌入路邊的溝坎裡
所以喝醉的人只能等酒醒後
再慢慢回家
「組組通」後,平明貴騎摩託車到養牛場上班更方便。
2016年
利用扶貧資金
在村裡的修建了養牛場
但當時
從瓦窯組到枯田組
兩公裡多的路沒通硬化路
牛飼料等農資沒法
用車輛直接運進養牛場
一到下雨天
到處都是稀泥
路面打滑
騎摩託車也只能靠人力往坡上推
拉農資的車輛直接開進養牛場。
2018年夏天
從枯田組到瓦窯組2公裡多的
水泥硬化通組路修通了
全村19個村民組
「組組通」道路實現全部覆蓋
養牛場的物資直接運進村
工作人員從住所到養牛場
騎摩託車只需要10多分鐘
「組組通」的修通
打通了村民出行難的「最後一公裡」
作為公路的「毛細血管」
它們是暢通群眾出行的「最後一公裡」
一路通,百業興
鞋子溼了要等到放學回家才能換
「由於山高坡陡
大山幾乎隔絕了我們與外界的聯繫
從我們寨子到綠塘街上
要翻過好幾座山
至少要走2小時的山路
農作的時候買化肥都是人背馬馱的
十分辛苦
小娃娃們讀書就更老火了」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高峰村後苗寨
人們是這樣描寫從前的後苗寨的
修路前學生上學要走的路。(綠塘鄉提供)
修路前學生上學要走的路。(綠塘鄉提供)
如今
通村路穿行在鄉村
學生放學走硬化路回家。
「修路之前
學生在陰雨天來上課
褲腳上幾乎都有泥
鞋子也是溼的
孩子們由於離家較遠
中午都不回家
鞋子溼了要等到放學回家才能換
有的學生還會因為泥路溼滑而跌倒
情況的確太糟糕了」
在牛集小學任教的王松老師說
大方縣到綠塘鄉途經的盤山公路
通路後
這裡的一切都不再一樣
上學的孩子遠離了泥巴路
孩子溼鞋的情況少了
鞋子更乾淨了
上學的路更安全了
老師和家長也更放心了
交通運輸部網站數據顯示
截至今年9月
「十三五」期間全國已累計完成
新改建農村公路138.8萬公裡
全國農村公路總裡程已經達到了420萬公裡
共解決了
246個鄉鎮
3.3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難題
新增1121個鄉鎮、3.35萬個建制村通客車
基本實現了
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
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車
很多農民群眾
「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的夢想
基本實現
有了路
就有了更多選擇
也就有了更多希望
這些路
連接著學校、家園
也連接著遠方
「路」,在你看來
是什麼?
掃描圖片上的二維碼
定製標準版團旗、團徽,下載團歌
編 輯丨王 珊
校 對丨戴 胤
校 審丨吳 問、郭思忱
值班編委丨連李生
原標題:《曾經的這裡,「醉漢喝醉不敢回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