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鑫 楊小燕 通訊員 楊明 夏義
「我們的傳統民間文化從山村一路走到國際舞臺,這讓我們倍感自豪,充滿信心。我們的藝術團,就是民間的『SuperStar』。下一步,我們要把固始的傳統民間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固始、認識固始。」固始縣三土藝術團團長彭元華告訴記者。據悉,目前三土藝術團已累計編排地方戲、小調、小品、快板、三句半、劃旱船、花挑舞和廣場舞等本土劇目100多部,演出達200多場。
抗疫期間,線上傳播正能量
約上三土藝術團團長彭元華接受採訪並非易事。疫情發生以來,他一方面在微信裡成立網上宣傳群,指導團員們居家編排各種民族民間舞蹈,另一方面組織開展多場次網絡演出活動,動員大家把節目搬上網絡,豐富村民的居家文化生活。
「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通過網絡教大家跳一些有宣傳意義的舞蹈,既在線上傳播了抗擊疫情的正能量,也提高了團員們的舞蹈水平。我們錄製的歌曲《在我身邊總有你》和手語舞蹈《愛的奉獻》,發到了優酷、抖音等視頻網站和村民的微信群,反響很好。」彭元華說。
在距離固始縣城約70公裡的地方,有個幾步就能跨到安徽境內的陳淋子鎮孫灘村,村裡人閒時不搓麻將不打牌,哼哼小曲跳跳舞,精氣神十足,彭元華所在的三土藝術團,便是這種精氣神的體現。
「三癱村」重整旗鼓
三土藝術團成立於2013年9月,因用「土音」「歌唱」、挖掘「土調」元素、凸顯原生態的「土味」而得名。現在已成為固始縣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累計編排地方戲、劃旱船、花挑舞等本土劇目100多部,其中代表作《花挑舞》前後修改了20多個版本。
孫灘村一直有傳唱「咳子戲」的傳統,早在上世紀50年代,村裡就組建有傳統戲曲宣傳隊。曾經的一段時間,孫灘村被人戲稱為幹部癱瘓、文化癱瘓、人心癱瘓的「三癱村」。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經濟基礎差,村幹部不作為,村民們忙著外出打工掙錢,村裡人心渙散,死氣沉沉,連傳統曲藝「咳子戲」也被荒廢了。
做過電影放映員、編過煤粑、修過鐵路的彭元華,是十裡八鄉公認的「藝術大拿」「山村人才」,看著孫灘村被戲稱為「三癱村」,心裡急。90年代後期,先富起來的彭元華等人組團競選,重新組建了村委會,帶領村民發展生產,慢慢地村裡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善。
2013年,孫灘村幾名民間老藝人找到村黨支部副書記彭元華,想重建村裡的傳統曲藝團,農閒時有個事做。於是,藝術人才彭元華骨子裡的文藝細胞又被激活了,一開始他覺得時下老百姓的肚子吃飽了,精神食糧也得跟上,茶餘飯後,組建一個民間文藝演出隊,既能自娛自樂,又能重樹鄉村文明新風,破除一些不良的風俗習慣。不料,村裡很多人覺得丟人現眼,蹦蹦跳跳不光彩。
彭元華挨家挨戶說服,通過不懈努力,在村兩委的支持下,他終於拉著隊伍重建了「民間三土藝術團」,用傳統曲調做DEMO,附上具有時代特色的唱詞和與時俱進的內容,大力開展鄉村文化傳承工作,並形成了獨特的「土音」「土調」「土味」的傳承發展模式。
土根藝術團登上國際舞臺
為了讓藝術團的節目更接地氣,彭元華將村旮旯裡角角落落裡發生的新鮮事、典型人物事跡提煉加工為鮮明生動的表演素材,並汲取當地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自身的表演內容。用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固始方言」寫老百姓身邊的人,演時下的事,把「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充滿時代特色的主題都編進了藝術團的節目裡,讓「三土」藝術形成「農民寫、寫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獨具一格的表演模式。
藝術團從最初的3人發展到現如今的26人。而這些「穿上行頭能演戲,拿起鋤頭會種地」的地地道道的農民兼演員,也在他的帶領下,不僅深入到周邊鄉村,免費給村民做義演,還帶著清新的鄉村「土味」,走進了河南廣播電視臺春晚、全國中老年舞蹈大賽、2020年度中華民族春晚的現場,還走出國門,登上了中韓文化交流晚會、中泰華人春晚的璀璨舞臺。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孫灘村通過三土藝術團這一文化載體,不僅將固始傳統文化中的民俗風情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還帶動了鄉風文明,帶動了組織振興、產業振興。下一步我們將幫助孫灘村下好特色文化建設這盤棋,加快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步伐,全力打造『三土』文化品牌,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固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軍說。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