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覺得最近天氣特別熱,空調木有電風扇還都相當不降溫,這裡有Bengo推薦的18部恐怖片,保證脊背發涼指數,來看有沒有你的童年噩夢。
我接觸恐怖片的年紀非常小,那時候住在同一個院子裡的哥哥都大我幾歲,在我本該看少兒卡通的年紀,就被這群剛剛步入叛逆期的哥哥們早早地領入了恐怖片觀影者的行列。一部《七月十四不見不散》成為了我的童年夢魘,同時也開啟了我的恐怖片觀影史。
記得那時候我家附近有一家出租VCD的小屋,一到周末小夥伴們就湊錢去租碟,然後在深夜裡聚在其中某個哥哥家裡看碟,看完之後互相詐唬著踏著夜色回家。那些年裡看了數不清的電影,片子中的恐怖場景大多已經記不得了,但是那種刺激的觀影體驗卻記憶猶新。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有過和小夥伴一起看恐怖片的回憶,或是在某個閒適的夜晚抱著抱枕獨自看一部恐怖片的經歷。對於「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看恐怖片」這個話題,長久以來學術界給出過各種不同的解答,有人認為對於恐怖血腥的追求源自於人類對新奇感和心理刺激的需求,也有人說源自於人性中一種善意的「惡」,各有說法。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恐怖片所能帶給我的是一種受到心理刺激後的快感,一種好奇心的滿足,一種精神的釋放,以及一種冒險的體驗。後來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則將這種快感歸結於大腦內多巴胺的釋放。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說,雖然主流文化對於恐怖藝術一直以來持有否定的態度,但是恐怖片從來不缺乏市場,人類對於恐懼感的迷戀是與身俱來的。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到站》開啟了光影時代,僅僅十五年之後,一部改編自雪萊《科學怪人》的恐怖片就被搬上了熒幕,開啟了恐怖類型電影的先河。
1922德國恐怖片《諾斯費拉杜》是電影史早期的經典之作,據傳男主演Max Schreck在現實生活中以吸血鬼的生活方式居住於捷克的古堡之中,他的身世至今仍是一個迷。
上世紀早期的恐怖片主要以歐洲為中心,其中德國的恐怖片影響較大,比較著名的有《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以及吸血鬼類型片的元祖《諾斯費拉杜》等經典。
到上世紀50、60年代,隨著文化意識形態的變遷以及冷戰的影響,恐怖片開始擺脫原有的超自然靈異鬼怪體系,與政治、文化以及科幻等元素緊密結合。恐怖元素開始「人化」,展現人類社會原本的恐怖面貌,其代表是希區柯克等的作品。
到上世紀80年代,好萊塢的商業化運作使得原有的美國以及歐洲恐怖片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包括日本、香港以及以西班牙為代表的西語系地區,恐怖電影都開始進入蓬勃發展期,恐怖片所涉及的元素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直到現今。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東西方恐怖片的藝術表達傳統有巨大的差異,在西方恐怖片的體系裡存在著一種「追與逃」的傳統故事模式,從最早期的《吸血鬼》系列,到《喪失圍城》、《活跳屍》系列,再到後來的《月光光心慌慌》、《德州電鋸殺人狂》、《電鋸驚魂》系列,其關鍵詞在於殺戮,是一種較為赤裸的表達方式。這種恐怖片的恐怖感往往源自於反派一種「力」與「形」上的壓迫感,從而帶給觀影者一種絕命逃生的刺激感,其著力點在於直接刻畫恐怖的場面和情景,使恐怖感被具體化、現實化,具有強烈的娛樂性。
簡單粗暴的血腥殺戮是好萊塢傳統恐怖電影的一大特點,《德州電鋸殺人狂》系列是其中代表之作。
而傳統的東方恐怖片深受東方文化和東方哲學的影響,講求一種「宿命」的哲學,其恐怖感往往源於無形,相比較西方的恐怖片,是更加玄妙的。以泰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為代表的東方恐怖片,雖然也不乏類似於西方恐怖片模式的視覺表達元素,但是這種直接的恐怖表達方式不再成為恐怖感來源的主體,而是更多的通過隱喻、心裡暗示等方式傳達一種無法逃脫的無力感和宿命感。比如《鬼影》中詭異的照片,《午夜兇鈴》中悽迷的錄像帶,《鬼水怪談》中象徵性的水滴聲。這種「力」與「命」的對比,或許正是東西方恐怖片最大的差異。
洗手間的龍頭、詭異的錄像帶、突然的電話聲以及變形的照片,這些嵌入生活的恐怖元素帶有強烈的心理暗示,《鬼水怪談》中不斷出現的滴水鏡頭不知道讓多少人對水龍頭神經過敏。
近年來,恐怖片開始呈現東西方相融合的趨勢。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以《午夜兇鈴》和《咒怨》為代表J-Horror類型片開始大量使用西方的特效技術來加強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從而將日本恐怖電影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與此同時,西方恐怖片行業也開始大量借用東方的鬼神元素以及神秘主義元素,甚至直接翻拍類似《鬼水怪談》、《鬼影》、《咒怨》等成功的東方作品。
近年來混搭、搞笑元素與傳統恐怖片元素的結合催生了一大批有趣的新作品,《雙寶鬥惡魔》就是其中優秀的代表作,一對歡樂的好基友在叢林中面對兇殘惡魔鬧上演了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同時,隨著恐怖片產業的不斷發展,觀眾的品位也在不斷提高,對於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促使恐怖片的製作者不斷創新,將恐怖片中傳統的血腥、暴力等元素與混搭、惡搞等新鮮元素相結合,產生了一大批以《殭屍肖恩》、《叢林小屋》和《吸血鬼生活》為代表的反類型作品,另闢蹊徑。
這裡分享一下我個人喜歡的一些較冷門的恐怖電影作品,由於喜歡的作品太多,所以一些經典的作品不再推薦,比如上文已經提及的《午夜兇鈴》系列等,而這裡羅列的數量有限,也就是我心目中好作品的十之一二,待以後有時間再做增補吧:
1.《小島驚魂》(美國)
這是我最喜歡的尼克-基德曼的作品,有些類似於另一部著名的好萊塢恐怖電影《第六感》,但是相對比較冷門。這是好萊塢同類型恐怖片中的代表之作,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而且在我看來基德曼在其中的表演非常精湛,此後她再也沒有達到過這種水準。
2.《黑暗鄉村》(美國)
這是一部非常良心的冷門作品,也是近幾年美國「公路奇談」類型電影中的代表之作,故事構思非常有趣,再加上懷舊的攝影風格,讓這部作品變得非常有意思。
3.《致命錄像帶》系列(美國)
第一視角紀實的同類型作品還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女巫布萊爾》和《鬼影實錄》系列,相對而言《致命錄像帶》系列比較冷門。每一集都是由幾個小故事組成,其中有幾個故事比較有趣。
4.《安魂曲》(德國)
歐洲驅魔類電影的標誌性作品,不同於傳統的恐怖片,這部電影節奏相對較緩,絲絲入扣,從劇情到製作都幾乎完美。這部影片也是當年德國銀熊獎的最大贏家。
5.《當你熟睡》(西班牙)
近年來西班牙恐怖電影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西班牙作品之一。「知道你過得不開心,我也就放心了」,有一種源自人內心的恐怖感。
6.《鬼影》(泰國)
《鬼影》代表了泰國恐怖電影的最高水平,這是一部講述人性懦弱的作品,幾乎擁有一部偉大恐怖片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從構思到製作都幾近完美,它的出現也標誌著泰國恐怖片黃金時代的到來。
7.《惡魔的藝術2:邪降》(泰國)
《惡魔的藝術》系列中最出彩的一部,也是泰國同類型電影中的代表之作,具有濃鬱的泰國神秘主義風味,結尾非常震撼。
8.《鬼宿舍》(泰國)
2006年上映的這部《鬼宿舍》是一部被包裝成恐怖片的溫情電影,有人說這部片子不夠恐怖,甚至算不上一部恐怖片,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部電影卻是近幾年泰國電影最優質的作品。它的出現也標誌著泰國恐怖片行業開始跳出原有的「嚇死人不償命」的模式,尋求新的藝術路線。
9.《罪惡之家》(日本)
森田方光的作品具有極強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在這部《罪惡之家》中達到了極致,以荒誕作為鋪墊,卻一層層反轉至詭異恐怖的效果。日本的恐怖片往往帶有一種濃鬱的精神上的病態氣息,而這部作品便是同類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10.《牛頭》(日本)
三池崇史被影迷親切地稱作日本最變態的導演,這部《牛頭》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不同於傳統血腥暴力的恐怖電影,這是作品極度詭異極度晦澀,這恐怕也是日本恐怖片的一大特色吧。
11.《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韓國)
這也許是韓國影史上最具爭議的作品,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農家女隱忍之後的極度爆發,血腥、殘暴、肅殺,極具視覺上和心理上的衝擊力。
12.《羅密歐點》(韓國)
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韓國恐怖片,戰爭的環境將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沉重而悲哀。
13.《殭屍》(香港)
向老港片致敬的作品,幾乎具備了一切想要看到的老港片元素,或者看這部電影所真正要看的並不是其他,而是一種情懷。
再推薦一些近年來我喜歡的「非典型」恐怖片:
1.《殭屍肖恩》(美國)
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幾乎匯聚了不列顛島上最好的一群喜劇片演員,一場裹著殭屍片外衣的鬧劇,反殭屍類型片的成功典範。
2.《雙寶鬥惡魔》(美國)
上文已經提及過,一部很歡樂的反惡魔類型片。
3.《殭屍胡安》(西班牙/古巴)
從這張惡搞切瓦格拉的海報就可以知曉這部片的類型了,類似於《殭屍肖恩》的反殭屍類型片。
4.《殭屍之地》(美國)
殭屍類的公路喜劇片,類似於電子遊戲的人物設定,劇情很有趣。
5.《死亡之雪》系列(挪威)
來自挪威的一部冷門作品,講述一群郊外遊玩的夥伴遭遇復活的納粹喪屍兵團,又奇怪又有趣。
(版權歸橘子娛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