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30日電 (郭超凱)6月30日下午,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暨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定點在東經110.5°工作軌位,標誌著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向全球組網完成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圖為6月26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工作人員在工作中。
中新社發 呂炳宏 攝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表示,定點成功相當於衛星進入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準備正式「開工」。目前,經過遙測數據判讀,星載基準頻率合成器、原子鐘、導航任務處理單元、星間鏈路等載荷設備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號正常。接下來,衛星將進行多項在軌測試,確認所有設備運行正常後,開啟工作模式,編入北鬥全球導航系統的衛星「大家族」中。
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之後,衛星通過5次變軌,經歷8天的「長途跋涉」,進入最終的36000公裡的圓軌道,定點於地球赤道上空。
為了保證衛星成功定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鬥研製團隊制定了詳細且精準的飛控預案。由數十位經驗豐富的專家組成的飛控專家組,為衛星的在軌處置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和條件保障,成為飛控隊員們的「定海神針」。
圖為6月30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內景。
中新社發 唐巍 攝
在變軌過程中,北鬥研製團隊要時刻監控衛星的健康狀態,包括每次變軌的結果精度,每個設備的運行狀態。根據任務實施安排,這次變軌任務的5次變軌操作都是在凌晨0點到凌晨6點之間,這也讓北鬥研製團隊度過了數個不眠之夜。
北鬥三號「收官衛星」定點成功不代表飛控工作就此結束,在後續的在軌飛行中,研製團隊將全力做好衛星的健康保障。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了專門的在軌監測和維護團隊,固化了相應的制度,每過半年進行一次衛星在軌健康狀態評估,形成一份健康評估報告,對整個星座的在軌健康情況做一次檢查,一旦出現問題,團隊將及時發現,妥善處理。同時,為了確保天上星座始終處於最佳狀態,衛星本身也可以進行在軌升級。這樣,即便是最早發射的北鬥三號衛星,也可以具備和後期發射的衛星同樣的性能。
來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消息稱,後續研製團隊將紮實做好該衛星在軌飛行控制,確保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早日全面建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