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原子能院建院70周年,一路走來,原子能院風雨兼程、與國同心,歷經蛻變、初心不改。其間既飽含創業艱難百戰多的坎坷,又不乏令人盪氣迴腸的動人時刻;既洋溢著自主創新、奮發圖強的主旋律,又體現出開放辦院、合作共贏的全球視野。原子能院的發展歷程是新中國核科學技術事業滄桑巨變的縮影,是中華民族當代科學精英科技報國的生動寫照。本欄目將陸續推出院史故事,儘管遠不足以反映全貌,卻可管窺原子能院的成長曆程。
核領域的「國寶」級重水反應堆
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建成於1958年,在之後的幾十年間,它為我國「兩彈一艇」的研製、核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核科技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歷史性貢獻。期間它經歷了兩次工程改建,為我國核工業的發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20世紀70年代中期,經過多年運行,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設備陸續出現老化現象,反應堆被迫降功率運行。另外,隨著我國核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的用戶,對擴大放射性同位素產量、增加品種、改善質量提出了更多需求,而反應堆的中子注量率和輻照孔道卻不能很好滿足這種需要,處於全國老大地位的重水反應堆「壓力山大」。
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
是勉強維持、繼續等待,還是主動改造、換來新生?前者結果可能是反應堆被迫關閉,勢必給科研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專業人才也會流失;後者則技術難度極大,難點很多,成敗未卜。面對這一現實,曾有過不少爭論。最後在101室總工程師馬福邦等主持下,經過專家們的綜合分析論證,作出了改造舊堆的正確抉擇。
從1978年11月開始停堆進行大修改建,經過一年零七個月的艱苦努力,改建後的反應堆於1980年6月27日凌晨達到臨界,一期改建工程勝利完成。重水堆改建工程在我國是首次,當時在國際上也不多見。它的改建成功,不僅使舊堆「返老還童」,而且其技術性能大大超過老堆的指標,最大功率提高了50%,熱中子通量及活性區內可利用的實驗孔道均增加了一倍多,延續了反應堆的使用壽命,而總投資卻只有新建堆的1/10。更可貴的是,培養與鍛鍊了一支堆工程建設隊伍。
改建的成功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國媒體在1981年1月15日就此進行了報導,盛讚科技人員和工人的聰明才智。一位美國核管會高級專家曾說,改建是你們反應堆的驕傲,中國的驕傲。
1980-1982年,四〇一所又完成了二期改建工程。1985年, 重水研究堆改建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從引進蘇聯技術,到我國科研人員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創新進行改建,四〇一所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改建工程中敢想、敢拼,走出了一條自主化的創新之路。
經過近50年的安全運行,2007年底,101堆永久停閉,進入安全關閉期等待退役。2019年11月4日,101堆退役獲得國家立項批覆。如今「一堆一器」已入選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國家工業遺產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