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臉!臺灣「觀光」慘變「關光」 蔡英文卻宣布旅客人數創新高

2021-01-07 中國經濟網

從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以來,臺灣的「觀光業慘劇」已經上演了將近4年,追究起責任來,恐怕一心只想著「臺獨」利益、對民生不管不顧的民進黨當局難辭其咎。而且,不只觀光業「關光」,臺灣經濟這幾年也是絲毫不見起色。

臺灣旅遊業慘澹影響民生,不斷引發民眾抗議。資料圖片

1月13日,臺北股市一開盤,觀光股就慘跌一片。島內輿論認為,觀光股下行,大家都知道癥結出在哪裡。甚至不少中小企業按捺不住都開始喊話,要民進黨當局恢復兩岸對話交流。

問題是,「票」令智昏的臺當局聽得進去這種逆耳忠言嗎?

雪上加霜

陸客斷炊,觀光業哀嚎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放下剛剛開始的2020年暫且不表,單單2019年,臺北就已經有多家知名餐廳熄燈落幕。最典型的是主打服務陸客的老字號餐廳「水蛙魯」。業者更是直接向外界大倒苦水:「因為陸客縮減再加上臺灣經濟不景氣,老闆和團隊努力再努力,依舊不敵大環境。」

臺灣經濟是好是壞,餐飲、交通和旅遊業者的感受最真實、最深刻,他們得出的結論也最痛苦。

根據臺灣「移民署」統計,2019年10月赴臺大陸遊客較2018年同月大減12.7萬人次,只剩11.2萬人次,是從2011年7月以來的新低,估計減少約51億元(新臺幣,下同)觀光收入。

少10萬人次是個什麼概念?或許這樣說更形象一些。若以每20人一輛遊覽車計算,等於少了5000輛遊覽車,減少了5000趟導遊工作。若以每2人住一間,按赴臺7天計算,臺灣少了35萬晚的房間收入。

更雪上加霜的是,有臺灣旅遊業者指出,陸客團大減加上赴臺個人遊人數逐漸歸零,至少到今年5月前也不樂觀。

這些對經濟衝擊有多大?估計光是去年9月到12月減少的陸客,臺灣就較前年同期減少至少200億元觀光收入。海峽兩岸旅行發展協會理事長姚大光受訪時表示,臺灣觀光逆差高達1725億元,已成為「關光慘業」。

從「觀光」到「關光」,一字之差,卻充滿了臺灣旅遊業者的把把心酸淚。一邊是島內觀光業者的旅店、飯店、大巴車成批成批地「關門」歇業,一邊是蔡英文大聲宣布臺灣觀光客人數達到所謂的「歷史新高」。兩相對比,只有無盡的諷刺。

泛政治化

從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以來,臺灣的「觀光業慘劇」已經上演了將近4年,追究起責任來,恐怕一心只想著「臺獨」利益、對民生不管不顧的民進黨當局難辭其咎。而且,不只觀光業「關光」,臺灣經濟這幾年也是絲毫不見起色。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2019年全球旅遊業競爭力報告來看,臺灣地區排第37名,較二年前退步7名,也是東亞地區跌幅最大的。內外傳遞的信號都如此明確,按說臺當局應當感同身受、奮發進取才是。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蔡英文依舊我行我素,陷在自我吹就的幻彩泡泡裡不能自拔。

在當局眼裡,現在「臺灣經濟是20年來最好」,「臺灣又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其論證的「依據」,不過是2019年第二季度臺灣經濟增長率高於新加坡、韓國和香港地區而已。為了選舉和所謂政績,閹割數據為自己背書,自然引得有識之士和島內媒體的一片撻伐。

說到數據,臺灣外銷訂單連續十幾個月負增長,由於經濟不景氣,島內就業增長率連帶下降創下30多個月來新低。這些才是蔡當局真正的「經濟成績單」,可當局閉口不談。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臺灣平均薪資16年來停滯不前,民眾收入居亞洲四小龍之末,蔡當局當如何解釋?關店潮接二連三,升鬥小民為生計疲於奔命,蔡當局又怎麼忍心選擇性無視?

「成績」合格與否,民眾心中自有桿秤。有人早就入木三分地點出民進黨的「死穴」——「玩政治龍精虎猛、拼經濟一塌糊塗」。說到玩政治,不論搞選舉,還是用泛政治化幹擾正常經濟人員交流,民進黨端的都是好手。

據臺媒透露,臺當局對於大陸團客設定了諸多苛刻條件,例如旅行社須先通報行程、自由活動時間不可超過全程總日數1/3等。處處設限,差別對待,如何拉動觀光達到蔡英文說的1200萬旅客來臺目標呢?

對此蔡當局振振有詞,是考慮到所謂「臺灣安全問題」,才會對大陸團客有所限制云云。前不久,臺當局通過了「反滲透法」,並不斷炒作所謂「王立強間諜案」,這樣陸客就更不敢去了。畢竟花錢事小,人身安全可是第一位的,萬一被臺當局以莫須有理由調查扣押了,糟心不糟心?

翻雲覆雨

臺當局整天嚇阻臺灣人民和大陸遊客,傷害的不只是兩岸關係,島內觀光業更是首當其衝,成為這種對抗政策的犧牲品。有臺媒就打抱不平說,陸客有錢有閒、想來臺花錢,卻遭遇諸多限制,如此不友善的態度,還期望人家來消費嗎?

但蔡當局為了一己之私,非要經濟議題泛政治化,在「反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方面譴責大陸「滲透」,陸客也被當潛在「匪諜」看待。另一方面,大陸方面去年暫停赴臺個人遊,避免在島內選前敏感時期誘發意外狀況,又被誣指是「政治操作」。來也罵,不來也罵,翻雲覆雨,都是臺當局說了算。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一針見血指出,兩岸關係如何發展,牽一髮動全身。

2008年馬英九當局上臺後堅持「九二共識」、改善兩岸關係,開放陸客赴臺遊,給臺灣經濟注入一股活水。陸客成為島內旅遊業最大以及消費力最強的客源。但4年前民進黨上臺,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導致陸客人數持續下滑甚至有銳減至零的風險。誰為為之,孰令致之?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表示,在可見的未來大陸仍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臺灣的產業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都離不開大陸市場。臺灣想要尋找經濟出路,必須處理好兩岸關係。

反之,靠著炒作「恐中」氛圍,靠著「反滲透法」營造「綠色恐怖」,表面上成功挽救了自己的民調甚至獲得連任,卻是以整個臺灣的前途為代價換來的,是以臺灣民眾的福祉為代價換來的。

龐建國認為,臺灣政治人物應該避免讓臺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趨吉避兇之道即是承認「九二共識」,緩和兩岸關係,改善臺灣經濟發展環境,讓臺灣老百姓日子好過一點。

當然,這有前提,主事者不能是一個裝睡不醒的人。(本報記者 任成琦)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01月15日 第04 版)

來源:海外網

相關焦點

  • 臺灣觀光變「關光」?蔡英文又許「空頭支票」,民眾:等不到那天
    編輯:晨星蔡英文當局對「九二共識」的否認,導致大陸臺灣兩岸之間的交往受到極大的限制,而由於臺灣的相關政策,一些原計劃中有臺灣行的大陸民眾也相應的取消或改變了自己的出行計劃。這一變動使得臺灣的旅遊業收到了持續較大的衝擊,引起了臺灣當地旅遊業內的憤怒。
  • 臺灣各縣市齊喊苦 戳破蔡英文當局觀光虛胖假象
    臺灣各縣市齊喊苦戳破蔡當局觀光虛胖假象  臺當局《聯合報》10日發表社論指出,由於觀光慘澹,臺當局「交通部長」賀陳旦最近宣布將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南部四縣市納入「擴大振興觀光方案」,由臺當局提供住宿優惠補貼
  • 高雄請白冰冰被諷「毀質感」 藍營:丁允恭打臉蔡英文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高雄觀光局規劃名人營銷高雄,邀請藝人白冰冰擔任1月份「觀光大使」。對此,臺當局「行政院」副發言人、高雄市新聞局前局長丁允恭發文稱「城市質感的形成是緩慢的堆積,而摧毀它則可以很快」,引發爭議。
  • 高雄請白冰冰被諷"毀質感" 藍營:丁允恭打臉蔡英文
    中國臺灣網1月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高雄觀光局規劃名人營銷高雄,邀請藝人白冰冰擔任1月份「觀光大使」。國民黨發言人洪孟楷回應道,丁允恭一席話打臉蔡英文,證明當初蔡英文稱臺當局與各縣市合作並非真心。目前高雄市開始全力拼經濟拼觀光,「行政院」副發言人卻跳出來直指白冰冰沒有質感。對此,洪孟楷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文指出,臺當局沒有想辦法吸引境外遊客前來幫忙,還用這種潑冷水的方式來諷刺。
  • 打臉蔡英文,孫大千:最可憐的是臺灣人民
    文|快樂天使 審丨瑾涵去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無視群眾抗議,宣布在2021年1月1日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如今,島內爭議已久的美豬議題也落到「實處」。美豬入臺,「臺灣豬」價格上漲據臺灣媒體1月3日報導,目前含「瘦肉精」美豬已經「入臺」,島內出現一片亂象,整個臺灣地區的毛豬價格普遍上漲,且漲幅高達5%。有業者表示,美豬進口,臺產豬需求增大,漲價是難以避免的現象。
  • 蔡英文找"臺獨教母"救觀光 被批對兩岸觀光"擺爛"
    (網絡圖)  中國臺灣網2月24日訊 有「臺獨教母」之稱的葉菊蘭日前正式出任臺灣觀光協會會長一職。對此,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羅智強23日在Facebook發文表示,「水庫沒水,換什麼水龍頭,有差嗎?」
  • 2月陸客來臺數僅163人 臺灣觀光產值損失慘重
    根據臺「移民署」統計資料顯示,今年2月份陸客來臺人數創新低,只剩下163人,臺灣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黃正聰今天指出,上述情況跟臺當局針對新冠肺炎防疫,加嚴管制大陸人士來臺有關,依此趨勢演變下去,陸客來臺數可能歸零,臺灣今年境外旅客量勢必跌破1千萬人次,觀光產值損失將更劇烈。
  • 民調再次打臉蔡英文!過半臺灣民眾支持核電重啟
    民調再次打臉蔡英文!過半臺灣民眾支持核電重啟 2017-08-09 13:49:51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7年08月09日 13:49 來源:中國臺灣網
  • 臺灣業界驚慌
    臺灣《聯合報》4日報導,臺灣「交通部」官員表示,依往年大陸的做法來看,陸方決定縮減團客人數後,各省市的組團社獲得配額,就會通知臺灣合作的接待旅行社。因此,業界的消息往往比官方快很多,而且可靠度相當高,所以近期傳出陸方要再縮減團客的消息,雖未經大陸官方證實,但其可信度很高。
  • 蔡英文執政和臺灣的罩門都是經濟
    美國《世界日報》18日社論說,臺灣大選結束,政治出現嶄新局面。兩岸關係絕對是新當局的重中之重,幾乎所有觀察都不約而同指出,蔡英文最大挑戰除了兩岸關係,就是經濟問題。沒有中國大陸元素的臺灣經濟如何走強?如何變好?目前現在看來無解。
  • 臺景點陸客銳減 導遊:蔡英文快承認"九二共識"吧
    (圖片來源:中評社)海外網8月8日電 自520蔡英文上任以來,兩岸關係迅速冷卻。大陸遊客赴臺灣旅遊必定造訪的「女王頭」所在地——新北市的野柳地質公園——也受到衝擊。旅遊從業者們叫苦連天,希望蔡英文當局趕緊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從而能夠好轉。
  • 開放境外客住「總統府」,蔡英文被罵:空心菜沒招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雯雯】蔡英文頻頻出招,最新動作是要開放「總統府」讓外國觀光客住一晚,大陸遊客自然被排除在外。據臺灣「中央社」報導,「總統府」28日宣布與「文化總會」和觀光局等合辦「來去總統府住一晚」活動,在全球首創開放國際觀光客申請入住「總統府」。蔡英文稱,臺灣被評選為全世界最友善的地區,「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是世界有目共睹。觀光是臺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也是外國朋友認識臺灣的重要途徑」。
  • 白冰冰代言高雄遭臺「行政院」副發言人批「毀質感」 藍營:打臉蔡...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 高雄市長韓國瑜新官上任,力推當地旅遊觀光產業以吸引大陸遊客,並宣布未來每月都邀請一名觀光大使推銷高雄。 1月的觀光大使是資深藝人白冰冰,初衷就是「因為白冰冰在福建很紅,很受50歲以上的人歡迎」。邀請她是針對福建自由行的群體。 不想這樣的安排竟然引發一場鬧劇。
  • 蔡英文「亂政」致陸客大減 臺旅遊業或崩潰
    日月潭為陸客最愛的臺灣旅遊景點之一,如今陸客大幅減少。苗秋菊攝近日,一波強冷空氣的襲擊,讓臺灣民眾感受了一把寒意,不少人都穿上羽絨服、戴好圍巾出門。不過,比這波冷空氣更冷的,則是臺灣的觀光業。由於赴臺陸客人數減少,「新南向」的客源及消費無法彌補缺口,臺灣觀光業者的生意十分慘澹。
  • 大陸赴臺自由行遊客人數將歸零 臺灣每月或損失45億新臺幣
    【綜合/觀察者網 童黎】隨著大陸核發的個人遊籤注本月底都到期,2月起,大陸赴臺自由行旅客就將開始「歸零」。臺媒形容,島內每月都要蒸發45億(新臺幣,下同)「觀光財」。 而蔡英文的連任,直接導致臺灣觀光股多檔跌停板。
  • 為臺觀光把脈:蔡英文當局從上到下都出問題
    蔡英文執政團隊推動「新南向」政策偏離地緣利基與大眾化市場,縣市政府又習慣以非營利的思維去主導、規劃觀光發展,缺乏市場脈動與邏輯,才造成當前臺灣觀光產業的困境。媒體問道,臺灣社會只要談到觀光產業的發展,似乎都執著在需要陸客赴臺旅遊或不該只靠陸客,你有何看法?對此,葉上葆說,只要能來臺灣觀光都是好客人,臺灣鄰近大陸佔盡地緣利基,如果我們連大陸客人都不想來,那還有誰要來?
  • 打臉蔡英文!臺灣各明星馳援武漢,用行動拒絕臺當局的冷血與冷漠
    打臉蔡英文!臺灣各明星馳援武漢,用行動拒絕臺當局的冷血與冷漠武漢肺炎的疫情發生後,全國人民紛紛支援武漢。而許多臺灣同胞也在近日表示,與大陸始終心手相連,共同抗擊肺炎。許多臺灣人用行動拒絕臺當局對大陸的冷漠。雖然蘇貞昌代表臺灣當局宣稱為了臺灣島內疫情防控工作,所以禁止口罩對外銷售一個月。這充分暴露了民進黨當局漠視兩岸的交流和往來。而在馬英九執政期間,當四川發生大地震的時候呼籲全社會積極的援助災區,充分說明了兩岸一家親。
  • 臺網友扒蔡英文舊照痛批「觀塘案」:超越時空的打臉
    蔡英文舊照被扒。中國臺灣網10月9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中油觀塘案」環評遭官方強渡關山通過,「白色正義聯盟」在臉譜網分享蔡英文2013年4月20日發的一張照片,要大家快去參觀。多名網友前往參觀「蔡英文打臉蔡英文」的盛況。蔡英文於2013年4月20日發了一張照片,圖說寫道「在海岸線的風雨中,我拜訪了桃園新屋溪口的藻礁。相對於珊瑚礁是『動物』造礁,藻礁則是『植物』造礁,生長速度比珊瑚礁更慢,是全球難能可貴的生態。『觀新藻礁』內含豐富藻類,還有小螃蟹跟其他生物前來覓食,這些小生物也更進一步吸引了保育類鳥群,讓這裡的生態體系豐富而多元。」
  • 臺灣再遭「閃電」斷交 蔡英文上任後臺灣「邦交國」創歷史新低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與多米尼加外長巴爾加斯籤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多米尼加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同時,多米尼加向臺灣地區發出了「好人卡」,不失禮貌地宣布與其「斷交」:「感謝臺灣多年對我方的援助、建設和支持,但為了長遠的未來著想
  • 蔡英文上臺後對大陸出口創新高,民進黨狂言:證明對岸需要臺灣
    國民黨議員羅智強日前指出,蔡英文當局上臺後,臺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比馬英九更「賣臺」。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5日回應稱這是刻意誤導,她還揚言,中美貿易戰之下,造成大陸對臺灣擴大採購拉貨,所以臺灣對大陸出口的增加,反而是證明對岸需要臺灣,而不是臺灣對大陸的依賴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