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飛
一
《西遊記》對我來說,百讀不厭。
前幾年,我比較喜歡研究裡面的知識;而最近,比較喜歡研究裡面的精神。
《西遊記》最令人著迷的,莫過於裡面的超能力。
騰雲駕霧,變化隱身,呼風喚雨,乃至成仙成佛,這都是超能力。
《西遊記》的設定是:獲得超凡入聖的神奇能力,有兩個條件;條件之一,是需要慈悲的、博愛的胸懷。
唐僧只是一個凡人,但是他有這樣的胸懷,所以最終取經成功,自己也修成正果,成了佛。
然而《西遊記》裡還有一個人,通過另外一種方式獲得了超能力,這就是孫悟空。
孫悟空和唐僧,構成了《西遊記》的一體兩面,同時也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體兩面。
孫悟空是一隻天產石猴,一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什麼慈悲博愛,他也不想什麼拯救世界、拯救宇宙的大事情。
然而這並不妨礙我們喜歡他。他唯一想的事情,就是他自己的生命,這個在花果山時期就說得很清楚了。
他本來在花果山,無憂無慮地玩耍,然而他並不是心中完全滿足的。當他發現水簾洞時,就對群猴說:
真箇是我們安身之處。裡面且是寬闊,容得千百口老小。我們都進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氣。
等到搬進水簾洞住了,過了三百來年快樂的時光,按說他就該滿足了,反倒傷心起來:
美猴王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一日,與群猴喜宴之間,忽然憂惱,墮下淚來。眾猴慌忙羅拜道:「大王何為煩惱?」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歡會,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乃無量之福,為何遠慮而憂也?」猴王道:「今日雖不歸人王法律,不懼禽獸威服,將來年老血衰,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內?」
這幾句話,是《西遊記》的精神所在。
中國人自古就很敬畏天道,認為生命、運勢、健康,都是老天安排好的。
上天是賜予者,是無上的權威,很少有人想過,要去挑戰他們一下。有些人對天地感恩戴德還來不及,而孫悟空居然認為是在受氣!
而孫悟空從幼年開始,就不願受老天之氣,不願服閻王之管,希望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這正是他追求自由的動力,這是他第一個特點,是他不同於群猴的地方。
這種強大的動力,推動著他離開了安樂窩,用木材扎了一個筏子,冒著生命危險,劃向茫茫大海。
一個人,如果認識到:生命是應該由自己主宰的,而不是由別人控制的,並願意為之努力,那麼他的一隻腳,就邁入了獲得超能力的門檻。
道教有一句著名的話:「我命由我不由天。」
當然,《西遊記》的超能力,只是神話故事,正常的人世間沒有騰雲駕霧,沒有成仙成佛;然而,有些人寫出了優秀的作品,有些人做成了強大的企業。
這些在人間,也可以視為一種超能力,超越普通人的能力。
我一個朋友,本來很有藝術天分,一心想做一個畫家。然而父母認為做畫家風險太大了,於是安排他考取了本地的公務員,過上了安穩卻單調的生活。
他一說起藝術夢想,時時遺憾,然而他已經年紀不小,再想出來也已不可能了,這件事,成了他畢生的傷痛。在他那裡,我經常聽到對人生不自由的慨嘆。
我還有一個朋友,熱衷於硬體技術,並且具有很強的創業能力,然而家裡人希望他能夠留在高校教書。
他衡量之後,決然辭掉公職,開創了自己的公司。初期當然很辛苦,在地下室辦公,在債主催逼下度日,然而經過十來年的奮鬥,公司逐漸做大,他身家已經過億,他成功了!
當然,追求自由,必然要冒極大的風險,這是必不可少的代價。譬如孫悟空渡海的時候,遇到風浪,那條小木筏一沉沒,就不會有未來的齊天大聖了。
然而,孫悟空乖乖待在花果山,哪兒也不去,就絕對安全麼?不是的,因為誰也想不到,幾年後花果山就遭到了混世魔王的侵略。
假如一無所長的孫悟空被混世魔王打破洞府,痛加折磨,他恐怕後悔當年沒有決然出海學藝吧!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以在國營工廠工作為榮耀,認為鐵飯碗會管自己一輩子,那是絕對安全的保溫桶和玻璃溫室;
然而十幾年後,國營工廠紛紛倒閉,玻璃溫室立即風雨飄搖。當工廠大批裁員的時候,不知多少人後悔,沒有在社會上立足的一技之長。
這個世界,只有潛在的危險,沒有絕對的安全。
很多中國人希望安全,不願冒險,然而這種安全是臆想出來的。
安全的背後,是對當前束縛的妥協,以及對未來危險的棄守。
與其被混世魔王欺侮,被無常惡鬼勾魂,被上天奴役,被地府宰割,不如甘冒風濤之險,放手一搏。
為了自由,為了擺脫束縛,願意拋棄一切以至生命,這是人性燦爛的光輝!
所以,《西遊記》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同時並行著兩種精神:
一種是以唐僧為代表的,對人類苦難的慈悲憐憫,
另一種是以孫悟空為代表的,對自己生命自由的追求。
一個懂得追求自由的人,是可愛的。
如果說慈悲博愛是愛別人,那麼追求自由就是愛自己。
因為自己,也屬於人類的一員。
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任。
一個人,首先要學會對自己負責任,才會對別人負責任。這就是佛教所謂的「自度度人,自覺覺他」。
一個懂得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是可愛的。
孫悟空的學藝,既是他自己的成功,也是整個花果山的成功。
他學成歸來,發現混世魔王打破他的洞府,搶了他的小猴。他趕到混世魔王的洞府,打敗了魔王,救回了小猴,維護了花果山的安全。
然後,他又到龍宮取到兵器,闖入地府,強銷生死簿,不但把自己的名字劃掉了,還把所有猴類的名字全劃掉了,銷毀了猴類的全部數據,致使閻王想勾魂都找不到目標。
如果我們對談論猴類沒有感覺,可以試想,如果有一個人,把人類的名字全都從生死簿上劃掉,使我們人類再也不會面對死亡的恐懼,那麼這個人,是不是全人類的大英雄?
然而這種具有超能力的大英雄,首先追求的是自己生命的自由,成功之後,再利用自己的力量,造福他人或者他猴。
假如孫悟空沒有憂慮的話,花果山只能被混世魔王侵佔,手下的群猴只能一個個死去。
所以,要造福別人,先造福自己。
二
孫悟空的第二個特點:是明白自己需要什麼,咬定目標,毫不放鬆。這點在須菩提祖師要傳他道法的時候,表現得最明顯。
祖師道:「我教你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學,不學!」
祖師又道:「教你『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麼?」祖師道:「若要長生,也似壁裡安柱。有日大廈將頹,他必朽矣。」悟空道:「據此說,也不長久。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這般也能長生麼?」祖師道:「也似窯頭土坯。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濫矣。」悟空道:「也不長遠。不學,不學!」
祖師道:「教你『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似這等也得長生麼?」祖師道:「此欲長生,亦如水中撈月。雖然看見,只是無撈摸處,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學,不學!」
須菩提祖師會的法術,當然是非常多非常多的。如果要學,恐怕一百年、一千年也學不完。
然而,面對著這樣的誘惑,孫悟空卻一口咬定:只要能長生不老,就學,否則,再好再有趣,也堅決不學。
須菩提祖師也有不少弟子,然而沒有一個達到孫悟空的能力,他們大概就是在這些選擇中迷失了。
明白自己需要什麼,目標是什麼,這是對自己負責任的另一條標準。這句話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很多人能夠面對明確的危險,卻對眾多的選擇不知所錯,這仍然是一種不自由。
當我們出發的時候,目標往往是很明確的,因為那時候接觸到的事情很少,接觸到的選擇也不多,生活簡單,這時候很容易勇往直前。
然而,隨著能力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岔路口越來越多,每一條岔路似乎都充滿了誘惑,這個時候,我們就容易被外界環境俘虜,成為諸多選擇的奴隸。
等到偏離了初衷很久之後,我們才會發現:現在所得到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再回到原路上去,已經太遲了。
媽媽的,我們又受了一次老天的氣!
三
孫悟空的第三個特點,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這個說起來似乎也很簡單,但是做到也不容易。他乘木筏渡過大海後:
穿州過府,在市廛中,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裡訪問佛仙神聖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於南贍部洲,串長城,遊小縣,不覺八九年餘。
如果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孫悟空在須菩提祖師處學藝的時間才七年,而探訪仙道,就花了八九年。前前後後用了十五六年的時光。
這八九年,看上去沒有任何用處,完完全全是浪費掉了,但是實際上不是,因為任何尋訪,都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一條路走不通,剩下備選的路就少了一條。這樣試來試去,總會試到正確的道路上的。
但是在成功之前,無休無止的試探,卻是最能消磨人的意志的,只要耐不住寂寞放棄了,那麼前面所有的試錯都會化為烏有。
所以,《西遊記》中描寫的超能力,也許並不存在。但現實生活中的超能力,卻是有辦法獲得的。
孫悟空千百年來,被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喜愛,正因為他不僅僅有卓絕超凡的能力,而是他的所作所為,體現了所有人心底裡正在追求、或者不敢追求而極想追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