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佛大學的一個實驗室中,女教授麗莎·藍道爾正在專心致志地做核裂變實驗,在她精準的計算下,一切碰撞都在完美地進行著。突然,一個微粒消失得無影無蹤,藍道爾怎麼也找不到它存在的痕跡。於是,她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世界上存在一個人類看不到的「第五維空間」,微粒並沒有憑空消失,而是跑到另一個空間去了。
麗莎·藍道爾,1962年出生於紐約皇后區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她和愛因斯坦一樣,都是世界上偉大的物理學家,只不過他們的研究方向不同罷了。1987年,藍道爾拿到了博士證書,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之後,她又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堅守在實驗室中的那4年,使她取得了十分豐厚的成果。
後來,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相繼向藍道爾拋出橄欖枝,於是她成為了兩所世界名校的教授。幾十年來,藍道爾一直致力於研究引力、時空的額外維度,以及膜宇宙模型和弦理論,時年58歲的她,曾以學術與美貌榮登美國《時尚》雜誌,被譽為哈佛美女教授。另外,她還在《彎曲的旅行:揭開隱藏著的宇宙維度之謎》一書中,以一個淺顯易懂的方式,把神秘的宇宙呈現在世人眼前。
回到文章開頭,藍道爾發現「第五維空間」之後激動不已,雖然她還沒找到合理證據,但奇怪的現象已經揭示了其存在的可能性。不久之後,藍道爾應邀前往日本東京大學講演,在演講的過程中,她大膽提出了「第五維空間」假說。此言一出,立馬震驚了世界物理界,要知道,強如愛因斯坦也只是提出了「四維時空」而已,而藍道爾卻跨過了這一步,直接提出了「第五維空間」,這無疑是對愛因斯坦的一種挑戰。
實際上,藍道爾共提出了2個觀點,第一個:看不到的空間。實驗證明,「第五維空間十分微小,即使近在咫尺也看不見,世界上任何一臺儀器都達不到觀察標準,也不會被人類感知到。打一個比喻,就像是一根線,人們在放大鏡之下,能看到有粗有細的纖維,但若放在顯微鏡之下,則成為了一個更加宏大的世界。
第二個觀點:另一個世界。藍道爾認為,若「第五維空間」真實存在,人類就相當於生活在一個無限大的五維空間中,即使能感受到時間和空間(四維),也無法感知一個不為人知的神秘三維世界。當然,感知「世界」的存在,需要一個共同的「力」,就像重力一樣。但是,若證實了第五維空間,重力與電磁力或其他力相比較為脆弱的原因就能解釋得通了——一塊小小的磁鐵就能把受重力牽引的曲別針吸起來。
其實,若追根究底的話,藍道爾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第五維空間」的人,因為早在1919年,波蘭人卡盧茲就在愛因斯坦的基礎上,把廣義相對論推廣到了「五維時空」。還有,在藍道爾構陷的世界中,靈魂是普遍存在的,肉體的消失並不是生命終點,因為他們的靈魂還在另一個世界(第五維空間)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