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那就是日本動漫最近幾年在走下坡路。無論是從資金、劇情、設定還是影響程度上來說,近兩年的日漫都遠遠不及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淪為瀰漫著廢萌和賣肉氣息的娛樂品。但是我們同時也能看到,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還是有一些動漫保持著原有的氣質,比如《機器貓》。
(點擊圖片進入專欄列表)
其實《機器貓》是一個很老舊的叫法,在其作者藤子•F•不二雄老師去世之後,朝日電視臺大力推廣了正名運動,於是大家才逐漸把這個藍胖子叫成他本來的名字:哆啦A夢。就好像遊戲界的俄羅斯方塊一樣,《哆啦A夢》堪稱日本動漫乃至世界動漫史上的常青樹,從1979年開始便在朝日電視臺進行播送,時至今日都沒有停播。如果今天你在某站搜索「哆啦A夢」這四個字,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這個劇集的更新日期居然是最近。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哆啦A夢只是那個自己童年裡在電視臺看到的國配版——實際上,這個動漫一直在連載,從來沒有中斷過。
其實,就算你不知道它一直在連載,也很難忽略藍胖子這幾年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無論是前幾年很火的哆啦A夢負100周歲生日巡迴展覽,還是今年即將在大陸上映的首次CG化的劇場版《哆啦A夢:伴我同行》,無不彰顯著他「日漫一萌」的身份。
哆啦A夢負一百周歲企劃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哆啦A夢》這樣的動漫能堅持連載長達36年?而放眼看看最近的動漫作品,往往13集就已經是極限,連季番都少得可憐?這其中的原因想必很耐人尋味。
質量硬的沒話說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沒這個金剛鑽,就別攬這個瓷器活兒。如果《哆啦A夢》本身是個渣作,那也沒理由能長盛不衰那麼多年。
舉個大家基本都知道的例子。去年《星際穿越》剛上映之後在微博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諾蘭抄襲機器貓」的梗,說的是《星際穿越》裡關於星際躍遷,反重力,大海嘯,包括地球上枯萎的玉米地的描述,和《哆啦A夢大長篇:大雄的宇宙開拓史》裡說的幾乎一模一樣!
《星際穿越》中的一些設定和《宇宙開拓史》中的如出一轍
但需要注意的是,《星際穿越》是2014年的作品,是在一個信息流通如此發達的時代構想出來的超級大片,而《大雄的宇宙開拓史》由藤子老師完成於1981年,是30年前的子供向作品!
當然,這裡說 「抄襲」還是為了製造眼球效應而故意為之的,畢竟兩部作品立意都不相同,說成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摘蘋果還差不多。但是這個「抄襲事件」能說明很多東西。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哆啦A夢》是給小孩子看的,是「幼稚的作品」,這次的「抄襲事件」就狠狠地打了這些人的臉。
《哆啦A夢》雖然有著「喜劇」、「子供向」的標籤,但也有著很重要的科普意義在裡面。還是拿《星際穿越》舉例子,在筆者觀看完電影的時候,身邊有不少人都向同行的夥伴抱怨自己沒怎麼看懂,特別是蟲洞理論那一段。但是筆者理解起來一點難度都沒有,就是因為看過了《哆啦A夢》。
星際穿越的靈感之源?
在這部動漫裡,無論是日常篇還是超長篇,都會有一些關於科學知識的嚴謹解釋,而且解釋的十分通俗易懂,就算是對小孩子也能讓他很容易理解。在筆者的印象中,時空悖論,平行宇宙,潮汐,多維空間,黑洞等等這些高深得連很多成年人都解釋不好的東西都有所涉及。所謂寓教於樂,《哆啦A夢》做得堪稱完美。
《哆啦A夢》裡關於蟲洞的解釋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