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津雲新聞記者 段瑋 攝影 蒲永河 戴濤
12月1日起
《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
垃圾分類將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新常態」
近日,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社區、學校、公園、地鐵站、商場、超市等場所的垃圾桶悄悄變了樣,大部分市民對於垃圾分類都持積極的態度,垃圾分類相關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在南開區華苑街長華裡社區,一字擺放的4種分類垃圾桶,配合著垃圾分類說明指示牌,讓居民在投放的時候可以進行參考。「咱吃完的大骨頭是其他垃圾,不是廚餘垃圾,您注意,得放到這個桶裡,別放錯了。」《條例》實施首日,城管執法工作人員和社區工作者在投放點對前來投放垃圾的居民進行現場指導,糾正分類錯誤的行為。
社區居委會副主任丁蕾介紹,社區內共設置了這樣的分類垃圾桶20餘處,都在居民出行的必經之路上,方便居民投放。每天,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會將各點位的垃圾統一集中到專門的垃圾分類收集房,統一收集清運。「在此之前,我們每周都會組織社區在職黨員、社區居民等通過培訓、發放宣傳品等方式進行宣傳引導,《條例》開始實施後,我們還將繼續加強指導,鞏固前期宣傳的成果,讓垃圾分類落到實處。」丁蕾說。
「平常家裡的垃圾就是廚餘垃圾比較多,另外就是一些瓶瓶罐罐的多,就自己備個垃圾袋隨手帶下來也很方便。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社區居民薛似玉笑著告訴記者。
在和平區小白樓街開封裡社區,明黃色的智能分類垃圾桶特別顯眼。它可以對紙類、紡織物、塑料、金屬等可回收垃圾進行分類投放,居民只要拿出手機掃一掃屏幕上面的二維碼就可以即時實現垃圾的分類回收。居民黃雯已經習慣了每天將垃圾分好類再投放,她說:「垃圾分類對於保護環境非常重要,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是個好的生活習慣。作為市民,我們大家都有責任和義務為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出力。」
街道社區是垃圾分類工作宣傳推廣的重要關口。早在今年5月,和平區新興街朝陽裡社區就開啟了垃圾分類工作的序幕。通過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的充分宣傳引導,居民逐漸養成了「減量、循環、自覺、自治」的行為習慣,垃圾減量化效果逐漸顯現。「垃圾分類是一項長期的社會工程,需要長期堅持。」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苗苗表示,社區大黨委充分發動了居民、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志願者等多方力量,一體推進該項工作。
除了日常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處理之外,餐飲業的廚餘垃圾處理是另一個「重頭戲」。河西區環境衛生管理第二隊提前準備了20部容量不同的垃圾車和12部移動式垃圾桶,便於分類運輸處理。12月1日起,這些專業車輛都將投入到全區各街道社區、5600餘家沿街商鋪、1000餘家企事業單位所產生的廚餘垃圾的收集轉運中。
在恒隆廣場的垃圾處理站,專業的微生物分解器對餐飲商戶產生的廚餘垃圾進行油水分離、乾濕分離,分解後的垃圾數量可以減少約一半。總經理朱天博告訴記者,通過前期對商戶和顧客的積極宣傳引導,目前效果良好。未來或將設置專門工作人員現場監督,更好地實現綠色、健康、環保的工作理念。
硬體設施水平的提升讓本市廚餘垃圾收運能力大幅提升。「就近就地」的方式更是減少了廚餘垃圾在轉運過程中異味與遺撒等問題的發生。目前,本市已建設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40餘座,設計處理能力150噸/日。
垃圾到了處理廠
又會怎麼被安排?
視頻來源:TJTV新聞頻道
原來垃圾回收後
搖身一變能發電、能做磚塊
生活垃圾的管理關乎城市運行與形象,更是事關人民群眾生活品質、自然環境和諧的大事。目前,本市建成區垃圾分類已覆蓋居民340萬戶。全市建成了130餘個精品示範小區、30餘所精品示範學校,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85%,5217家公共機構實現基本全覆蓋。此外,全市3669所各級各類學校已將垃圾分類納入教育教學體系,覆蓋率達到94%。垃圾分類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天津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四分類」標準
請牢記!
廚餘垃圾
可回收物
有害垃圾
其他垃圾
垃圾如何輕鬆分類?
掃一掃國務院小程序吧
↓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吃完的大骨頭扔哪兒?咱得見「圾」行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