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旋是人類特有的體表標誌,每個人頭頂上都有發旋兒,有的人有一個,有的人有兩個,甚至有的人有三個旋兒。它是人類穩定的體質遺傳特徵,形成後終生不變,但又存在個體差異。民間流傳說:「一個旋兒拗,兩個旋兒橫,三個旋兒打架不要命!」流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讓我們從以下幾個問題來探討。
人的毛髮和皮膚有一定的傾斜度,一般呈30-35°,許多毛髮的傾斜方向是一致的,稱為發流或毛流。毛流在頭頂形成一個中心向外,周圍的頭髮呈旋渦狀排列,俗稱發旋。發旋是在胚胎發育的第4周末開始生長,胎兒發育到第5個月時,頭上就長滿了絨毛,隨著胎兒的進一步發育,頭頂上的胎毛就會慢慢形成比較粗黑的毛髮。在胎兒出生的時候,頭頂上的小旋兒就可以辨認了。因此,發旋是在胎兒時期形成。
雖然人人都有發旋,但在個數、位置、方向上存在著個體差異。人的頭皮不是一個平面,毛流在頭皮頂部形成幾個毛渦就是幾個發旋。對不同人來說,旋的位置也不一樣,這是因為胚胎期頭上最先長出頭髮的部位不一樣。根據發旋的頭髮紋路方向,有順逆時針之分,分為順旋和逆旋。發旋形態的形成除了與胚胎時期的發育有關外,還與遺傳基因關係緊密。發旋的遺傳方式主要受單基因遺傳性狀控制,屬於常染色體遺傳。
據相關文獻[1]報導,調查和觀測結果表明:胎兒發旋的位置和方向與胎兒的性別無關。
國內外關於手的偏用與發旋的研究報告表明[2]:右利手者的發旋主要為順旋,左利手者反之。可以認為手的偏用的遺傳基因與決定發旋形態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先天性心臟病也是有基因遺傳基礎的,那麼,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相關文獻[3]通過對先天性心臟病人的表型調查,了解先天性心臟病人除心臟畸形外,可否有其他表型特徵區別於正常群體。調查結果表明:先天性心臟病人的發旋與正常群體無明顯的差異;而手掌紋、指紋、拇指球區紋差異顯著。
綜上所述,「一個旋兒拗,兩個旋兒橫,三個旋兒打架不要命!」的流傳毫無科學依據。我們需要知道,孩子是在不斷生長的,不能被過早的貼上「標籤」,他們本身具有無限的可塑性,這一切都需要成人的尊重。
參考文獻
[1]楊蕾,張紅,王慶林,初國梁.100例胎兒發旋形態觀測[J].佳木斯醫學院學報,1992(04):1-2.
[2]金茂強.手的偏用與發旋的研究[C]. 中國法醫學會.第四次全國法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卷),1991:452-453.
[3]松寶珠,王震璽.84例先天性心臟病表型特徵調查[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誌,1996(02):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