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微信:ilieyun)西安】12月20日報導(文/董璐)
近日,獵雲網(ilieyun)從此前曾報導過的民傑風力葉片打磨智慧機器人項目隨型+柔性+監測,民傑風力葉片打磨智慧機器人欲用自動化助力風力發電,其CTO馬中傑處獲悉,該項目已完成400萬天使輪融資,出讓股份15%。出資方為李佳個人,其是國內知名乳品企業銀橋集團總經理,深圳華禹無線能量供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為現一屆陝西省級、西安市級人大代表,其以實業家身份加入天使投資人行列。此輪融資主要用於產品研發升級、實驗基建、人力成本等。
項目定位為工業領域複雜曲面的自主檢測和定位技術以及柔性打磨技術的研究和行業應用。研發產品風力葉片打磨機器人,可實高精度、高效率、自動化的打磨風力發電葉片。同時團隊以核心技術拓展產品在風電、船舶、化工、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應用。目前,其發動機組件的打磨方面也與航天領域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展開的深度合作。
2016年,中國的發電量佔據全球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已經比第二名的美國多出50%以上,大約是歐盟的二倍。如此龐大的數據下對發電資源的需求也是極大的考驗。目前,我國需要依靠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火力發電佔到70%以上。《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底,風電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風電併網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風電年發電量確保達到4200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總發電量的6%。可以看到,當前僅佔到全國發電量的1%-2%的風力發電,正處於快速發展期。
民傑風力葉片打磨機器人主要有三個核心技術,即隨型打磨+柔性打磨+監工。可以適用於國內外的所有風力葉片的的表面打磨工作。其自主研發的3D智能隨型算法改進了目前為數不多可以機器解決葉片打磨定位公司所使用的整面掃描,可做到邊打磨邊掃面,使機器獲得的位置目標數據與真實數據一致,有很強的實時性,且成本僅為其幾十分之一;柔性打磨技術則可以保證在剛性部分與葉片表面的距離在10cm範圍內,磨料與打磨表面的作用是恆力;還設有輔助監測技術,例如葉片工件前端位置檢測技術,葉片姿態擺放與自校準技術等等。
據馬中傑介紹,目前傳統的風力葉片打磨主要依靠工人拿著絞磨機進行打磨,但風力葉片非常大,平均15個人4個小時可以打磨一支長度56米的葉片,表面積約300平方米。不僅需要大量人力和時間,且打磨過程中玻璃纖維粉塵大,汙染嚴重,工人工作環境十分惡劣,極大程度上會造成肺病等傷害,即使加大日益上升的人力成本,廠家也還是經常遇到招工不齊的問題。
因此,用「不怕髒、不怕累、不介意危險、還不會辭職「的機器人代替人力,不僅可以節約大量人力成本,且機器人工作質量精確穩定。其風力葉片打磨機器人不僅可以滿足葉片表面處理工藝要求,實現自動化打磨,且工作效率500平米/小時(可代替60名工人),其風塵排放符合GB16297-1996《大氣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並適用於國內外各規格型號葉片的表面打磨需求。在解放大量人力同時也更符合環保理念。據初步計算,每年為廠家節約成本約1000萬元左右。
團隊方面,創始人兼CEO崔珉,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中船重工十年管理運營經驗;聯合創始人兼CTO馬中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曾在航天領域工作6年,設計過國內第一臺四模冗餘抗輻照箭載計算機,目前該箭載計算機已完成多次火箭發射任務。公司現有員工14人,分別來自IT、科研院所、工業自動化等領域和行業。
目前,項目經過一年的研發、驗證、升級、優化等,已進入工廠驗證階段,且有一家種子客戶,意向訂單8臺。由於國內大型風電葉片生產廠家數量為60多家,客戶比較定向和精準,因此市場推廣以實物演示和參加/主辦風電行業高層論壇、科技展等為主。按照現有廠家數量和規模計算,項目將向國內百億級市場、全球市場千億級攻進。未來,團隊將利用核心技術進行橫向和縱向拓展,比如研發生產葉片表面清潔機器人、葉片表面噴漆機器人、泵體打磨機器人、焊縫自動定位焊接機器人等;而隨型打磨和柔性打磨同樣可以應用在船舶、航空航天、化工等領域的生產加工方面,市場前景巨大。
項目:風力葉片打磨智慧機器人
公司:陝西民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