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精品財經紀錄》)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華夏文明,禮儀之邦,衣者為先講究的便是衣著禮儀,紅袖勁裝,春蠶麻桑,錦繡霓裳,絲綢古道,越女新裝,布衣棉線,子衿工匠,上冠之國,禮儀之邦,文化內涵,其表風尚。
中國人常說「衣食住行」,「衣」排第一。當《舌尖》滿足了你的口腹之慾,《穿在身上的中國》帶著大美華夏如約而至。服飾的演變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息息相關,紀錄片《穿在身上的中國》將專注於服飾本身,回歸服裝本質,尋找時尚源頭,挖掘精緻工藝,再現服飾文明。服飾是我們的呈現方式,中國是我們真正的表現主體,穿在身上是我們的視覺呈現,中國是我們的影片內涵。
第一集——桑麻
中華數千年農耕文化,宛如長河從遠古蜿蜒至今,無論是吃在口中還是穿在身上,追根溯源都來自於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桑麻,既是農事的代名詞,也是歷史悠久的織物紡品原料,更是自然給予華夏民族最好的饋贈。
衣以載道,每一種面料都有著其獨特的氣質,本集將追溯華美服飾的源頭,選取不同角色的人生歷程,感受自然賜予我們的,那一份來自生命原初的純真和感動。一點一滴,一絲一縷的還原夏布的質樸,還原絲綢的絢爛,還原出一個穿在身上的大美中國。
從麻到布
麻,一種古老的作物,也是最早被穿在身上的紡織品的原材料。
三月,湖南瀏陽山坳裡的太坪村,細雨溼潤。譚志祥挑著籮筐,獨自鑽到村後的山裡,找尋野薴麻的蹤跡,把它們種到自己新開墾的二畝地裡。
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薴麻是中國人最主要的衣物來源。中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中,就記載了青年男女一起河中浸麻、洗麻、漂麻的場景,神農氏稱之為富貴絲,在西方,薴麻則有另外一個名字——"中國草"。
明清以來,棉織物風靡一時,而到了夏天,人們仍舊會選擇更加透氣清爽的麻布,故而,使用傳統手藝,以薴麻為原料生產出來的布,又被稱為夏布。瀏陽出產的夏布,質地精細,顏色潔白,是盛極一時的「雞骨白」。現在的太坪村,只有譚志祥一人還在靠製作夏布為生。
在譚志祥的手中,我們能看到這種經歷上千年未曾改變過的最為古樸的製作工藝。從薴麻皮中用手分開一絲絲的植物纖維,分成如髮絲般細緻的絲線,再把它們捻成連續的一根。這一步的流程叫做績麻。
績好的紗線球被一個個掛起來,牽出麻線,整理到要上紡車的木架上,這一步又叫做整經,意思是整理用作經線的紗線。譚志祥牽出一匹布所用的紗線,需要一整天的時間。
種桑養蠶
絲綢,在漫長的時間裡,這種全世界只有中國才能生產的神奇織物,造就了中國悠久的絲綢文明。
五月,江南的晚春新市古鎮一直籠罩在潮溼的細雨中。這裡是中國最早的絲綢面料發現之地,只是如今的新市人早已不靠養蠶為生,幾乎只有50歲以上的老人,還保留著種桑養蠶的習慣,這只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習慣,一種不辜負春天的雨露和時光的生活方式。
每到養蠶時節,黃松法老兩口老屋裡就都變成了蠶寶寶的海洋,家人進出都得踩著條凳寬的木板,過獨木橋一樣從上方經過。當蠶寶寶們長成小手指粗細,光澤白亮時,再過個十多天,就可以吐絲結繭了這是蠶寶寶需要進食大量新鮮桑葉的階段,是黃松法老兩口最辛苦的時候。
外面下著雨,老兩口午飯後也沒有睡午覺,在後屋裡用稻穀杆紮起蠶山,為蠶的吐絲做準備。等到蠶寶寶的身體吃得壯碩肥大,通體透明,不再吃桑葉了,老兩口開始把紮好的蠶山在地上立起來。這個活幹完,他們一個春天的養蠶任務就基本完成。
晚飯老太太做了一桌好吃的,黃松法特意倒了點酒。忙碌的春天眼看就要過完了,今年這批春蠶養下來,估計能有八千塊錢收入,黃松法想用這筆錢換一臺大點的彩電。
繅絲扎染
從蠶繭到蠶絲,繅絲工藝必不可少。在新疆和田的一間古樸的手工作坊裡,匠人們仍舊延用著傳統的手工繅絲技藝。
傳說上古時期黃帝的妻子嫘祖偶然把蠶繭落入熱水當中,發現竟然可以用手抽出柔滑的絲線,這門手藝從此得以流傳下來。從蠶繭中抽出蠶絲,從千絲萬縷中找到絲頭,拉絲引線。
在新疆,名為艾德萊斯的絲綢製品獲得了幾乎所有女性的喜愛。艾德萊斯,在維吾爾語裡是指當地特有的一種扎染工藝,用塑料薄膜按設計好的圖案位置把用來紡織的經線緊緊紮好,需要染色的部分露在外面,染上一種顏色之後,再根據圖案換一個位置重新進行包裹,去進行第二、第三種以致更多次工序的染色,這就是和田絲綢的扎經染色。紮好的絲線放入由天然礦物配製而成的燃料反覆浸潤,絲線上的圖案輪廓四周會形成自然而然的色暈,參差錯落但是卻毫不雜亂。
染好顏色的絲線經過編排被安放在織機上,緯線則是布匹的底色,織布機工作起來,一根根經線好像畫筆在紙上遊走,從織機上紡織出來的成品,直接是帶有絢麗圖案的艾德萊斯綢成品。艾德萊斯綢的顏色大都濃重絢麗,經過精密排列的圖案猶如火焰和孔雀羽毛一樣絢麗,活力四射。
人與自然
雨露浸潤天地,土地饋贈我們自然的魅力。人與自然如何連接?這是服裝設計師馬可一直在探索的領域。
在服裝設計領域,馬可的名字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為人熟知。她是登上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的中國第一人,她創立的第一個中國設計師品牌曾經享譽全球,而她卻在載譽滿身時選擇把這些統統放下,追尋著西南大山深處的傳統手藝,以最貼近自然的方式,讓緩慢、自然、純樸的手工藝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馬可說自己堅守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奢侈的清貧。
從土地上經歷四季生長的植物,到織布機上的經緯交錯,再到巧手裡的飛針走線。那些凝結著手藝人生命光陰的織物,被帶著泥土氣息的植物汁液一次次浸泡,煥發出淳樸的活力。
作為雲門舞集的創辦者,林懷民一直嘗試用轉瞬即逝的舞蹈去探尋東方文化的亙古意境。雲門舞集最新作品《白水》和《微塵》,服裝便是出自馬可之手。林懷民說馬可做的衣服與別人不一樣,是他一直尋找的那種來自於土地,來自於生命最為原始的力量。他們一遇見,就是完美的契合。
舞臺上,每一個舞者的服裝,雖然顏色接近,但是每一件又都不盡相同,那是太陽和土地的顏色,麻布的粗糲質感以一種可觸摸的方式渲染出舞蹈的主題。
衣以載道,每一種面料都有著其獨特的氣質,麻的質樸,絲的華美,當天地造化的一切經歷人類的巧手編碼,最終成為穿在身上的第二層肌膚,我們以此來與這個世界溝通。當一切浮華閱盡,我們會逐漸感悟到,自然賜予我們的,那一份來自生命原初的純真和感動。
《穿在身上的中國》
2018年11月5日(第一集 桑麻)
2018年11月6日(第二集 布衣)
2018年11月7日(第三集 霓裳)
2018年11月8日(第四集 錦繡)
2018年11月12日(第五集 子衿)
2018年11月13日(第六集 匠心)
CCTV-2財經頻道 22:38分播出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