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有關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說法不一,從1927年開始尋找隕石碎片以來,人們不斷提出各種假說,試圖揭示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其中包括隕石撞擊說、核爆炸說、飛船墜毀說等等……
大爆炸的發生
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簡稱通古斯事件)於1908年6月30日當地時間上午7時17分,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現在屬俄羅斯克拉斯納亞爾斯克邊疆區),突然爆發出一聲巨響,天空出現了強烈的白光,周圍2000平方公裡被夷為了平地。
在大爆炸發生時,當地居民和貝加爾湖西北山丘上的俄羅斯移民觀察到一個淺藍色光柱在天空中移動,光芒與太陽相當。10分鐘後,光柱開始閃耀,隨即傳來炮擊似的巨大轟鳴聲,幾百千米之外能聽到呼嘯聲,數千千米之外能聽到轟鳴聲。
當時,歐洲的地震觀測站記錄到了爆震波。據記錄,一些地方的爆震波相當於5.0級地震,繞地球整整轉了兩圈。爆震波使大氣壓力產生強烈震蕩,科學家估計,這些爆炸能量相當於500萬噸至3000萬噸TNT爆炸(最可能的能量是1000萬噸至1500萬噸TNT爆炸)。
這些強大的威力約等於1945年2月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1000倍。通古斯大爆炸後幾天內,歐洲和亞洲的夜空中都出現了強烈輝光。甚至在倫敦街頭,人們在夜間藉助輝光可閱讀報紙。
隕石撞擊說
眾所周知,1908年時的沙俄正處於舊政權行將覆滅的動蕩時期,當時的俄羅斯廣大內陸地區都異常地貧窮落後、而通古斯又地處偏遠,故在「通古斯事件」發生後根本就顧及不到組織科考活動。
1917年「十月革命」後,新成立的蘇聯忙於恢復國家秩序,解除內憂外患,也顧不上科學考察。導致許許多多寶貴的爆炸資料隨時光的流逝而消散,從而也就造成了隨後一系列考察的困難,無法達成關於通古斯大爆炸的共識。
直到事件發生將近20年以後的1927年,經過長達6年之久的募集資金和選擇人員,科學家們才組成了第一支對通古斯大爆炸進行科學考察的考察隊。在俄羅斯礦物學家隊長科列克的率領之下,前往通古斯地區﹐揭開了對通古斯大爆炸進行考察的序幕。
由於考察隊們在這裡怎麼也找不到像美國亞利桑納州那樣的大隕石坑,只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洞穴,其中最大的一個直徑也只有46米左右,即使在這些洞穴中把鑽頭打到約23米深的土層中進行探測,仍然連隕石碎片也沒有找到。
於是,人們開始意識到,通古斯大爆炸不像是隕石引起的。
飛船墜毀說
在通古斯大爆炸發生80周年之際,有關專家在對歷年來的考察報告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開始再次對通古斯大爆炸進行重點考察,其最後的結論是:它最有可能是因一被宇宙飛船爆炸而引起的!
根據現在已經獲得的有關資料﹐人們對通古斯大爆炸進行大概故事還原。講的是一艘從太空深處向地球飛來的大型宇宙飛船,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摩擦起火,猶如一顆巨大的火球掠過天空。
由於宇宙飛船的防護層受到嚴重破壞,直接影響了太空人的安全以及飛行系統的可靠性,導致飛船在著陸過程中受去控制﹐發生猛烈的大爆炸。與此同時,宇宙飛居所使用的核燃料也在大爆炸中洩漏,最後造成一定程度的核汙染。
在這場大爆炸中,爆炸中心區域達2000多平方公裡內的樹木全部被摧毀,爆炸的聲浪擴展到1000公裡以外的廣大地區﹐並引起的大火造成了連歐洲也能觀察到的白晝現象,引起的地震傳追了世界各地。
但由於外星人飛船失事之說找不到現實的物證……
彗星撞擊說
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隨著對通古斯大爆炸研究的深入,天文學領域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經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後認為,通古斯大爆炸是因一個小天體跟地球相撞而導致的,這個小天體可能是彗星。
從1992到2004年間,天文學家用光學望遠鏡觀測到在海王星之外存在著一條「柯伊伯帶」,迄今為止已觀測到的有700個小天體,且有可能更多,人們將其稱之為「柯伊伯帶天體」。那裡,便是是短周期彗星的發祥地。
其中有一顆發源於此的稱為「恩克(以發現者德國科學家恩克命名的)」的彗星在18世紀8年代被人類發現,繼而又觀測到它在19世紀破碎了,被一分為幾。科學家們通過對通古斯爆炸現場提取的標本進行分析,推算出了衝撞地球的小天體的質量及運行軌道,認為它極有可能是恩克彗星的一個殘片。
然而到了1983年,有天文學家質疑彗星假說並指出,彗星物質很稀薄,這樣的物質不可能沿通古斯撞擊體這樣低的軌道運行。此外,彗星在底層大氣中運行是要碎裂的,而通古斯撞擊體則在底層大氣中完好無損地保存著,顯然不可能是彗星。
沒有結尾的結尾
而後,又有科學家提出,起源於小行星的石隕石可以展現出通古斯撞擊體行為的全過程。當阻礙撞擊體下降的力超過抓住撞擊體的凝聚力時,撞擊體就會破碎,並迅速釋放出幾乎所有能量,其結果就是不出現撞擊坑,而且碎片分布範圍很廣,所有破壞來自於爆震波和熱。
科學家們關於通古斯大爆炸的各種假說似乎都能說得通,但又都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所有觀測特徵。到了1993年,有人提出這樣的說法為,—顆直徑約為60米、物理性質介於普通球粒隕石和碳質球粒隕石之間的小天體撞擊地球,造成了通古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