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營村是離盛華公司最近的村莊之一,村民們反映盛華公司存在汙染問題。 本文圖片 澎湃新聞記者 陳緒厚
深夜,張陽在廠裡幹活兒,完全不知道出事了,直到家人打來電話說,「爆炸了」。
他是河北盛華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華公司」)一名臨時工,主要工作是卸煤。11月28日零時41分,盛華公司門口發生爆燃,造成23人死亡、22人受傷,過火的大貨車38輛、小型車12輛。
事故發生後,盛華公司曾對外稱,爆炸與自家企業無關。事後,盛華公司停產了,但仍需向周邊居民供暖,張陽照常上班。
11月30日,張家口官方公布初步調查結論,發生爆燃事故是由於盛華公司氯乙烯氣櫃發生洩漏,洩漏的氯乙烯擴散到廠區外公路上,遇明火發生爆燃所導致。
和張陽頭一次聽說氯乙烯不同,盛華公司退休職工宋梅對氯乙烯熟悉得多。
她過去就在聚氯乙烯樹脂車間上班,知道氯乙烯有種香甜味,一旦洩漏,相關設備就有預警。這次事故讓宋梅覺得不可思議。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睿晶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氯乙烯發生洩漏,要麼是設備出了問題,如接口、連接處老化;要麼是人為操作不當,不夠規範。
他同時指出,氯乙烯洩漏後未被發現的「概率非常低」。如果當時沒有發現,可能是相關人員睡著了或不在崗。再或者,就是企業人員發現洩漏後,未能在第一時間有效應對。
事發後,不少貨車停在盛華公司門口,司機們不知道何時才能卸貨。
化工廠搬遷
盛華公司位於張家口市區東南部、大倉蓋鎮梅家營村望山循環經濟示範園內,距離市區約10公裡,和正在擴建的張家口機場相隔約6公裡。
這是一家佔地面積210萬平方米的當地知名企業,隸屬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下屬的中國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企業官網介紹,盛華公司註冊資本4.6485億元,資產總額32億元,佔地面積210萬平方米,年銷售收入12億元,員工1300餘人。公司系張家口經濟支柱企業,全國氯鹼行業骨幹企業,全國化工500強。
公司主要產品有:聚氯乙烯樹脂5型、聚氯乙烯樹脂3型、75%片鹼、32%液鹼、50%液鹼、液氯、鹽酸、次氯酸鈉等,主導產品聚氯乙烯樹脂和燒鹼產能達雙20萬噸。
澎湃新聞了解到,盛華公司前身為張家口市樹脂廠,後者成立於1970年,當時是國企。21世紀後,幾經變革、重組,成為今天的盛華公司。
在張家口市氣象局附近,有盛華大街、樹脂廠家屬院以及新建的盛華小區。
樹脂廠家屬院有多棟上世紀90年代建設的樓房,至今仍居住著一批盛華公司退休及在職員工。多位退休職工表示,一牆之隔的在建盛華小區,就是過去的老廠區,現開發商品樓對外出售。
多位退休職工還告訴澎湃新聞,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廠裡就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樹脂廠家屬樓住著少部分盛華公司的職工。
公開資料顯示,1991年12月1日,張家口樹脂廠聚氯乙烯樹脂車間聚合工段發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8人受傷。
事故直接原因是:用於製作法蘭的鋼材質量不合格,單體高位槽至聚合釜單體輸送管道連接法蘭沿圓周處開裂,大量氯乙烯洩漏並發生爆炸。另外,聚合廠房系磚結構而非防爆廠房,不符合安全生產要求,導致事故擴大。
在盛華公司工作20餘年的楊樹說,早期張家口市樹脂廠附近都沒人居住,屬於郊區。隨著城市發展,廠區慢慢被樓房包圍,搬遷是必然的事情。
一份2009年公開發布的盛華公司北方循環經濟氯鹼基地項目二次環評公示顯示,由於城市發展使得盛華公司與周圍居民區的衛生防護距離不能滿足國家要求,限制了企業發展,又存在著一定安全隱患,盛華公司需實施搬遷。新址位於張家口望山產業聚集區,擬建項目包括年產40萬噸燒鹼、40萬噸PVC以及配套自備熱電站。
上述環評公示還披露,盛華公司年產燒鹼40萬噸和PVC40萬噸搬遷工程,項目符合張家口市總體發展規劃。該項目在運營期產生的汙染主要為廢棄、尾水、噪聲和固體廢物。做好相應的環保措施,嚴格執行各種汙染物排放標準,項目建設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影響比較小,對所在區域內經濟發展建設將起到促進作用。
投訴與排查
2012年前後,盛華公司搬遷張家口望山循環經濟示範園內。
張家口市政府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望山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是根據張家口市委、市政府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建設的新型循環經濟產業基地,於2009年5月20日奠基建設,規劃總面積11平方公裡,一期規劃5000畝。
剛搬遷不久,盛華公司又分別於2013年1月和2014年6月發生兩起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涉及氣體爆炸和工人操作不當,共造成2人死亡、1人受傷。
不過,相比生產安全,周邊居民更擔憂的是環境問題。
澎湃新聞走訪發現,搬遷後的盛華公司附近有多家小型化工企業,鄰近還有梅家營村、向家營村、北甘莊村和河家堰村4個村莊。
其中,梅家營村在盛華公司的南邊,向家營村在盛華公司的東北邊,兩村離盛華公司距離最近,相隔約1公裡。多位村民介紹,梅家營有村民500-600戶,向家營有村民170多戶,盛華公司徵用了上述兩村的土地。
不少村民對盛華公司搬遷此地有意見。
爆炸事發區域被封閉,外人不準進入。
他們認為,企業生產對地下水源造成汙染,水燒開後沉澱物明顯增多,許多人不敢直接飲用井水。另外,盛華公司經常天黑後「偷排」,風把廢氣吹進村裡,氣味臭、嗆人,甚至引起咳嗽。
澎湃新聞搜索張家口市環境保護局官網發現,早在2015年10月,就有網友反映盛華公司環境汙染問題,其中提到「此地區水質嚴重不合格」。
對此,環保部門回復,盛華公司項目環評分別於2009年7月和2009年8月以網上信息公示和發放《公眾參與調查表》的方式分別進行公示,公參調查涉及廠址周圍10個村鎮,共發放調查表100份,無公眾對項目建設提出反對意見。
環保部門還稱,盛華公司廢水大部分回用,少量酸鹼廢水、生活汙水、地面衝洗水進入廠區綜合汙水處理站,經格柵+中和調節池+水解酸化+接觸氧化+混凝+沉澱+消毒處理後進入望山中水處理廠(盛華公司汙水深度處理),經過反滲透脫鹽處理後回用,不外排。
據張家口市橋東區政府官網近日發布的「河北省委省政府第十環境保護『回頭看』督察組群眾信訪舉報反饋情況一覽表(11月25日)」顯示,有群眾反映盛華化工每天晚上生產水鹼,有檢查就不生產,不檢查就開始生產。
督察組調查核實反饋,現場與大倉蓋鎮政府工作人員檢查未發現生產水鹼,該情況部分屬實。
11月30日,張家口市橋東區政府官網還發布一則《迎接省委省政府第十環保督查組督察典型案例》。
文章顯示,接到群眾多次舉報河北省盛華化工廠對梅家營村的地下水造成汙染,村裡的水源都變質無法飲用。環保分局聘請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梅家營村周邊的水源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全部達標,該舉報情況不屬實。環保分局局執法大隊和大倉蓋鎮政府環保所組成巡察組,對盛華及園區企業排汙情況進行排查,確保周邊村民飲水安全,消除信訪隱患。
使用臨時工,管理存在問題
由於擔心環境問題,多年來,不斷有村民提出搬遷訴求:「要麼(盛華)化工廠搬,要麼村莊整體搬遷。」
特別是「11·28」爆燃事故發生當晚,村民對空氣汙染和整體安全更為擔心,有人連夜轉移至市區。
不過,根據張家口官方11月28日晚舉行的爆燃事故情況發布會,經環保部門現場監測,氯乙烯、氯化氫、氯氣等汙染物均未檢出,可以判定對周圍環境空氣未造成汙染影響。
村民說,他們曾向有關單位反映問題,每逢有環保人員來調查,盛華公司便停止排放嗆人氣體。
另有盛華公司退休職工表示,企業搬到望山循環經濟示範園後,不少員工不敢喝公司的水,有人甚至自帶飲用水上班。對此,澎湃新聞聯繫盛華公司辦公室,對方表示不接受採訪。
盛華公司官網介紹,企業有員工13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91人,公司下設生產運行、規劃科技、市場營銷等10個處室;下設聚氯乙烯車間、電解車間、機電儀車間、熱電車間。
盛華公司臨時工張陽告訴澎湃新聞,盛華和一些小公司合作,聘用臨時工。當地村民與這些小公司籤合同,進入盛華公司從事體力方面工作,工資現金結算,沒有社保,每月2000-4000元。保守估計,盛華公司聘用的臨時工有上百人。
澎湃新聞走訪發現,在向家營村村口的「候車處」,仍張貼有盛華公司人力資源處於今年8月22日發布的「招工啟事」,對外招聘PVC(註:聚氯乙烯)包裝工,系勞務派遣工,年齡在20-45歲之間,工資待遇3000元左右。
劉天明也是盛華公司的臨時工,他還是與盛華公司合作的一家小公司的管理人員。據其介紹,盛華公司採用三班制,每班8小時;廠區內不住人,也禁止明火,不能吸菸,「如果要動火,要開動火證明」。
劉天明說,盛華公司規章制度較多,對臨時工的要求也高,違反規定會罰款,像他所接觸到的熱電車間,如果出現異常,設備會預警。
作為盛華公司某車間管理人員,楊樹認為,盛華公司規章制度雖多,管理上還是有一些問題。比如部分員工存在酒後上崗、睡覺、玩手機等現象,即使廠裡禁止明火,仍有人偷偷抽菸,抓到後只罰款不開除。
楊樹還指出,公司存在設施老舊等問題,採購得走流程審批,環節多、時間長,等待期間,一些不太好用的零件或設備只能勉強使用。
據張家口官方通報,爆炸發生後,已第一時間責令緊鄰事故現場的盛華公司採取緊急停產措施。
盛華公司已停產,由於得給周邊部分居民供暖,盛華公司的熱電車間沒有停工。
不過,澎湃新聞了解到,由於盛華公司有50MW熱電廠,企業在滿足自身用電需求的同時,還需向周邊居民提供集中供熱熱源。事發後,很多員工照常上班。
張陽、劉天明的工作都跟供暖有關,他們對爆炸事故知之甚少。楊樹說,他所在的車間雖然停產,也有不少事情要做,如給設備做防凍工作、抓安全問題等。
洩漏後未被發現的「概率非常低」
爆燃發生後,即使盛華公司內部,也有很多人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
11月28日,盛華公司工作人員曾對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爆炸與盛華公司無關,只是發生在盛華公司門口。
澎湃新聞注意到,初步調查結論未公布前,微信朋友圈、貼吧、微信群都有流傳盛華公司的闢謠信息,疑似盛華公司員工發出。
楊樹告訴澎湃新聞,事發之際,不少員工看到爆炸發生在廠外,路邊的車輛及對面的公司受損嚴重,認為是外面出的問題,「如果知道是(氯乙烯)洩漏了,大家早跑了」。
11月30日,張家口市政府召開「11·28」爆燃事故新聞發布會,通報事故原因初步調查結果。新華社報導顯示,已初步查明,發生爆燃事故是由於中國化工集團河北盛華化工有限公司氯乙烯氣櫃發生洩漏,洩露的氯乙烯擴散到廠區外公路上,遇明火發生爆燃所導致。
另據微信公眾號「張家口發布」消息,目前,涉事企業15名相關責任人已被警方控制。
看到官方通報,張陽、劉天明等人才知道「氯乙烯」是一種有毒氣體,且和此次爆炸有關。
公開資料顯示,氯乙烯是一種應用於高分子化工的重要單體,為無色、易液化氣體,與空氣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極限3.6%-33%(體積),在加壓下更易爆炸。
氯乙烯為何洩漏?是否洩漏後曾被發現並得到處置?這是不少盛華公司內部員工心中未解開的疑團。
退休十多年的宋梅對事故發生感到不可思議。
她告訴澎湃新聞,自己過去就在盛華公司聚氯乙烯樹脂車間上班,接觸過氯乙烯。這種氣體一旦洩漏,相關設備就有預警。並且,氯乙烯有一股像蘋果一樣的甜味,人吸入過多會頭暈。
楊樹也對爆燃感到費解。他認為,氯乙烯洩漏,要麼未發現,要麼發現了未有效處置,不管是哪一種可能,當晚的值班人員、操作工、巡檢工等都有責任。
澎湃新聞注意到,河北省應急管理廳官網曾發布一篇文章介紹,2015年8月,全省氯鹼生產企業安全生產觀摩式執法在盛華公司開展。
觀摩執法組當天在盛華公司共查處71條問題。其中包括「氯乙烯球罐排汙管的排汙現場存在採用鐵棍疏通的跡象」;「氯乙烯氣櫃排水地溝直接於外部聯通,未處於隔斷狀態」;「廠區內生產裝置區、儲存區跑、冒、滴、漏現象嚴重」;「企業部分安全設施、安全附件未按照有關規定及時進行定期檢測檢驗」。
上述文章還指出,盛華公司生產工藝中有電解工藝、氯乙烯合成工藝和聚合工藝等國家公布的危險化工工藝,產品中的液氯、氫氣、氯乙烯、乙炔氣等屬於國家公布的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具有一級重大危險源和三級重大危險源各3處,屬於典型的「兩重點一重大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
此外,今年6月29日,盛華公司曾組織開展氯乙烯洩漏綜合應急預案演練。
企業官網發布的文章顯示,在應急預案演練中,氯乙烯洩漏後,氯乙烯儲罐區域有毒氣體探測器持續報警,當班的巡檢工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去現場察看確認情況,隨後啟動應急處理機制。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曲睿晶告訴澎湃新聞,氯乙烯發生洩漏,要麼是設備出了問題,如接口、連接處老化;要麼是人為操作不當,不夠規範。
曲睿晶還表示,現在的工廠自動化程度高,且聯網,一旦發生氯乙烯洩漏,正常情況下,預警系統會立即響應;並且,氯乙烯有一股香甜味,可以聞到,洩漏後還會發生一些反應,因而氯乙烯洩漏後未被發現的「概率非常低」。
安全生產管理混亂,工藝管理形同虛設
洩漏後的氯乙烯怎會擴散至廠區外的公路上?
曲睿晶認為,氯乙烯以氣體形式擴散,遇冷後會液化為半液體,此次爆炸事故擴散至廠外,可能與地形、風向有關。
他還指出,氯乙烯引發的爆炸事故不多,氯乙烯易揮發,要爆炸首先要達到一度濃度。此次事故是遇到了明火,不排除由於貨車沒有熄火,或有人抽菸,「一根煙肯定能點著」。
相關資料顯示,氯乙烯常溫常壓下比空氣重,能在較低處擴散到相當遠的地方。澎湃新聞實地走訪發現,盛華公司所的地點整體地勢北高南低,310省道緊鄰盛華公司南側,事發當晚有幾十輛貨車在省道停放等待卸貨。
曲睿晶分析,此次爆炸威力如此之大,一是與氯乙烯洩漏量有關;二是當時排隊卸貨的貨車中可能還裝有其他危險化學品。
多位附近村民和盛華公司內部人士表示,貨車給盛華公司送得最多的是煤、電石、工業鹽等。運送電石的貨車一般會停放至附近私人小型停車場,爆炸當晚受損的貨車主要是送煤的,其中有部分貨車以液化天然氣作為燃料。
另有不願具名的危化品領域專家向澎湃新聞指出,根據現有公開信息,盛華公司卸貨區存在問題、管理混亂,即使有修路、對麵廠區建設等客觀情況,在設置臨時集中卸貨區時,也應按危險等級,劃出安全距離。
據央視新聞報導,12月2日,國務院安委辦、應急管理部召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專題視頻會議。會議在通報 「11·28」重大爆燃事故調查情況時指出,盛華公司作為央企中國化工集團的下屬企業,涉嫌隱瞞事故情節,誤導事故調查,社會影響惡劣,再次暴露出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不落實,當地政府安全監管乏力等突出問題。
應急管理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浩水在上述會議指出,盛華公司氯乙烯氣櫃附近省道上晚間停放大量車輛、滯留大量人員存在巨大隱患,沒有採取任何防止氯乙烯洩漏後擴散到310省道上的措施。
王浩水還表示,盛華公司安全生產管理混亂。工人在上班後,玩手機、脫崗等情況非常普遍。工藝管理形同虛設,操作記錄流於形式,裝置參數僅在交接班時記錄幾個數據,不保存記錄,無法查詢過去的操作情況,給事故分析造成很大困難。
澎湃新聞還注意到,盛華公司對面就是在建的張家口海珀爾新能源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海珀爾公司」),後者規劃建設1座制氫廠和1座加氫站。爆炸事故發生後,海珀爾公司受到波及,受損嚴重。
對於兩家危化企業僅隔一條馬路的布局,曲睿晶表示,盛華公司先前搬遷,選址沒有問題,海珀爾公司選址是否合理,得看當時的整體規劃。他解釋,規劃中有穩定性評價、安全性評價、環境評價等,尤其要看安全性評價,看當時是怎麼獲批的。
12月4日,張家口公布「11.28」爆燃事故23位遇難者名單,沉痛悼念7天前離去的23個生命。在盛華公司門口的310省道,事發區域仍封閉中,外人不能進入。
企業多數員工還在正常上班,對記者採訪保持警惕。有員工說,最近三四年盛華公司效益剛剛好轉,大家本來還盼著加薪;爆炸發生後,很多人只能繼續觀望,不知企業會走向何方。
另據應急管理部官網12月2日消息,國務院安委辦將組織行業協會和專家成立10個安全指導服務小組,協助地方對50個危險化學品重點縣深入排查,同時組織對全國75家氯乙烯企業氣櫃安全狀況進行排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