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提到鸚鵡,就會和聰明、互動性好、會說話這類的詞語聯繫到一起。鸚鵡能模仿人的聲音這個特長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相信每位養鸚鵡的朋友都是希望自己的鳥兒能說話。在此給大家簡單羅列一下說話能力較好的鸚鵡!
(註:目前僅允許個人飼養的有雞尾鸚鵡、虎皮鸚鵡、牡丹鸚鵡中的面類,其它鸚鵡如果飼養需辦理相關的馴養許可證)

在鸚鵡種群中,說話能力比較強的有灰鸚鵡、亞馬遜鸚鵡、大紫胸鸚鵡,它們的學語能力非常強,基本的句子都可以能清晰地說出來。它們思維能力較強對於事物敏感,脾氣秉性相對穩重。像葵花鸚鵡,緋胸鸚鵡、金剛鸚鵡也會說一些比較簡單的語言,但是性格方面過於活潑,行為乖張。此外還有一些說話能力較差,吐字不清晰地像吸密、壓力山大等,沒有訓語經驗的玩家最好不要抱太大希望。甚至很多沒養過鸚鵡的會認為虎皮、牡丹這類的小型鸚鵡也能教說話,確實出現個別案例,但是萬裡挑一,可以選擇作為觀賞,不建議作為學說話的目的飼養。

說到教它們說話,那就要有一個前提就是能親暱地和你互動,做到和鳥順暢的互動,鳥能明白理解你所下達的指令,這樣的情況下學語也會事半功倍。但是問題來了,鸚鵡不會像人類一樣說話,所以無法和我們進行語言上的溝通,那我們怎麼能知道鸚鵡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其實這也不難,每一種不會說話動物的喜怒哀樂都會通過自己的行為表達出來,我們可以稱它為肢體語言。看明白鸚鵡的肢體語言是我們每位飼養鸚鵡的朋友們必備技能。通過它們的行為我們能了解到它們想幹什麼,需要什麼,然後我們投其所好這樣才不會使鸚鵡急躁,而且會更好地配合你完成你想要它完成的指令。
由於鸚鵡種類較多,生活習性也是略有不同,咱們就拿葵花鸚鵡舉例說明一下它們的肢體動作所表達的意思,其它種類可以作為參考。

警告:頭頂上的冠炸起,瞳孔縮小,身體一起一伏,精神集中,很少會發出聲音。
驅趕:頭上冠炸起,並且臉部的羽毛也相對蓬鬆,使自己的頭顯得更大,嘴巴會微微張開一些,並伴有大出氣的絲絲聲。
開心:昂頭挺胸,體型直立,身體左右有規律地擺動。
休息:嘴巴貼緊下頦,嘴藏進身體羽毛中,頸背羽略鬆弛 ,喜歡蹲在站架上面,閉目養神。
好奇:頭上的冠一松一緊,腦袋歪頭注視,嘴中常常發出咕嚕的聲音。
驚慌:身體羽毛緊,不停地觀察四周,精神高度集中,嘴巴張開,但不發出聲音。
激動:頻繁地點頭,拍打翅膀有時出現跳躍或跟隨音樂搖擺。

不管哪類鸚鵡都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我們學會細心觀察以及分析,然後你就能掌握它們想要表達的語言了。所以想教鸚鵡學說話的朋友們,在教之前先了解一下它們的肢體語言,會讓你在接下來的訓練中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