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維基百科(Wikipedia)20歲的生日。
下面我要講一個故事,大意是沒有我的這位朋友,這世界上就會少一篇《美國經濟評論(AER: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關於Wikipedia的文章。
學術期刊到目前為止都是歧視Wikipedia的,所以維基百科不能作為學刊論文的引用來源。AER大概可以算社會科學領域最頂尖的雜誌之一了,不少朋友們笑稱只要在上面發篇文章,評tenure指日可待。所以如果一篇文章發在AER還引用了Wikipedia,你大概會以為這是個笑話。
這項名為《團體規模和貢獻動機:一項基於中文維基百科的自然實驗(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研究發表在 AER 2011年第4期上。當然,嚴格來說,這篇文章也不算是引用Wikipedia,而是將她作為一個研究案例。
維基百科造福了多少人我不好說,但每一次遇到一個新的事物或者人物,維基百科總是我第一個想到的資源。有時候即便谷歌上的第一條並不是維基百科的條目,我還是會往下找一下維基的條目。(畢竟維基百科也叫做快速裝B指南)
世博會那一年,美領館在世博美國館搞了個中西極客會,就是我們後來設計邪惡軸心一日遊路線的那次。謝謝毛向輝(Isaac Mao)兄牽線搭橋,我遇到了幾位美國朋友。聊了聊,有個美國朋友問我,香港科技大學的張曉泉正在做一個關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研究,你知不知道?
我老實回答說真沒有聽說過。
不久後,就看到了這項關於「中文維基百科的自然實驗」的研究。這項研究主要是看團隊成員的數量及其內部交流對成員貢獻率有什麼影響。因為在經濟學家看來,如果一個團體成員很多,那麼必定有人搭便車,出工不出力之類的,但又分享團隊的好處。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部分工作,就是想解決這個團隊激勵兼容問題。
但上述團隊激勵兼容問題往往只針對商業公司團隊,提供的並不是公共物品或服務。那麼在生產公共物品上,團隊規模大,搭便車的行為還越多嗎?
張曉泉與合作者以中文維基百科社區幾次被網絡管制打斷作為自然的衝擊,來考察其影響。結果發現,一旦大陸用戶被「牆」後,海外的中文維基用戶的貢獻率(以詞條編輯數量為衡量標準)就大幅度下降了。這項研究證明了團體規模與內部交流對持續貢獻的重要性。單單是一個大的群體還不夠,必須要有一定程度的交流,這樣追求群體內聲望或者其他有助於群體貢獻的動機會被激發出來。
這個研究對我們研究非營利組織的尤其有啟發。非營利組織是供給公共物品和社會服務的,有的非營利組織依賴大量的志願者來完成一系列複雜的任務,但這些任務的最終產品並不能直接在市場上交易,產生直接的金錢回報。在這種情況下,維持大規模的志願者團隊,並搭建一個內部交流平臺,就很有必要。儘管如何維持一個大規模團隊是另一個層次的考驗了。
這下大家當然就知道張曉泉教授是牛人了,用了個這麼生動可靠的案例,讓維基百科登上了AER這樣的雜誌。
但我要說的故事的主角,並不是張教授。
大家試著想這麼一個問題,就是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中文維基百科呢?那麼這個研究能做得起來嗎?
什麼?你居然有一秒鐘遲疑認為這樣的研究沒準能用其他國家的案例,你是朝鮮人吧。要先有維基百科,還要配上得天獨厚的時不時的「牆」造成衝擊,這隻有中國獨一份,這才是這個研究的底。
所以張曉泉老師的這項研究是很靠運氣的一件事,學術史上應該也會有這篇文章特殊的位置。
那麼究竟是誰最早弄出了中文維基百科?
你也和我一樣好奇,是不是?
但你可能並不知道這人是誰,是不是?
時光回到2002年,我在浙大的寢室裡和室友們打暗黑的時候,一個北大數學系的哥們發現了Wikipedia。他以Mountain為名,漢化了界面,不久就變成了維基百科總部承認的中文站點。
2006年,一群小夥伴和我在上海組織【讀品】沙龍。有一個哥們經常來聽,私下也交流。發現他對網絡交流的看法非常獨到,2008年我們就請他在證大藝術館做了一次【讀品】沙龍的分享。
老實說,我已經記不得當時講了什麼了。但講者那張認真踏實的臉,倒是一直不曾忘記。
他就是Mountain,中文名字叫苑明理。
他現在是彩雲科技的聯合創始人。旗下有兩款產品,一個是彩雲天氣,可以讓你知道接下來四小時以內的天氣情況。為什麼要四小時呢?可能是足夠長但又足夠短。比如你要去約會,這個就值得用。
另一個是彩雲小譯。不通外語沒關係,彩雲小譯幫你完成轉換,對不通外語的人來說,實在是利器。除了網頁版和Chrome插件,各個App商店都可以下載。比如你要去約會,這個就值得用。
這裡有一個苑兄近期的訪談 https://v.qq.com/x/page/a0980sh60gz.html 。苑兄還是那張認真踏實的臉,還是和當初做中文維基百科一樣,為溝通有無在默默貢獻。
【沒有收廣告費,也沒有知會苑兄。】
我只是覺得這麼牛的人,大家應該知道下。
好了故事講完了。除了每年的例行小額捐款外,我把這個很特殊的生日禮物獻給你,維基百科,祝你20歲生日快樂。
Zhang, X., & Zhu, F. (2011). Group size and incentives to contribute: A natural experiment at Chinese Wikiped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4), 1601-1615.
https://www.aeaweb.org/articles.php?doi=10.1257/aer.101.4.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