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熔」歸故裡 未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2020-12-02 南報網

2018-04-03 15:55圖文來源:羊場晚報

在太空飛行約六年半的天宮一號回來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4月2日發布消息稱,當天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天宮一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答記者問時表示,「目前沒有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中國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第一個「家」,用這極盡絢爛的方式,完美謝幕。

A

漫漫歸途

中斷數據服務兩年後還在天上

今年3月28日,和往常一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官網上發布公告,通報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近地點高度、遠地點高度和傾角等軌道狀態。但公告末尾,不見了往常的「形態未發生異常」,取而代之的是:「預計北京時間2018年4月1日±1天再入大氣層。」

這是自3月26日中國官方正式宣布「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後,首次在每日軌道狀態公告中加入了相關的監測預報內容,也是天宮一號在2016年3月中斷數據服務後,漫漫歸途第一次有了精確預報的返航日期。

在等待天宮一號歸來的日日夜夜裡,地面科研人員對其每天的飛行狀態投入了嚴密的監控,也發布著越來越密集、越來越精準的預報。羊城晚報記者查詢發現,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約一年之後,2017年3月13日,中國官方開始發布天宮一號軌道狀態監測公告,頻率為每周一次。一年之後,2018年3月14日,軌道狀態每周一報變成了每日一報。

2016年9月14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正式對外證實,天宮一號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正以每天100米左右的速度衰減。」

在距離地球表面300公裡到10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運行著空間站和各類衛星等太空飛行器。這些太空飛行器在完成自身使命或報廢失效後,都將離開運行軌道並最終再入大氣層。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總體部工程師範高潔表示,在最終再入大氣層之前,天宮一號就處於軌道衰減階段。

但天宮一號的回家路超出了科研工作者們的預期:「預計2017年隕落」的天宮一號不僅跨越了2017年,還安然度過了中國農曆新年。直到2018年3月,這一歸途終於接近尾聲——天宮一號高度越來越低,已經徘徊在大氣層的邊緣。

B

燒蝕銷毀

目前未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徘徊在「家門外」的天宮一號將以怎樣的姿態再入大氣層?科研工作者們對此進行了嚴密的計算。

「我們能夠通過地面測控系統精確地測量出天宮一號的運行軌跡,通過計算精準預測出它的再入速度和再入角等信息。」範高潔表示,同時,天宮一號的構型及組成是已知的,我們能夠計算和仿真出天宮一號進入大氣層之後每一步的燒蝕、解體的情況。

範高潔介紹稱,根據理論研究和歷史上天空實驗室、和平號空間站等大型太空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的飛行經驗,大型太空飛行器進入大氣層後燒蝕解體的一般過程可以簡要概括為大型設備的分離解體、太空飛行器的解體、碎片燒盡三個階段。

在進入大氣層初期,在100公裡左右的高空中,安裝在太空飛行器外部的太陽電池板、大型天線等設備在大氣阻力作用下開始撕裂,在劇烈的氣動摩擦中,這些設備從主結構上撕裂、脫落,與太空飛行器本體分離後被大氣層摩擦、燒蝕。

隨著太空飛行器的溫度繼續升高,在80公裡左右的高空中,艙體受到的氣動摩擦和氣動熱會愈演愈烈,在高溫和大氣阻力的雙重作用下,太空飛行器的主體結構、內外部設備陸續與太空飛行器本體發生分離,太空飛行器攜帶的剩餘燃料甚至可能發生爆炸加快解體和燃燒的速度。

範高潔稱,在墜落過程中,太空飛行器的碎片繼續受到氣動熱和氣動力的雙重作用熔化或燃燒,質量和體積逐漸減小,其中大部分碎片在到達地面前已燒盡,不會到達地面,「根據嚴密監視和科學計算,天宮一號大部分器件將在返回大氣層中燒蝕銷毀,對航空活動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極小。」

這一說法最終得到了證實。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4月2號的例行記者會上強調,中方始終高度重視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一直按照國際公約和國際慣例,本著高度負責的精神處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聯合國外空司通報有關情況,保持信息公開透明,「據我了解,目前未發現有對地面造成損害。」

C

難說再見

中國的航天事業腳步不停

2011年9月29日,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了中國空間實驗室的處女航,計劃為期兩年。

僅一月之隔,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宮一號就迎來第一位太空小夥伴——神舟八號飛船,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實現了「太空牽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太空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天宮一號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未來中國空間站建設所需的多項關鍵技術的飛行考核驗證。

「天宮一號是交會對接任務中航天員的『太空之家』,在那裡航天人創造了諸多首次——首次手控交會對接、首次太空授課等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天宮一號為交會對接任務以及航天員在軌駐留的生活、工作和安全提供了保障,為建造中國空間站積累了寶貴經驗。

黃偉芬透露,2013年6月25日早上,航天員們最後一次仔細查看了天宮一號的每一個角落,最後離開的指令長聶海勝在完成狀態確認後,與已經進入飛船軌道艙的張曉光、王亞平一起,向天宮一號敬禮告別。

天宮一號的壯烈回歸,意味著中國航天人更勇敢的出發——天宮二號正在續寫輝煌,而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即將建成。正是由於天宮一號的先導性貢獻,中國將有能力在2020年前後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在黃偉芬看來,天宮一號濃墨重彩的一筆永遠載入了中國航天史冊,「待興盡,再出發,航天事業永遠在路上。」

相關焦點

  • 外交部: 目前沒有發現天宮一號器件對地面造成損害
    會上,耿爽在回應有關天宮一號器件是否會對地面造成損傷的問題時稱,據中方有關部門監測分析,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於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8時15分左右再入大氣層,再入地點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這個表述應該是相當明確的。據我了解,目前沒有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 天宮一號功成名就榮歸故裡 星辰大海的徵途不再是夢
    2018年4月2日訊,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上午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今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 天宮一號即將"謝幕" 墜落時是否危及地面?官方回應
    中新社發 秦憲安 攝 3月9日,一篇題為《別了,天宮一號》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引來不少航天愛好者的傷感。8日19時左右,天宮一號出現在北京上空。它從西北方出現,從北極星「身邊」划過,「穿過」北鬥七星,消失在東北方向。文章稱,對於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朋友,3月9日以後就幾乎不可能再看到天宮一號。
  •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再入大氣層 會墜落到地面嗎?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 中國天宮一號或失控墜毀?
    不過,有中國航天專家表示,中國航天技術世界一流,有充足的實力遠程遙控天宮一號的運動軌跡,未來,天宮一號可能會在地面的引導下,最終安全墜落在南太平洋地區。  自從中國於2011年正式開展太空站建設以來,西方媒體對中國航天的抹黑就從未停止過。
  • 天宮一號即將返回地球,會不會砸到人?比中彩票的概率低
    近日,在太空中沉寂已久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據官方公布,在軌運行6年多得天宮一號即將墜入大氣層中燒毀。天宮一號將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再入。那麼,天宮一號的再入是否會傷及無辜呢?
  • 中國天宮一號或失控墜毀? 情況如何, 或墜毀在南太平洋
    vt.(1) 最近,根據「華盛頓郵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國的天宮一號飛船現在已經停止運行,未來任何時候失去控制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這樣天宮一號可能會墜落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去。不過,一些中國航天專家表示,中國的空間技術是世界一流的,中國有足夠的力量遠程控制天宮一號的軌道,在未來,天宮一號最終可能在地面的指導下安全降落在南太平洋地區。
  • 歸故裡 八塊流落歐洲的恐龍和鳥化石回國
    歸故裡 八塊流落歐洲的恐龍和鳥化石回國 1月13日拍攝的曲足熱河鳥化石。自1996年起,由於中國帶羽毛恐龍「中華龍鳥」「尾羽龍」「小盜龍」,特別是「赫氏近鳥龍」等化石的發現,終於為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的假說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為解決鳥類起源問題做出了世界性貢獻。  據了解,這8塊化石中有4塊是在流失海外後成為模式標本,即古生物命名新屬種時指定的典型、代表性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 天宮一號「落葉歸根」 在軌兩千三百多天
    天宮一號「落葉歸根」本報記者 付毅飛在太空飛行了6年半的天宮一號回來了。4月2日,它再次飛越祖國上空,經過了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香港……8時15分左右,它重新進入大氣層,化作無數碎片,在天空中留下了一道道流星,最後落入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 天宮一號將回家,你想要了解的都在這......
    天宮一號隨後也盡職地達到目標,先後在2011年11月、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與神舟8號、神舟9號和神舟10號飛船進行了對接。但在2016年3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宣布已經天宮一號已經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彼時,原定在軌運行2年的天宮一號已經超期服役兩年半。
  • 天宮一號預計產生1-1.5噸殘骸 將墜入南太平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就此正式謝幕。天宮一號被稱為中國空間站的雛形,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有6名航天員曾駐留其中。
  • 光纖熔接教程及熔接注意事項
    優點:避免了由於安放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同一束光纖參差不齊、難以盤纖和固定,甚至出現急彎、小圈等現象。3)特殊情況,如在接續中出現光分路器、上/下路尾纖、尾纜等特殊器件時,要先熔接、熱縮、盤繞普通光纖,再依次處理上述情況,為安全常另盤操作,以防止擠壓引起附加損耗的增加。
  • 熔噴料質量問題遭退貨退款?道恩股份歸因於熔噴布市場趨飽和
    11月26日晚間,山東道恩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道恩股份」,002838)針對近日媒體報導發布澄清公告稱,下遊廠商之所以要求退貨退款,真實原因並不是道恩股份原料質量問題,而是熔噴布市場趨於飽和、供過於求。此外,國家沒有禁止使用「二叔丁基過氧化物(DTBP)」的法律法規的規定,也無損害人體健康的科學依據。道恩股份稱,中谷塑業向公司提出質量異議時已經超出合同約定的期限。
  • 天宮一號即將「歸來」 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空間站「先驅」的漫漫歸途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網上了解到,截至2018年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 神舟十號航天員離開天宮一號
    今天,是神舟十號航天員離開天宮一號的日子。  截至25日,神十航天員已在天宮一號工作生活了12天。從凌晨開始,航天員們就同地面科技人員天地協同開展工作,撤收放置在天宮一號艙內的試驗裝置和重要物品。  撤收完畢,3名航天員站成一列,通過話音和手語同時向地面科技人員和關心支持航天事業的人們表達他們的感謝和敬意。
  • 天宮一號順利墜入地球,讓西方的一切炒作都化為泡影
    天宮一號的體積與一輛大巴車相似,重量為8.5噸。 「天宮一號」無疑是不受控制後重返大氣層的大體積飛行器,但它並非史上最大飛行器:1979年,美國宇航局的「天空實驗室」(Skylab)的重量幾乎達到80噸,當時部分失控。部分碎片落入澳大利亞西部部分地區,但未造成地面人員傷亡。
  • 天宮一號變身太空武器突襲美國?巨大陰謀浮出水面
    減速會產生高達重力加速度10倍的載荷,造成該太空飛行器開始解體。該空間站上脫落的大部分小部件會被摩擦產生的熱焚毀,不過專家估計有些部分會在烈火中倖存下來,墜落地面。靠近地面時,大氣密度大,空間站的殘餘部件會大大減速和冷卻下來。
  • 王兆耀回顧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情況
    2012年6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介紹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在太空飛行了6年多 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最後一次「燃燒自己」
    這將是天宮一號最後一次「燃燒自己」。從2011年9月29日它成功發射,到現在6年多的時間裡,天宮一號先後進行了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任務,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在軌工作1630天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完成與三艘神舟飛船交會對接和各項試驗任務後,由於已超期服役兩年半時間,其功能失效。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了其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  重返地球的位置由時機決定  從去年開始,天宮一號將墜落何方就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