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餘年來,深圳市風景園林建設與發展已成果豐碩,在風景園林行業內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以北京林業大學孫筱祥先生、孟兆禎先生為首的一批專家學者用他們行動和智慧踐行了獨具魅力的「深圳經驗」。其中,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們在深圳創作了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包括深圳市首個城市新公園——仙湖植物園,以此樹立了我國風景園林傳承與創新的標杆,尤其是仙湖植物園從選址到規劃設計全程實踐和後期效果突出,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深圳仙湖植物園位於深圳市羅湖區東郊,東倚深圳第一高峰梧桐山,西臨深圳水庫,始建於1983年,198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深圳市唯一進行植物學基礎研究、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等研究工作的專業機構,也是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植物科普、物種保育、園林風景遊賞等功能。仙湖植物園綜合了中國三大園林體系及風格,巧妙運用了北方園林建築的形式,選擇了江南園林的尺度,「仙湖」「藥洲」得名等立意構思的核心則源自於嶺南園林,正如孟兆禎先生所說的,仙湖植物園是一座具有中國園林傳統的民族特色、華南地方風格和適應社會主義現代生活內容需要的風景植物園。
1982年,在時任深圳特區政府第一任園林管理科科長馮良才先生的引見下,時任市委書記的梁湘同志建議由當時全國唯一一所具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專業發展方向的高等院校北京林業大學(原北京林學院)來深圳幫助政府建設城市公共綠地,在孫筱祥、楊賚麗先生的率領下,北林大派出了十多名主力教師和研究生首次來到了這片充滿活力的南國邊陲。北林設計組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翻山越嶺,走遍了特區內的山山水水,確定了首批市級公園的規劃定位、主題思想和規劃草案,在極有爭議的植物園選址中孫先生以他淵博的知識和超常的智慧說服梁湘書記和市委領導班子,將原已規劃確定在城市中心區域蓮花山處的植物園選址移至蓮塘梧桐山西南坡。這裡藏風聚氣、背山(大梧桐山)面水(深圳水庫)、雨水充足、小氣候優良,是極好的植物園的選址。本地又有「鳳凰棲於梧桐,仙女嬉於天池」之傳說,仙意十足。孫先生在勘察梧桐山脈和大坑塘地區的山勢地形後,認為此處猶如世外桃源幽存其中,其間早存仙意,故命名為「仙湖」。孫先生和孟先生先後在相地和定性定位方面為深圳市仙湖植物園選址和規劃設計奠定了指導性的理論基礎,提出將仙湖植物園建設成為風景植物園的設想,定性為「以風景旅遊為主,科研、科普和生產相結合的風景植物園」,首輪總體規劃設計在景點設計上「巧於因借」、「因境成景」,將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一體,體現了「運心無盡、精益求精」的境界。後來由孟先生主持,白日新、黃金錡、楊賚麗等教授,以及金承藻、梁永基、梁伊任、唐學山、蘇雪痕等正副教授們,和洪宛華、曹禮昆、李連舉、叢曉雲等中青年教師,徐漣、蘇怡、陳勝紅、唐豔紅等研究生通力合作完成了總體規劃設計工作。80年代參與者何昉老師後來又創建的北林苑繼續完成仙湖後面的規劃設計任務。1983年,最初仙湖用地初步確定為約一萬畝,為當時全國最大面積的植物園,後成立的市規劃局確定總面積574.3公頃。1986年,仙湖植物園完成主要景點試開放,一期工程約3000畝,建成仙湖、藥洲、蘆汀鄉渡、山塘野航、竹葦深處等景區景點,之後又陸續完成竹園區、棕櫚區、大花喬木區等多個專類園。
▲孫筱祥教授(右一)陪同梁湘同志(右二) 考察仙湖植物園選址情況(馮良才提供)
▲梁湘同志與楊賚麗教授討論規劃方案(馮良才提供)
▲早期來深的北林設計組部分成員在武警支隊工地合影(後右三為孫筱祥,後右一右二為梁伊任、馮良才,後左三為金承藻,後左一為徐漣,前排自右向左分別為楊賚麗、蘇怡、陳開樹、曹禮昆)(馮良才提供)
▲孟兆禎(中,規劃設計主持人)、何昉(右,設計代表)與陳開樹(左,建設單位工程師)在仙湖植物園工地上(何昉提供)
▲深圳仙湖植物園首張彩色規劃設計總平面圖(孟兆禎、白日新教授指導,何昉繪製)
▲建設期間現場照片(何昉攝)
1988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時,仙湖植物園首期建設基本完成,新增百果園、水景園等專類園和十一孔橋等景區景點,引種各類植物(含野生植物)近2000種,成為當時深圳市最大的公園,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植物園。
1992年1月22日,鄧小平同志參觀仙湖植物園並植樹留念,國家主席楊尚昆同日到訪。鄧小平同志的南巡,給仙湖植物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建設機會。全園建設在總體規劃設計指導下如火如荼的開展,新建一批高品質專類園,同步完善各類景區景點,遊賞空間與範圍不斷擴大,遊客接待能力長足提升。1998年仙湖植物園承辦了中國植物學大會,當時很多國內外著名的植物學專家,均對深圳仙湖植物園建設的「深圳速度」驚嘆不已。1989年至1991年,仙湖植物園重點建設天上人間景區,該景區佔地面積約13.3公頃,包括天池、蔭生植物區、珍稀樹木園等景點,於1991年12月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到了1992年,裸子植物區、國際蘇鐵遷地保存中心相繼建成,同時,以弘法寺建築群為核心的廟區建成並舉行開光儀式。1997年盆景園、龍尊塔景點、孢子植物區相繼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化石森林景區建成並對外開放。2000年藥用植物區、蘇鐵園開放。在總體規劃和景點設計上「巧於因借」、「因境成景」,將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一體,體現「運心無盡、精益求精」的境界。截至2004年,植物園共分為湖區、化石森林、廟區、沙漠景區、松柏杜鵑景區、天上人間等六大景區,建有蘆汀鄉渡、山塘野航、竹葦深處、攬勝亭、聽濤閣、龍尊塔、兩宜亭、藥洲、回歸紀念林、逍遙谷、名人植樹區等園林景點,以及葵林棕風(棕櫚園)、竹區、餘蔭蘊碧(蔭生植物區Shady Plant Garden )、化石森林、百果園、曲港匯芳(水生植物區)、裸子植物區、國際蘇鐵保存中心、盎然情趣(盆景園)、珍稀樹木園、木蘭園、桃花園,引種保存區及藥用植物園等十幾個植物專類園,保存植物已達四千多種。此外,全國第一座以古生物命名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館」也落戶仙湖植物園化石森林景區。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名譽主席、美國密蘇裡植物園主任、前美國總統科學顧問Peter Raven博士來到深圳市仙湖植物園考察。Peter Raven博士情不自禁讚嘆:「這裡能和包括丘園在內的世界上任何一座植物園媲美。」
▲仙湖秋色(劉必健攝)
2004 年《仙湖植物園總體規劃(2004-2014)》獲得深圳市規劃局批准,規劃面積553公頃,規劃按照結合風景園林並要創造特色的思想,再次完善建設風景植物園的構想,將普及植物科學的內容融匯到風景遊覽之中,並設有相應的科研用地和設施。在04版總規思想指導下,仙湖植物園在專類園建設、景點培育、完善配套等方面持續投入,園區品質得以不斷提升。如建設和提升紫薇園、羅漢松園、國際友誼園、國家蘇鐵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等專類區,新建植物基因與信息研究中心;在原有植物迷宮的基礎上改建成以蘭花和蝶園為特色的專類園——蝶谷幽蘭;增加以深圳市的市樹市花為特色的市樹市花園,以及收集種類豐富的彩葉植物的彩葉園等植物專類園。
▲《仙湖植物園總體規劃(2004-2014)》總平面圖
▲深圳仙湖植物園(陳衛國攝)
2014年,仙湖植物園啟動新一輪的總規修編工作。為打造國際一流植物園,增強科研實驗條件和專類園建設,本次仙湖植物園規劃依據《梧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5-2030)將102.75公頃林果場用地和4.22公頃園林科研科所用地及周邊部分零散用地納入本次規劃範圍,仙湖植物園規劃範圍擴至676公頃,又回到最初超萬畝的規模,並規劃建設一個世界最先進的觀賞溫室。
仙湖植物園優美的景致、良好的基礎設施、豐富的活植物收集、多樣的自然教育、高水平的專家隊伍在業界取得越來越大的影響。近年到訪的遊客人數已經年均超過400萬;保育的活植物接近12000種,成為華南乃至中國最主要的植物保育基地之一。
仙湖植物園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植物園,也是被全國同行公認為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最好的植物園,是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特區第一個風景園林一等獎項目,後來還榮獲「廣東省嶺南特色規劃、建築與園林設計獎」首個金獎。
一座世界名植物園的形成需要長期不懈的幾代人努力。仙湖植物園長達37年的創立建設與發展史,凝聚了深圳人和北林人等的共同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這是中國風景園林的傳承與創新的一次精彩實踐。
▲盆景園(何昉攝)
▲湖山夕照(何昉攝)
、
聲明
本文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與後臺聯繫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