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春意盎然,草長鶯飛。記者來到大興區龐各莊鎮老宋瓜園,溫室內一顆顆西瓜已初長成。茁壯碧綠的瓜藤蔓葉中藏著一個個墨綠色條紋西瓜,切開後陣陣清香撲鼻而來。看著豐收的西瓜,龐各莊鎮老宋瓜園負責人宋紹堂在瓜棚裡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今年一共種植了9個溫室和20餘個冷棚的小型西瓜,品種為L-600,分批次定植,錯峰上市。你看到的這批溫室西瓜是最早的一批,1月12日就已經定植了,2月20號完成了授粉,清明節後就成熟上市了。」園區負責人宋紹堂邊查看西瓜的長勢邊對記者說道。
然而,在幾個月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被西瓜根節線蟲為害的重災區。自2015年起,根結線蟲困擾老宋瓜園5年之久,2019年危害更加嚴重,重病棚室病株率達70%以上,減產將近一半,成了老宋的「心頭病」。
據老宋介紹,往年他還可採用將西瓜苗嫁接在南瓜砧木上的方法,利用南瓜發達的根系與強大的抗根腐病能力來提高西瓜的抵抗力和生長力。然而嫁接、掐掉冒出來的南瓜苗都得靠手工,相當費時。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在今年人工短缺的情況下,嫁接瓜苗的做法也不太可取。
據了解,西瓜根結線蟲病有著西瓜「癌症」之稱,是連作西瓜的主要土傳病害之一,以西瓜的側根和鬚根受害最重,在溫室和反季節栽培生產中發病率最高,一般情況減產20%左右,重者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
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生防科科長、高級農藝師尹哲對記者介紹,今年年初,單位接到了大興區老宋瓜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的求助電話。針對根結線蟲為害嚴重的問題,北京市植物保護站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及中農綠康(北京)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老宋瓜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基地早春茬西瓜上,開展了防線蟲微生態製劑防治西瓜根結線蟲病試驗,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記者走進了去年病害最重的六號棚,看到西瓜長勢良好,果形周正,葉片濃綠。挖出來一株觀察根系,發現完全沒有根瘤,而且毛根非常旺盛。技術員雷師傅介紹,「以前我們一直使用福其多(一種化學農藥)、阿維菌素等常規殺線藥劑防治線蟲,整個生長期需要重複多次用藥,對根系傷害挺大,效果也不太理想。」在北京市植物保護站專家的幫助指導下,雷師傅開始使用防線蟲微生態製劑。「一個棚基本上500-600元錢吧,總體算一算,與化學農藥相比不但用藥成本沒有增加,還提高長勢,多結瓜,關鍵是幾乎看不見線蟲為害的症狀了。」
據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主任、國家增產菌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王琦介紹,中農綠康防線蟲微生態製劑,是根據植物微生態學理論,採用單菌株發酵、多菌株復配等現代化的微生物發酵技術和製劑加工工藝,研製而成的複合型微生態製劑。菌劑施入土壤後,生防菌迅速繁殖並產生代謝產物,在土壤中形成優勢群,在植物根系周圍形成嚴密的保護層,進而減少和降低根結線蟲的發病率。
老宋對記者說「我們種植西瓜時間很長了,溫室已連作17年,每年種兩茬西瓜,從來沒有休耕或者輪作過,造成線蟲積累發生。去年線蟲病害太嚴重,常規化學藥劑也治不住。多虧了北京植保站的專家推薦的防線蟲微生態製劑,這頑固的西瓜根結線蟲總算有了剋星,讓我們今年可以有個好收成!」老宋介紹,園區現在通過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進行銷售,並且已經與中糧、盒馬生鮮達成了初步意向,今年的西瓜會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全國各地。
2020年4月上旬,北京市植物保護站組織開展了「植物微生態製劑在西瓜上的示範應用現場觀摩會」。會上北京市植物保護站高級農藝師李金萍介紹了試驗的設計情況及具體操作情況,園區技術負責人全面地介紹了使用產品後的防治效果:應用防線蟲微生態製劑後瓜苗長勢整齊,莖粗和葉綠素含量分別增加22%和35%,早春花期提前7天,瓜形周正;植物微生態製劑防控根結線蟲病效果顯著,根結線蟲病病株率減少50%以上,挽回產量損失30%以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60%以上。專家組聽取匯報及田間觀摩後一致認為,防線蟲微生態製劑可有效解決西瓜連作障礙,保持微生態平衡,達到防病、增產和改良品質等效果,是實現化肥減量提效、農藥減量控害的資源節約型新產品。
據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主任、國家增產菌技術研究推廣中心主任王琦介紹,防線蟲微生態製劑在北京西甜瓜與設施蔬菜種植領域有著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對於實現化學農藥減量、農業節本提質增效意義重大。目前已經在內蒙古、廣西、山東等十幾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了試驗示範,面積達到500畝,對根結線蟲的平均防治效果達到60%,平均畝增加經濟效益近2000元。
(責編:董兆瑞、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