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種鳥在小麥成熟的時節會鳴叫嗎?那是什麼鳥呢?
"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麥收季節,不僅是河南,北方的許多地區黎明時分,都會聽到一種奇特的鳥鳴:「揭,揭,揭」。或「大麥不能活了」這樣的聲音,或「黃算割」這樣的聲音……至於這究竟是哪種鳥,有人答杜鵑滴血而出,有人答杜鵑谷,我寧願相信那是一隻黃鳥。傳說,地神也叫社神、后稷,又名棄,教人稼穡種植,死後變成黃鸝鳥,時時提醒農民要搶莊稼。或許我的答案並不正確,文化的傳承就是一代一代傳下去。
杜鵑體形大小與鴿子相似,但較細,上體暗灰色,腹部有橫紋。足有四趾,二趾向前,向後。飛翔無聲無息。在芒種前後,幾乎日日夜夜,都可以聽到它宏亮而有點兒悽涼的叫聲,以時而四聲為特色——「布穀布穀」。
童年的回憶,萬金難買,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天空蔚藍,不時有幾朵白雲飄來,大地一片碧綠,萬頃大地麥浪翻滾,隨風舞動,河水清澈,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波光,一眼望去,清澈透亮,岸邊垂柳伸展,豆兒隨風舞動,垂下如萬千粉絲在風中蕩漾,那坡上的蠶豆花白中夾黑,粉紅鑲黑,猶如藏在哪綠葉下的蝴蝶,豆兒隨風舞動,如同哪許多蝴蝶在飛舞。一堆堆的油菜花金黃一片,遠遠地看像一條黃色的帶子,粉蝶.蜜蜂在花裡穿梭,吸著花蜜。
莊前屋後桃花叢生,紫紅色的花。這朵銀白色的梨花,蕊上有幾絲黑色的觸鬚,黑裡透白,通樹冠,銀白一片,老遠聞之有香味。等到桃花梨花謝了,此時良田中的大麥將以孕穗為主,待到農曆四月,大麥大多基本齊穗。那時,有一隻叫侯鳥,一年又一年的布穀鳥粉墨登場,每一次你還在睡夢中五更不醒,這時,一心一意地去工作的布穀鳥,有時在遙遠的地方,有時在你院子裡的樹上,呼喚著懷疑收割的音符,提醒農人要準備好收割麥子的工具。
直到麥穗由青色變成淡黃,直到麥子金黃開鐮,都是貌似收割收穫的呼聲,等到收割完麥子,又是呼聲不斷,就像是在呼喚著布穀,呼喚著布穀的音律,提醒著耕者們抓緊布穀,直到農曆的七月,天氣漸冷,它也完成了任務,遷移到南方越冬,布穀鳥,明年一年見。
有些朋友分享他們的觀點:
不僅河南有,河北也有。這隻鳥的黑色部分很像,但不像是它。在這個季節裡,每到收成的時候,我們就叫「黎鳩」,它是從南方來的,天亮時就叫它,在秋天收成之前,它們就離開了。接下來的一年再飛回來。
谷鳥的行體大小與鴿子相似,但較細,上體暗灰色,腹部布滿橫斑,腳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後,飛翔時發出急促的聲響,芒種前後,幾乎晝夜都能聽到它的宏亮叫聲,而且叫聲還有點兒悽涼,以四個時辰為特色——谷鳥,穀子布穀,快割麥!趕快割吧!速速播谷!速速播谷!那麼,杜鵑呢?作為眾所周知的(精衛)炎帝女娃,飛出了(發鳩山),變成了布穀鳥,同時,他又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與燕子同為男根的象徵,遠古農耕文明為了祈求生兒育女,在春節舉行祭祀。
每到春天,萬物復甦,青草萌發,鳥鳴也十分清晰,草叢中到處是草叢,會有一種鳥,我們稱之為「光棍抗鋤」,提醒人們該去鋤草了。幾天後,麥子快熟了,有一種鳥叫,我們就叫它「飽足」,應該是杜鵑鳥,聽到這種鳥叫,暗示麥子快熟了。
收割完麥子,馬上進入炎熱的夏季,除了刺耳的蟬叫聲,還有一隻鳥兒(也許不是鳥,它和蟬兒應該是一家人)叫得很響,據說如果它在自家院子裡的樹上連叫一百聲,誰家就會有好運,聽到「暑」聲,就已進入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