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的前輩當屬陶朱公範蠡、「仲父」呂不韋和孔子的學生子貢。這三人之中我又覺得陶朱公範蠡的事例最貼近現代商業運營模式。其他人經商都是走南闖北,買賤賣貴來賺取差價。
呂不韋
唐人吳融賦詩《商人》,道出其中的心酸:「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北拋衡嶽南過雁,朝發襄陽暮看花。」
唯有陶朱公範蠡,選擇定居在一個地方,認定這是交通要道,適合交易,就長期經營,並且散盡家財之後沒過幾年又重新發家。這就是一種投資眼光和選擇平臺的重要性。
但是,再高明的商賈老祖宗,穿越到21世紀,可能都會自愧不如。我發現,現在人逐漸養成一種慣性消費,雙十一才提出來十一年,就已然比別的任何節日都具備群體效應(除了春節和中秋節)。
購物
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周圍有多少人還沒到11月份就開始逛網店將商品扔購物車了?還有先交定金,然後在某個時間點收尾款,就可以享受一定折扣等神操作,感覺買了些護膚品就像買了套房一樣。
之前我還碰上一個有趣的事情,那天剛好過了11月1日0點,我還在打遊戲,結果有個女隊友突然掛機,說她先去交尾款,我頓時心裡產生無數疑惑:有什麼尾款這麼著急嗎?後來了解到,原來又是某寶的套路。
不止是這個套路,大家有沒有發現,朋友圈最近開始曬餵貓了?餵貓到五級可以組隊搶紅包,這又是新的套路,而大家卻樂此不疲。
民俗文化
雙十一已經逐漸具現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它就是現代民俗的一部分。其實如果你不投入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商家的規則和過往的商品價格,你也不知道究竟買的東西是不是便宜了。
儘管如此,很多人還是願意或多或少地投入金錢參與其中,這種強大的社會心理趨勢讓你感覺,好像自己不買就脫離了社會潮流,而我們基本上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此外,城市化發展程度越來越高,而大家的人格越來越獨立,好的一面是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壞的一面是造成大家彼此之間越來越冷漠。
朋友
我們此前的朋友或許都不在一起工作生活,想要聯繫也一時間找不到共同話題,現在機會來了,雙十一給了我們這種共同的話題,大家通過互相給對方帳號漲人氣的方式,好像又親近了很多。
因此,11月11日不僅成為一個消費聚集的節日,也是一個拉近關係的節日,是一個當代人集體塑造的民俗。我們從一開始的驚訝和激動,慢慢已變得習以為常,並且更加仔細去研究它的規則、融入其中了。
所以,如果一個消費習慣能夠成為一種文化,那就不愁銷路和來路,其中的利潤難以計算。假如陶朱公範蠡、「仲父」呂不韋和子貢看到這番情景,估計也會目瞪口呆,心裡估計會想:怎麼可能?他們每年都自覺在掏錢,臉上居然還帶著笑容?瘋了吧!
這是時代的勝利
數字經濟時代相對於以前傳統的交易方式,很大的區別就在於硬體的支撐讓交易變得虛擬化,交易就是一個念頭和一個手指頭的事情。
所以,老祖宗們,你們大可不必震驚和鬱悶,這是一個時代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