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高栓柱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張藝博
每到颱風季,朋友圈總會被一條條颱風預警刷屏,颱風的移動路徑和實時變化都牽動著大家的心。不過,數百字的颱風預警你真的看懂了嗎?我們以中央氣象臺8月11日6時發布的颱風「米克拉」預警為例,了解一下那些可能被忽視的信息。
颱風位置和強度如何確定?
一份颱風預警往往從實況信息開始。「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已於今天(11日)早晨6點鐘由強熱帶風暴級加強為颱風級,其中心位於福建省廈門市以南大約85公裡的臺灣海峽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2級,中心最低氣壓為980百帕,七級風圈半徑100~150公裡,十級風圈半徑20~30公裡。」
「颱風中心」是颱風氣壓最低值,一般用來表示颱風的位置。之所以要描述「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是因為風力最大的地方不在颱風中心,而在其附近。「七級風圈半徑」和「十級風圈半徑」用來表示颱風體積。一般來說,颱風中心點很小,理論上所佔空間為零,但颱風的影響範圍平均能達到四五百公裡,大的甚至可達1000公裡。顯然,「米克拉」屬於颱風家族中個頭較小的一個。
這些信息,預報員又是如何確定的呢?照理說,要確定颱風氣壓最低值,得用密密麻麻的氣壓計來測量,但面對從海上遠道而來的颱風,我們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觀測條件,因此預報員主要通過查看衛星雲圖確定颱風位置。如果海洋上不具備測量條件,預報員又是如何知道颱風強度及其變化的呢?其實,預報員可謂「以貌取『臺』」——根據衛星雲圖上颱風的樣子來確定颱風的強度。預報員根據云型建立了一套CI指數,每個指數代表不同的颱風強度,比如指數是2.5,一般意味著颱風強度達到了18米/秒。
這其中,一定會存在很大誤差,就像我們不知道某人的出生日期,只好根據其樣子來判斷年齡一樣,可以提供參考,但多半會有出入。用衛星雲圖判斷颱風強度時,絕大多數誤差小於5米/秒,少數情況誤差較大,有氣象專家認為個別情況下誤差最大能達到30米/秒,這種情況下把颱風看成強熱帶風暴級或是強颱風級都是有可能的。
颱風往哪兒走?在哪兒登陸?
「預計『米克拉』將以每小時25公裡左右的速度向偏北方向移動,強度變化不大,即將於今天上午在福建漳浦到晉江一帶沿海登陸(28~33米/秒,10~12級,強熱帶風暴級或颱風級),登陸後強度逐漸減弱。」
除實況信息外,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是預警中的重要內容。如果配合中央氣象臺發布的未來24小時路徑概率預報圖來閱讀,你會發現預報圖中有一條彩色的線,那便是預計颱風中心前進的路線。其中,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強度,比如黃色為熱帶低壓,藍色為熱帶風暴,綠色為強熱帶風暴,橙色為颱風,粉色為強颱風,紅色為超強颱風,強度逐漸遞增。這條線周圍還會有一個陰影區域,表示颱風中心70%會出現在這個範圍內。注意,颱風影響的範圍往往遠大於此。
一直以來,颱風登陸點都是公眾非常關心的話題。當颱風中心軌跡與海岸線交叉時,我們便認為颱風登陸了,交叉點即為登陸點。別看預警中提到的登陸時間為「上午」,登陸地點為「福建漳浦到晉江一帶沿海」,事實上,當颱風真的登陸,我們可以綜合運用多種監測手段,將登陸時間精確到幾點幾分,地點精確到鎮村一級。
可為什麼預報中的說法比較「模糊」呢?原因有二,一是由於觀測誤差及預報不確定性,很小的誤差也會造成與實際非常大的差距;二是對於颱風登陸點的預報追求精細,易導致周圍地區群眾降低防範,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此,預報員選擇用地段和時間段來表達更多可能性。而登陸強度之所以被描述為「28~33米/秒」一個範圍區間,也是因為不確定性。
不過,國外氣象部門一般不專門作登陸地點和時間預報,只提供沿海多大範圍內可能出現強烈風雨影響。
風雨影響有多大?
「11日08時至12日08時,南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將有6~7級大風,其中福建中南部沿海、臺灣海峽南部將有8~10級大風,『米克拉』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或地區的風力有11~12級,陣風可達13~14級。」颱風所到之處必然帶來大風,而且,颱風的強度恰恰是由其風力決定的。不過,受海洋觀測條件限制,也常會出現高估或低估風力的情況。
相對其他暴雨來說,颱風帶來的暴雨預報準確率會更高一些,但依然存在暴雨落區預報偏差大、暴雨總量偏小或偏大、空報或漏報等問題,特別是5天以上預報。如果將颱風帶來的降雨量預報圖與實況圖相比,就會發現預報中暴雨範圍是平滑的曲線,而實況中有許多離散的點,意味著有一些極端的暴雨點仍無法預報。這也是目前預報員面臨的困難和需要攻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