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薩布蘭卡坐飛機,三個小時就到達突尼西亞迦太基國際機場了。突尼西亞位於非洲大陸最北端,北部和東部面臨地中海,隔突尼西亞海峽與義大利的西西里島相望,地處地中海地區的中央,擁有長達1300公裡的海岸線。突尼西亞地形複雜,北部多山,中西部為低地和臺地;東北部為沿海平原,南部為沙漠。「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這是對突尼西亞地貌最形象的描述。
一、突尼西亞灣的藍白小鎮
突尼西亞之旅的第一站是位於突尼西亞灣的藍白小鎮。
突尼西亞城東北部的地中海灣又叫突尼西亞灣,西迪布薩義德就坐落在海灣的峭壁上。這裡所有的房屋只有兩種顏色,白色的牆,藍色的門窗,故稱為藍白小鎮。整個小鎮沿山勢蜿蜒而上,布局很簡單,一條鵝卵石鋪就的街道,兩邊是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的白色房屋。房屋大都只有二三層高,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童話世界的,就是那白色牆上鑲嵌著的藍色鐵窗和藍色木門。阿拉伯式的蔓藤渦卷展現在鐵窗窗欞,對稱而迷幻。木門上半部的穹頂代表著清真寺的建築,門上的藍色銅釘則拼合出星星和月亮,還有弓箭、花卉等伊斯蘭圖案,華麗精美而賞心悅目。
二、哈馬馬特老城
哈馬馬特是突尼西亞東北部的一座古城和旅遊城市,最早是由腓尼基人創建,如今老城仍保持著幾個世紀以前的建築格局。老城內最高的建築是一座正方形古堡,民宅建築按原樣修葺,外牆塗刷成白色或米黃色,門窗漆成各種藍色,既清新又顯整潔。最有特點的是幾乎每家門的兩邊都畫有形狀各異的魚,據說是當地人崇拜的一種圖騰。
三、世界文化遺產奧克巴大清真寺
世界文化遺產奧克巴清真寺是突尼西亞伊斯蘭教著名清真寺,位於凱魯萬城中心,是伊斯蘭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的清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外表像一座巨大的城堡,院內大理石鋪地,三面由300根石柱頂託的拱形長廊環抱。寺西北的宣禮尖塔為四方形3層梯形,高35米,是凱魯萬城最高建築物。寺的四角設有崗樓,大門的門樓上有禦敵設施。禮拜大殿宏偉壯觀,門廊柱子平列,分為17個楹間。大殿正面有15扇大小不同的木門,每扇門由400~800塊雕有各種圖案的嵌板組成。殿正門入口處聳立著仿波斯建築風格的圓頂,殿內花崗巖、板巖和大理石的圓柱林立。
四、「一半火焰」:拍大片的撒哈拉
突尼西亞同時擁有撒哈拉沙漠和長達1300公裡的地中海海岸線。「一半火焰」就是指撒哈拉在陽光的照耀下是金黃色的,所以把沙漠稱為火焰名副其實。而「一半海水」指的就是地中海了。
奇特的地貌使好萊塢許多導演在「火焰」的誘惑下來此取景,一部部大片應運而生。你可以在《英國病人》的外景地「駱駝巖」昂克日邁勒遙想一下電影裡的悲美,或者在《星球大戰》的拍攝地感受火星地表原來是這般模樣。越野車又帶領我們玩起了刺激的衝沙……周遭都是黃沙瀰漫,藍天下有著不容分說令人想要放聲吶喊的大美。
五、柏柏爾人的地下穴居
馬特馬他是突尼西亞南部一個由柏柏爾人居住的小村莊,柏柏爾人選擇這種傳統的地下穴居方式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這主要是與當地的氣候有關。該地區因受撒哈拉沙漠的影響,終年乾旱酷熱,使人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柏柏爾人的地下村則環境安靜,空氣清新,住在裡面涼爽舒服,一年四季都不受氣候的影響。現今多數原住民已經遷居到現代樓房,騰出的洞穴改為酒店以招攬遊客,同時這裡還是《星球大戰》等電影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拍攝地。
六、歷史悠久的埃爾 傑姆鬥獸場
突尼西亞的埃爾 傑姆鬥獸場歷史悠久,建於公元3世紀初,是古羅馬帝國在北非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輝煌建築。不少法國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樓拜等都曾專程來此觀光,並將它描述為 "世界美妙絕倫的鬥獸場","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的標誌和象徵"。這座鬥獸場在埃爾鎮拔地而起,突兀聳峙,猶如一座高大的城堡要塞,以其雄偉壯麗、氣勢恢弘、布局科學、構造完美和諧,徵服了所有的到訪者。
七、蘇斯古城和花園港口
突尼西亞海濱城市蘇斯是個風情萬種的旅遊城市,這裡不僅有眾多的名勝古蹟還有蔚藍的大海和連綿的沙灘,蘇斯古城更是以濃鬱的阿拉伯風情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斯位於突尼西亞中部的地中海之濱,城市人口60萬,是突尼西亞的第三大城市。
艾爾.甘達塢伊港口頗有現代化的氣氛,很像歐洲的港口。藍色的天空,白色的雲朵,藍色的海洋,白色的遊艇,藍白二色構成了花園港口的基本色調。藍天麗日,空氣清新,徜徉在此,心曠神怡,很難令人相信自己置身於非洲之地。
在本公眾號發布的作品,同時會在騰訊內容開放平臺【企鵝號】、【360圖書館】等主流平臺網頁版同步刊出。敬請作者前往關注並收閱!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