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是物理學發展最快的時代,隨著倫琴發現X射線,物理學家們爭相研究各種神秘的射線,走在最前面的是大名鼎鼎的盧瑟福。他第一個提出半衰期的概念,還將各種射線按照貫穿能力分成α射線和β射線,因此獲得了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然後他更進一步,1909年做了名垂青史的金箔實驗,提出了新一代的原子模型,說明原子絕非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也有其內部結構。
【著名的金箔散射實驗】
【年輕的玻爾,早年他留學英國,參與盧瑟福的科研團隊。後來他因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獲得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莫塞萊是盧瑟福的另一位弟子,甚至可以說是最被看重的學生。莫塞萊在實驗室裡簡直能用「瘋狂」二字來形容,他可以在實驗室裡連續工作15個小時,只吃一小點水果沙拉和奶酪,仿佛以後再也沒有機會工作似的。
在「鋇」篇章裡我們提到倫琴發現了X射線,然後物理學家們紛紛使用這種神秘射線拷問各種事物,1911年,布拉格就開始使用X射線測定晶體的結構,莫塞萊也對此非常感興趣。1913年,他跟玻爾就玻爾原子模型聊了一會便腦洞大開,於是他開始改用電子束去轟擊各種各樣的元素。
【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發明X射線衍射的布拉格。】
現在我們知道,電子束擊中原子後會將原子中的電子轟擊出來,並釋放出高能X射線。莫塞萊觀察了各種元素產生X射線的波長,驚奇的發現X射線的波長隨發射元素原子量的增大而均勻地減小。仔細計算以後,發現X射線的頻率和(原子序數-1)的平方成正比。
你也許要說:「這不過是眾多物理公式中很普通的一個吧,我都沒學過哎!」可是我必須告訴你,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個公式意義超乎你的想像!
門捷列夫建立了元素周期表以後,化學家們不斷添磚加瓦,填補周期表中的空白。可是周期表仍然有些小bug,比如鈷的原子量比鎳大,但按照化學性質,鈷應該排在鎳的前面,類似的還有碘和碲,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說句深刻的話,19世紀末20世紀初,元素周期表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沒人知道元素周期表的原理。
【在實驗室裡的莫塞萊。】
而莫塞萊則直接將化學問題變成了物理問題,基於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所有正電荷集中在正中微小而緻密的原子核上,原子序數對應的就是原子核的正電荷數。(當時還沒有發現質子)元素的排列絕非毫無規律,是化學家玩紙牌玩出來的,而是按照原子核的正電荷數依序上升的。
按照這個道理,鈷和鎳的排列不足為奇了。鎳雖然較輕。但原子核帶正電更多,所以必須排在鈷的後面。所有元素的排列找到了一條最簡單的規律,只需要按照原子核的正電荷數排列就好了。
【莫塞萊當年得到的X射線數據,從鈣元素到鋅元素。】
既然如此,盧瑟福那無人問津的原子核模型也就自然成立了,因為再沒有哪個理論能夠將元素周期表解釋的如此完美。
如果說本生和基爾霍夫發明的分光鏡是可以識別元素的身份證,那莫塞萊的原子槍就是元素的「驗偽儀」。還記得我們在上兩篇稀土元素發現史中提到過,化學家們發現了不下幾十種新元素,後來都被驗偽了,莫塞萊的原子槍是最權威的。
經過莫塞萊原子槍一番整理,就得到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元素周期表,從1號元素氫到92號元素鈾,只剩下7個空白:43、61、72、75、85、87、91號元素。
【莫塞萊對元素周期表的意義你現在明白了嗎?】
在當時,莫塞萊仍然遇到一些反對的聲音,比如上一篇我們提到的悉心研究稀土元素20年,發現鑥元素的於爾班。他帶著一份樣品,是一套「於特比」元素的混合物,希望能難住莫塞萊。結果莫塞萊僅僅花了一個小時,就給了於爾班一份詳細的元素名單,於爾班徹底服了!
令人扼腕的是,年輕的天才莫塞萊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應徵入伍。盧瑟福千方百計試圖將他留在實驗室,未果。
1915年,他奔赴土耳其,參加了一場無足輕重的戰爭。一天,土耳其軍隊突襲英軍防線,深入英軍方陣,戰鬥演變成一場貼身肉搏,27歲的莫塞萊在這場野蠻的混戰中隕落。後來阿西莫夫寫道:「從他已取得的成就來看,在戰爭所殺害的無數人當中,要數他的死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最大。」
阿西莫夫還推測,如果莫塞萊沒有犧牲,1916年空缺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非常可能頒發給他。但,假設的歷史已經毫無意義了。
【竟然用如此智慧的腦子去參加野蠻的肉搏戰。】
莫塞萊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對元素周期表的整理、解釋和歸納讓元素追尋者們找到了明燈。到了1940年,元素周期表上只剩下最後一個空白:61號元素了。1942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宣布已經人工製造出61號元素,但是沒有能夠分離出來。
【義大利帥哥塞格雷,不要著急,他後面的故事更加精彩。】
1947年,美國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三位研究人員:馬林斯基、格倫丁寧、科裡爾宣布他們兩年前從鈾的裂變產物中發現了61號元素,但由於他們忙於鈾元素其他方向的問題,所以一直沒有發布。他們三人建議,用希臘神話中盜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來給新元素命名:promethium,譯成中文是「鉕」。
【鉕元素的三位發現者:馬林斯基、格倫丁寧、科裡爾。(從左到右)】
至此,元素周期表最後的空白也被填上,儘管鉕元素到現在看起來也沒什麼大用,但它的發現代表著一個裡程碑,從拉瓦錫的第一張元素列表,到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再到1945年鉕元素的發現,這150多年的歷史真是一部偉大的史詩,無數化學家花費了辛勞甚至生命投入到這場競賽中。
當他們的樂章暫時劃上一個休止符,卻已發現,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都完全被改變了。對元素的認知,實則是對世界認知的不斷深化,這段歷史就是盜取天火!
在這之後,還有人造元素不斷被創造出來,但這已經具有新的意義了!以後,我們慢慢聊。
筆者親手實拍,維也納貝多芬廣場,貝多芬雕像的側面,被鷹啄食的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帶來新發現的科學家們都是普羅米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