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3月14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慕尼黑附近一個著名的小城鎮烏爾姆,父母都是猶太人。愛因斯坦的父親是一個小商人,對傳統文化如痴如醉,總是沉醉於席勒、海涅的作品中。愛因斯坦的母親賢惠能幹,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歡文學和音樂。愛因斯坦正是在這樣的家庭薰陶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童年時,愛因斯坦是個遲鈍有點笨的孩子,學會說話要比一般孩子晚得多。他沉默寡言,獨來獨往,不喜歡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老師和同學們並不喜歡他。有位老師甚至建議愛因斯坦離開學校,因為他出現在教室裡有損學生的尊嚴。愛因斯坦喜歡空想,對死板教條式的教育很反感,提不起他任何的興趣。在校外,愛因斯坦雖然不愛說話,但他的內心是恬靜自由的。當其他同學還在學習平面幾何時,他已經在微積分的知識海洋中遨遊了。愛因斯坦整日與音樂相伴,以宗教虔誠般的狂熱做著理想和希冀的夢。愛因斯坦的個性和思維,與學校教育格格不入,這註定著他只能孤獨地走自己的路。
愛因斯坦不僅喜歡音樂,還喜歡運動。他在學習或工作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抽空參加多種文體活動,尤其喜歡爬山、騎車、賽艇和散步。有人形容他工作時的勁頭「簡直像個瘋子,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我想愛因斯坦這種充沛的精力,正是來自他的合理休息和經常鍛鍊的結果。
學習或工作時,愛因斯坦總是那麼專注和投入。有一次,他要把牆上的一幅舊畫換下來,就搬來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個問題,便沉思起來,都忘記自己在做什麼了,結果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摔到地上以後,他顧不得疼痛,馬上想到:人為什麼會筆直地掉下來呢?看來物體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線路運動的。愛因斯坦想到這裡便馬上站立起來,一瘸一拐地走到桌邊,提筆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記了下來。這對他正在研究的問題「相對論」有很大的啟發。
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愛因斯坦關於他成功的秘訣。他回答:「A=X+Y+Z! A是成功,X是正確的方法,Y是努力工作,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其他人也一樣有用。」
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為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歲。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世紀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