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這部動畫電影,已經於2019年10月在日本上映,B站前幾天也已經能看了。本著日本動畫電影必看的習慣,我點開了;但一個半小時之後,我卻非常失望,甚至一度以兩倍速在看。
這部9.6分的動畫,我卻只想給它一星。為什麼?我們先看看這動畫主要講的什麼。
在一個盆地裡的小鎮,喜愛音樂的幾個年輕人之間三角(四角?)關係的愛恨糾結。女主角,也就是作品中的妹妹,有一天突然發現,在自己每天練習貝斯的建築物裡,躺著自己姐姐的同學——但這位名叫「慎之介」的男生卻是13年前的少年形象!最令人詫異的是,現實世界線的慎之介卻以音樂人的身份重回故裡了!
眾所周知,一般故事都應當有一條或數條主線、若干支線,否則無主次、甚至沒有明確主線,那這部作品很可能崩掉——哪怕是以「凌亂」聞名的意識流等先鋒作品,也都會有一個基本的故事框架。
比如金敏的經典動畫電影《千年女優》,雖然作品看似難以分清現實與夢境,但故事的深層以「追尋真愛」為內核,加上教科書般的分鏡和剪輯,就顯得凌而不亂。每一個簡短的故事片段,都能夠品味出始終。
可在《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幾乎看不到清晰故事線,觀感雜亂無頭緒,真可謂「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
剪不斷理還亂的線索
這部動畫電影,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線索:女主姐妹之間的情感、姐姐和青梅竹馬慎之(介)、妹妹與馬慎之(介)之間的偽三角關係。
其實這三條線任何一條都有成為本作主線的資本,可偏偏編劇沒有分主次的打算,給了每一條線差不多的戲份,對於一部時長一個半小時的動畫電影來說,這很致命。不是每一部作品都叫《撞車》。
比如姐妹之間的情感。我想,編劇本意是想表達「年幼的妹妹把姐姐束縛了,長大後妹妹想要姐姐重獲自由」這樣的故事。然而結果卻成了:明明是年幼的妹妹主動束縛了姐姐,結果她長大後選擇性遺忘,竟然鄙夷被束縛在一個狹小世界裡的姐姐。
這讓我無法喜歡上這個角色。
只能說編劇太隨意了,一個獨自帶大妹妹的、堅強的姐姐形象,並沒有因為任性的妹妹而高大起來,反而因為這種莫名其妙的操作變得有點OOC。
更隨意的還不是這裡。你能想像一個青春期女孩,僅僅見了幾面、因為對方有些「亞撒西」,就當面表白的麼?是我不懂這屆年輕女孩了,還是說編劇有點飄?
最後編劇直接放飛了自我——這裡是真的放飛。
本來年輕版的慎之,被某種禁制關在了建築裡,可最後在不斷地撞擊下突然衝出了建築,甚至飛!起!來!了!還帶著女主!前後文完全沒有任何解釋。他們之間的關係,僅以妹妹含淚放棄而匆匆結束——反正我是挺迷的。
本作給我的感覺是,編劇什麼都想說一點,結果什麼也講好。
邏輯很難自洽,內容空洞無力
在亂的同時,這部作品甚至不能讓一條故事線有始有終、自圓其說。
上面說了,在姐妹線裡,比較感人的開展,是姐妹經過碰撞、最終相互理解,恢復如初,中間伴隨著彼此間自我的重新認知,也可是深化一下主題。
可偏偏這條線僅僅因為姐姐的一場意外被困戛然而止,就這麼斷了?!妹妹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打消了心中不快,原因是看到了姐姐為自己製作小本子,就把這件事徹底忘在腦後?最關鍵的是,姐妹兩人根本沒有有效的交流和互動,這種「和解」就顯得很單薄。
同樣類型的故事,比如,《Clannad after story》裡,年輕的岡崎直幸在愛妻意外身亡之後,獨自在痛苦中把獨生子朋也撫養成人,反而被兒子認作無能、不上進,甚至和兒子大打出手,導致兒子肩膀受傷,含恨良久。
假如在《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的邏輯裡,恐怕這對父子之間,多半會因為一場意外突然就和解了吧——可朋也卻通過第三者,也就是自己的奶奶——岡崎直幸的母親——口中得知了自己父親做出的一切,再搭配洗鍊的回憶殺,這樣的刻畫不僅真實、可靠、動人,還特別有說服力。反正我看一次淚目一次。
可《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只讓我想笑。
其他的線同樣有這樣虎頭蛇尾、不合邏輯的地方。比如兩個慎之介之間的對話,就顯得非常蒼白無力、沒有現實感。18歲的慎之和31歲的慎之介,就是人快到中年時,心中少年心境和中年滄桑的對比,前者代表了初心、激情,後者代表了妥協、成熟。本來這是一個非常有深度且難以得出答案、很開放的話題,但是在本作中被非常粗糙地處理了。
人與自己和解,從來都不是一兩句簡單的口號、打一管雞血就能解決,又何況不走心地講述?在這部作品裡,18歲的慎之與31歲的慎之介,存在著巨大的斷層,這種斷層,像極了大多數人;可對自己一味譴責、不嘗試理解、彼此自說自話,卻好像與我們大多數人不同。
《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其實故事的設定很新穎:通過一個過往人物「不合時宜」的穿越,將過去與現實交織在了一起,給了每一位角色認清自我的契機。可惜故事線出來了,甚至作品的意願很宏大,邏輯上卻混亂起來,沒有講成一個好故事,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