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海拔高度越增加,大氣越稀薄,氣壓越低,氧的含量越少,氧分壓也降低,這時人體肺內氧分壓也隨著降低,這樣血色素就不能被氧飽和,就會出現血氧過少現象。在3000米高度時,動脈血內氧飽和百分比僅為90%,在8000米—8500米高山,一隻有50%的血色素與氧結合,人體內氧的儲備降至正常人的一半以下(大約45%),這時便可能危及生命。故一般將240毫米水銀柱高(相當於8500米高度)的氣壓作為最低生理界限。通常在高度1500米(約850百帕所在的高度)以上的氣壓,即能引起人體的一系列生理變化。
朱建華在第五屆全運會上創造了男子跳高世界紀錄,天氣助了一臂之力,氣壓恰到好處也幫了大忙。那是1983年9月22日下午5時到6時,是難得的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早幾天正下大暴雨,晚幾天強颱風偷襲,只有這一天天空豁然開朗,下午5時的氣壓很接近標準大氣壓(大約1013百帕)。
氣壓對運動員的成績真有影響嗎?請讓我們先看一下在美國曾做過的一個有趣的實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醫學專家們曾把30名關節炎患者關在一間人工氣候室裡,每次關2至4個星期,觀察發現:溫度和氣流的變化對人不產生任何效應。但當模擬成一種風暴即將來臨的條件(降低氣壓,增大溼度)時,就得到意外的結果:只在幾分鐘內就有80%的患者關節發麻脹痛。當這些條件又趨穩定時,一切又恢復常態。
為什麼氣壓的變化會影響人們(包括運動員)的思考和情緒呢?研究認為,可能是大氣中細微帶電的物質粒子——離子在起作用。在風暴剛要到來前,空氣中載有過量的正離子,因而也就載有過量的二氧化碳。而暴風雨到來後,空氣中載有過量的負離子,氧的荷載也過量。二氧化碳可以使人生理上產生抑鬱感,而氧是一種快效興奮劑,可以使人知覺振奮。
美國米爾斯博士曾作過這樣的描述:「風暴過後,留下人類被破壞的痕跡:急性闌尾炎,各種呼吸器官疾病及自殺的案例。」他還說,即使沒有上述情況,但風暴來臨前,氣壓下降,溼度上升,人們莫名其妙地大感煩亂,感到無力,無法如平時那樣進行有效思考和完成困難的任務。
可見,氣壓的變化除了直接引起人的生理變化外,還會影響人的情緒,從而影響了運動員的競賽成績。大量觀察實踐證明,氣壓下降不超過一成,對田徑比賽不會有大的影響,若氣壓下降超過一成,就會有不適之感。第十三屆世界盃足球賽前,歐洲不少隊選擇和墨西哥城相應的高度去做適應性訓練,就是這個道理。(來源於1990年8月13日《中國氣象報》 作者:許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