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6月6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245.4噸/天,相比疫情前的4902.8噸/天,增加了1342.6噸/天。6月6日當日,全國共收集處置醫療廢物3499.0噸,醫療廢物處置負荷率56.0%。自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置醫療廢物44.7萬噸
醫療廢水曾經多次引起公眾關注,醫療廢水的排放對水資源造成的危害巨大,已經成為危害群眾健康的一個「源頭」;部分地區真正能夠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醫院。目前,法律的不規範,環保意識的薄弱,造成了醫療廢水直排和各大醫院存在的「高汙染,低治理」現狀。
但目前各大醫院並沒有對具有嚴重危害性的醫療廢水進行合理處置,忽略了廢水中病毒傳染可能導致的水汙染惡性事件。同時,國家的相關立法也需要及時跟進,對醫療費水的處理作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各級環保部門也應加強管理和環保意識的普及。相關資料與工業廢水相比,醫療廢水對環境的影響更大,危害也更大。醫院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水,這些廢水的來源決定了其成分複雜性,涉及多種生物性、化學性或放射性汙染。醫療廢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蟲卵等致病原體外,還含有化學藥劑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對空間汙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幾大特徵。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醫療汙水,不經過消毒、滅活等無害化處理,而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會造成水、土壤的汙染,嚴重的會引發各種疾病,或導致介水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一、醫療廢水的處理工藝
1.醫療廢水處理原則
(1)全過程控制原則:全過程控制醫院中廢水的產生、處理、排放,嚴禁將醫療排出的廢水和汙物隨意棄置排入下水道。
(2)就地處理原則:必須在醫院內就地處理,以防醫療廢水在運輸途中產生汙染。
(3)分類指導原則:根據各醫院性質不同、大小規模差異、廢水排放去向不同和地區差異對醫療廢水的處理進行系統的分類指導。
(4)達標與風險控制相結合原則:考慮醫療廢水需要滿足的各種達標排放要求,強化風險控制意識,從廢水處理工藝、處理工程建設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5)生態安全原則:有效去除醫療廢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減少汙水處理過程中消毒副產物的產生,以及出水餘氯的產生,保護生態安全。
2.工藝設計原則
(1)嚴格執行國家現行的環保技術標準、規範設計施工方案,遵守國家和地方環保的有關法律、法規。
(2)應最大限度為滿足使用的需要,選擇處理工藝、構築物(建築物)型式、主要設備、設計標準和數據等,以保證廢水處理站處理功能的正常實現。
(3)設計必須選用可靠、準確的原始數據,並保證安全係數的達標。同時積極又慎重的採用新技術,新結構及新材料。
(4)設計中必須在生產條件允許的條件下,盡最大可能採用領先、優質的技術。在機械化、自動化與儀表化程度方面,根據需要和可能及設備的供應情況,妥善確定。
(5)汙水處理站應當保證衛生整齊、環境優美,站內構築物的設計標高、外觀色彩應與醫院的環境保持協調。
(6)醫院汙水處理站建設工程屬於環境工程,應當嚴格注意環境保護,避免、減少二次汙染,注意消除汙水處理過程中設備設施產生的噪聲和氣味對處理站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科學處置柵渣、汙泥等醫療固廢物,做到絕不胡亂堆放。
3.工藝的選擇
(1)工藝選擇原則
根據《醫療機構水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
(2)常見工藝類型及特點
目前主要的醫療廢水處理技術為生物處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使汙水中的有機汙染物轉化為穩定的無害物質,因此處理費用低,是優先選擇的汙水處理方法。選擇二級生物處理工藝,可以有效改善排水水質,減少消毒劑用量,降低日常運行成本和減少二次汙染。
(3)醫療汙水常用生物處理方法有:活性汙泥法、生物接觸氧化法、膜生物反應器等。
4.各處理單元的工藝說明
(1)格柵池:去除汙水中較大的漂浮物及懸浮物以保證汙水提升泵的正常運行,對水泵和後續處理單元起保護作用。
設計思路:格柵井位於調節池前端,採用鋼砼結構與調節池合建一體,格柵井的上方建有格柵間一座,為協調周圍環境,可對格柵井外面作美化處理。操作人員需定期對柵渣精心清理、消毒、外運,作為醫療垃圾焚燒掉。為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改善工作環境,保證汙水除渣的效果,格柵井內設置手動格柵1套和機械格柵1臺。機械格柵採用不鏽鋼材料製成,具有耐腐蝕,機械格柵自動從汙水中清理柵渣,管理方便,設備故障少、維修率低。
(2)調節池:調節水質、水量,醫院汙水雖然相對平穩,但仍存在水質、水量上的波動,設立調節池可使汙水處理系統連續地運行並調節汙水的濃度,有效延長處理設備的壽命,提升處理效果。
設計思路:調節池採用地下封閉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節省基建成本,池頂覆土,為日後檢修方便,在調節池的邊角處設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保養。
(3)接觸氧化池:在曝氣充氧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廢水中有機物,徹底降解廢水中有機汙染物。
(4)沉澱池:進一步去除生化池出水中的脫落生物膜及其它懸浮物,實現泥水分離,汙泥排至汙泥池濃縮處理,上清液排入接觸消毒池。
設計思路:為減小佔地面積,採用豎流式沉澱池,採用地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池頂覆土。汙泥沉積在泥鬥中,通過汙泥泵定期由汙泥管排入汙泥濃縮池中,汙泥池出水自流進入消毒接觸池。
(5)消毒池:對二沉池出水投加消毒劑進行消毒,使糞大腸菌群數指標達到排放標準的要求,滿足醫院排水的衛生標準。
設計思路: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節省基建成本,池頂覆土,為檢查維修方便,在接觸氧化池的邊角處設有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保養。接觸池內設置導流牆,避免短流,在接觸池的出口設置餘氯自動監測儀器,以便實時增減消毒劑的投加量。
(6)汙泥處理系統
汙泥池主要是儲存汙泥,同時汙泥在汙泥池內進行濃縮,降低含水率。二沉池內設置潛水汙泥泵,可根據需要將沉積於池底的汙泥吸入水解池回流處理,減少系統汙泥量,剩餘汙泥定期由汙泥泵送入汙泥濃縮池。
汙泥池底部汙泥定期消毒後通過拖車運送到專業公司處理。根據《醫院汙水處理設計規範》,醫院汙水處理構築物內的汙泥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或部門定期清理。所有汙泥必須經過有效的消毒處理,在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後,方可消納。產生的汙泥主要為生物汙泥,可部分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