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公布,共61人

2021-01-17 新京報網

新京報快訊 據北京發布官微消息,11日,關於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的公示公告發布,以下為全文:


關於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的公示公告


為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表彰在首都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優秀青年人才,我市開展了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表彰工作。經過提名推薦、專家評審和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審定等程序,提出61名擬表彰人選。根據《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表彰辦法》相關規定,現就擬表彰人選予以公示,廣泛徵求意見,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間,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通過來電、來信、來訪等方式向評選工作辦公室反映公示對象存在的有關問題。


公示時間:2020年12月11日至12月17日


聯繫地址:北京市通州區運河東大街56號院4號樓317室(郵編:100743)


聯繫電話:55568317,55568343,55568344(傳真)


反映情況和問題應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為便於核實、反饋有關情況,反映人應提供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和工作單位,我們將嚴格遵守工作紀律,履行保密義務,逾期或匿名不予受理。


特此公示。


「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評選工作辦公室


2020年12月11日


第九批「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擬表彰人選主要事跡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1.丁銘(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量子精密磁場測量和新型光纖器件的理論方法、關鍵技術、系統集成等研究。探索磁場測量靈敏度極限,創新研究了基於SERF效應的超高靈敏磁場測量多源誤差分析與抑制;突破微納光纖應用的瓶頸,創新研究基於光纖的微納結構器件中光的傳播演化機理及性能提升問題。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3項。發表SCI論文8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51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4項。


2.於丹(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病原菌致病機制及基因轉錄調控等方面的研究。首次通過dCas9/sgRNA-反向染色體免疫共沉澱聯合質譜技術篩選與HIV-1啟動子區域互作的宿主蛋白,為研究宿主調控病毒基因轉錄提出新思路。整套研究技術流程有望加速抗HIV-1潛伏藥物靶標篩選,也為其他病毒相關研究提供技術參考。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課題3項,發表論文4篇,獲國家發明授權專利1項。


3.王麗娜(女)北京東晟合創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主要從事創新創業企業服務工作。牽頭組織「東升杯」國際創業大賽項目,累計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企業近萬家,孵化企業近千家,企業融資超20億元。指導團隊推進全球創新生態矩陣建設,目前已覆蓋35個國家,國內34個城市。負責統籌組織國家雙創周,中關村創新創業季系列峰會、論壇等活動,積極營造創新創業氛圍,吸引全球創新人才匯聚。參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園區宣傳工作,累計運營自媒體渠道10餘個,發布宣傳稿件600餘篇。


4.王劍曉 華北電力大學 講師


主要從事能源交通融合的氫聯網研究,提出基於動態可行域聚合的能源共享理論,從調度運行、市場交易和工程應用開展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面上項目、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面上項目各1項;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智能電網聯合重點項目1項;作為研究骨幹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項。發表學術論文52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35篇。受理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美國專利1項。


5.王娟(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 醫師


主要從事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發生機制及早期預警、急性心腦血管事件早期預測評分體系的研究工作。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面上項目等;主持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及北京市醫管中心培育人才計劃各1項。發表SCI文章23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8篇。


6.王晗 清華大學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適用於在體檢測的新型微納生物傳感技術研究。首次實現基於功能化納米電極的核酸生物標誌物重複性高靈敏度檢測,可對目標游離DNA等核酸生物標誌物進行重複性檢測,以評估相關生物標誌物的動態變化,分析疾病發展趨勢,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發表SCI文章12篇,授權專利1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帶領志願者參與北京市核酸檢測信息錄入服務,累計完成9萬餘人核酸檢測信息採集。


7.王雷明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主治醫師


主要從事神經系統腫瘤及分子病理學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省部級課題1項;獲得北京市高創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和北京市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支持;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項、首都醫藥衛生發展基金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腦腫瘤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相關論文5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加入宣武醫院方艙核酸檢測團隊,參加新冠肺炎一線抗疫核酸檢測工作。


8.方秋子(女)北京市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京瀋高速公路分公司「秋子服務」品牌帶頭人


2010年開啟首發集團「秋子服務」品牌之路,成為首都高速一張靚麗名片。新形勢下,注重創建多維度服務平臺,延展品牌的影響力和服務力,為北京首善交通貢獻力量。作為宣講團成員,走進企業、院校進行品牌宣講100多場,宣傳工匠精神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帶頭堅守崗位,共服務保障疫情防治運輸車輛10721輛。獲全國勞模、感動交通十大人物、首都道德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40多項榮譽稱號。


9.田浩亮 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工程機械關鍵部件再製造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作為第二負責人主持國家「兩機專項」項目1項、第一負責人主持各類項目10餘項。發表論文70餘篇(第一作者SCI論文28篇),受理PCT國際發明專利3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6項。參編專著1部。制定國家標準報送稿2項,院級技術規範和技術秘密4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10.史曉剛 梟龍科技 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


創立「梟龍科技」,攻克多項增強現實(AR)核心技術,取得AR核心專利45項,提升我國AR產業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項,省部級重點研發專項5項。成功研發多款行業領先的重量級AR產品,廣泛應用於商業、工業、安防、軍工等領域。榮獲北京青年五四獎章、北京市科技新星等榮譽。入選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傑出青年」。


11.馮越 北京化工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及結構生物學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在病原與宿主的相互作用領域,尤其是在病原對宿主蛋白的翻譯後修飾的分子機理方面,同時也與其他團隊合作對葉綠體分裂的分子機制開展研究。發表或接收SCI論文30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15篇。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4項。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018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12.朱奎 中國農業大學 教授


主要通過獸醫藥理學與毒理學、化學生物學和微生物學等手段全力在耐藥性致病菌控制領域開展系統的科研工作。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項。構建良好的耐藥性防控科研平臺,近五年以通訊作者(含並列)發表SCI論文3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10的7篇;獲授權專利1項。


13.劉珏(女)北京大學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專項子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等9項。研究成果首次基於大樣本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向世界證實了我國B肝感染已從既往的高流行水平降低至中流行水平。獲中華預防醫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發表論文62篇。作為全國新冠肺炎專家組唯一的「80後」成員,參與撰寫各類疫情防控政策建議及專項報告100餘份。


14.劉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 副教授


主要從事經濟增長與轉型理論研究。提出包容轉型經濟特徵的內生增長理論,為統一解釋中國經濟在投資、儲蓄、技術進步、就業和經濟增長等方面的獨特表現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構建包容金融深化和「債務-通縮」機制在內的統一分析框架,提出「債務-增長」動態平衡理論,破解「穩增長」與「防風險」兩難命題。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發表文章30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在SSCI期刊發表25篇,出版學術專著5部。獲商務部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劉詩白經濟學獎等獎項。


15.劉超 北京值得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創立北京值得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什麼值得買」消費內容分享網站,形成了「消費+內容分享+消費引導+社區共建+品牌營銷」的特色運營模式,為用戶、創作者和電商、品牌商構建產業鏈共贏的消費信息良性生態系統。心系公益,多次牽頭公益慈善活動,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採購防疫物資支援疫區。


16.劉輝 北京汽車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新能源智能汽車,國防專用硬派越野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量產開發的一線核心自主研發工作。作為核心技術骨幹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863計劃2項,解決行業「卡脖子」的核心企業研發項目6項。參研車型連續37個月佔據國內細分市場銷量第一,創造利稅超過20億。發表SCI論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編纂企業標準3項。


17.安寧(女)北京北冶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工程師


主要從事先進航空發動機、重型燃機用戰略性高溫合金材料的成分設計與製備加工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先後負責和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重型燃機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型號發動機、市級重大項目13項。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冶金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首鋼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入選國家新材料人才培養計劃。發表論文10餘篇,其中SCI文章3篇,EI文章3篇。制定企業標準12項。


18.許鎮 北京科技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城市災害情景仿真的研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共發表論文47篇,出版專著1部、教材2部。獲國家發明專利、PCT專利、軟體著作權共24項。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建築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獎勵。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發排風環境汙染快速分析方法及程序,解決了抗疫醫院排風環境汙染分析的緊急性難題。


19.李紀為 北京香儂慧語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


主要從事自然語言和機器學習基礎理論及應用研究。在對話系統、自然語言單元語義表示、神經網絡可解釋性、自然語言生成、機器翻譯等領域擁有較多代表性成果。首次將深度學習,尤其是深度強化學習引入人機對話生成系統,解決了長期困擾對話系統的三個主要問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文章34篇。獲《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榮譽。


20.李京陽 北京清航紫荊裝備科技有限公司 總經理


主要從事航空發動機總體設計、航空發動機原理、飛行器總體設計、空氣動力學、工程管理學相關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和重點資助獲得者。主持基金項目3項,陸軍裝備科研項目1項,橫向課題3項。作為總設計師、第二完成人參與陸軍裝備預研項目1項,863課題1項。發表SCI論文11篇,EI論文13篇,出版專著1部,封面論文1篇,獲專利及軟體著作權69項。


21.李建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 工程師


主要從事地鐵火災及基礎設施網絡系統可靠性相關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近五年主持或作為骨幹參與國家級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項。獲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安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參編國家標準1部,地方標準1部。發表論文30篇;授權發明專利23項、實用新型專利21項;獲批軟體著作權13項。


22.李勇 清華大學 副教授


主要從事移動行為認知及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在認知移動規律建立移動模型、基於移動規律優化網絡資源分配、認知異常移動保障社會安全三方面取得了理論和技術突破,為移動運營商網絡服務質量優化系統、武警反恐多元服務平臺、新冠疫情模擬防控等工程任務解決了重要實際問題。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發表IEEE期刊第一和通訊作者論文120篇,CCFA類會議60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5項。


23.李寅青 清華大學 教師


主要從事基因組醫學和工程學的交叉領域的研究。首次追蹤和解析了成年健康脊髓中神經再生的罕見過程,對脊髓神經修復的研究有重要意義。發表論文17篇,申請專利11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完成手持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設備的研發,可為家庭、機場、火車站、集市和海關等非專業場景核酸檢測提供核心技術支持,推動常見感染性疾病的診療模式從集中化院檢逐步向分布式基層檢測、乃至家庭檢測轉化。


24.李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人類不孕不育疾病的遺傳學與致病機制、胚胎幹細胞體外分化為生殖細胞等研究工作。在國際上首次報導TSGA10雙等位基因突變可導致無頭精子症,發現SPAG17雙等位基因突變與嚴重弱精子症發生有關。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5項,省部級課題2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著25篇,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


25.李慧嘉 北京郵電大學 研究員


以大數據分析、物聯網、電子商務和網際網路金融等應用領域的熱點問題為研究背景,主要從事複雜系統優化與控制、社會計算和數據挖掘基礎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專著2部,發表文章100餘篇。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青年項目各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重大研發項目多項。


26.楊丹(女)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副教授


主要從事介電彈性體材料的設計、製備及性能研究工作,促進新型智能材料在智慧醫療和新能源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等,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市教委青年拔尖人才計劃。授權專利13項;發表SCI論文50餘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35篇。


27.楊波 北京銀聯金卡科技有限公司 研發中心負責人


主要從事金融科技與測評技術領域的工作和研究。帶領團隊對生物識別技術產品涉及的生物識別算法和終端架構安全進行研究;設計了基於TEE+SE的人臉識別安全支付終端解決方案,使終端平臺能夠滿足保護用戶人臉圖像數據機密性和人臉活體檢測準確性的安全要求。先後參與完成5項重要行業與企業標準、3項研究報告和2項白皮書的編寫,助力金融科技領域的安全標準化。


28.楊瑩韻(女)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主治醫師


主要從事內科臨床醫療、醫學教育和科研工作。在教學研究方面進行勝任力為導向的臨床實踐評估反饋、遞進式分層培養、學習過程檔案建設等3項試點工作。在科研方面,主要開展基礎-臨床轉化研究及醫學-工程交叉學科研究。發表論文5篇,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作為骨幹參與國家級與省部級課題各1項。獲中國醫學論壇報「最佳臨床實踐獎」。


29.肖盟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 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診斷、流行病學監測及相關機制研究工作。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項目10餘項。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3篇,總影響因子171分。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參加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在重症病房建立床旁檢測室,協助患者臨床檢測。


30.吳林林 華北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大規模新能源脫網防控、風電機組及風電場仿真建模、風電次同步振蕩抑制、新能源集群功率控制系統優化等方面的研究。參與國家級項目2項,牽頭或參與國網公司科技項目13項,為保障首都清潔供電作出了突出貢獻。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7項,冀北公司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0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4項,發表SCI/EI論文30餘篇。


31.沈春明 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能源安全及煤層氣資源安全高效開發技術應用研究工作。創新提出城市能源系統綜合風險能量流網絡評估技術方法,為北京超大城市能源供應安全保障風險防控提供支撐。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任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6項,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5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EI論文8篇。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32.張仲毅 北京星網衛通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主要從事衛星跟蹤控制、移動衛星通信設備相關的研製開發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北京市科委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項、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專項2項。主持研製二十餘款不同型號規格的移動衛星通信天線系統、可攜式衛星通信天線系統,產品服務於各類機關部門,先後保障了汶川地震等救援搶險、海軍演習、杭州G20峰會等重大任務。


33.張守紅 北京林業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水土保持、雨水控制與利用、小流域綜合治理領域的研究。推導雨洪設施雨前水位/含水量概率密度分布函數,解決「霍華德假設」問題,提升概率解析模擬的準確性,填補創新性雨洪管理研究短板。構建城市雨水利用社會經濟-水文模擬系統,揭示其節水、徑流調控、經濟可行性變化規律,解決雨水資源化利用社會需求問題。研發山區、平原區、城鄉結合部不同類型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措施體系,為北運河生態廊道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34.張佳鑫 北京市海澱區文明志願者協會 黨委書記、主任


創立夕陽再晨公益品牌,搭建起覆蓋29個城市百餘萬老人的服務平臺,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用青春陪伴夕陽,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時代誓言,帶動北京、上海等地100所高校志願者覆蓋全國500多個社區,幫助百餘萬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社會。獲時代楷模、首都道德模範、北京五四青年獎章、北京榜樣十大榜樣人物等榮譽。


35.張砥 北京日報報業集團 編輯


擔任北京日報社唯一首席評論員。積極承擔「大評論」寫作和編輯,確保評論部高質量完成各項宣傳報導任務。精心運作「七日談」評論版,積極打造品牌欄目,使其成為傳遞黨報思考的思想陣地。積極融入集團媒體融合戰略,不斷提高新媒體評論的原創力和傳播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充分發揮黨報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撰寫《這一仗,必須打贏》等相關「京平」文章近百篇,多次得到市委主要領導的肯定。


36.張維敏 北京腫瘤醫院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分子腫瘤學研究,圍繞食管鱗癌和乳腺癌發生發展過程中的核心問題,重點研究細胞周期調控與微環境重塑、代謝重編程之間的分子機理。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3項。在Nature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總被引用數830;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5項。


37.張玥(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感染免疫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研究方向為天然免疫細胞在抗感染中的作用及機制,尤其關注中性粒細胞的功能。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6項,發表論文5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投身於疫情防治一線工作,參與新冠標本的分類整理、入庫、鑑定、分析等工作。


38.陳子天 塞納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首席技術官


主要從事基於螢光發生化學的ECC測序方法及其配套算法的相關研究,為ECC測序技術主要發明人。該方法利用資訊理論中的冗餘編碼原理,可檢測並糾正高通量測序中的錯誤;搭建了若干臺測序儀原理樣機,並在原理樣機上證明該方法可使現有測序準確度提高兩個數量級。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發表多篇學術文章;獲授權8項發明專利和12項實用新型專利,入選北京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39.尚超 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 副大隊長


身先士卒,勇於衝鋒在一線,共參與抓獲涉毒違法犯罪嫌疑人500餘人,起獲各類毒品67公斤。利用無人機開展航測,提高禁種鏟毒科技水平,保持海澱區毒品原植物「零產出」成果。持續創新禁毒文化產品,利用轄區優勢資源,探索開展毒品原植物識別教育;圍繞年輕人思想特點,開展「膠囊式」精準宣傳。獲首都公安「傑出青年衛士」、「全國禁毒宣傳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40.和淵(女)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高級教師


科研方面,申請「大健康」課題獲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編寫教材教參和翻譯著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0餘篇論文,多篇獲得北京市教科研論文和北京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課程教學方面,組織開設了一系列交叉學科的課程群,育人效果顯著,獲得北京市基礎教育優秀課程成果一等獎;積極投身教學管理,連續三年承擔年級管理工作,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作出貢獻;與中國科協合作,輸出優質課程對新疆等地區進行教育幫扶。


41.金爍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主治醫師


主要從事醫工結合研究、醫療人工智慧轉化研究及肝膽外科臨床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篇,其中SCI論文3篇,中華系列雜誌2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持研發的清華COVID-19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10秒內完成診斷、分型和定量,顯著提升了新冠肺炎診斷效能,為近10萬名患者提供迅速精準的智能輔助診斷,獲全國信息化防疫抗疫優秀案例一等獎。作為國家遠程醫療隊赴鄂專家組成員,攜系統設備赴武漢、鄂州一線抗疫。


42.鄭三多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


主要從事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快速脫敏以及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研究。首次揭示和報導了抑制性神經遞質受體GABAB(C家族GPCR)的信號脫敏機制即負調控機制、smoothened受體(F家族GPCR)激活的分子機制以及Sigma-1受體識別配體的分子基礎,為研發治療癲癇、痙攣、抑鬱症等神經疾病以及抗腫瘤藥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近年共發表SCI文章18篇,其中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10篇。


43.胡帥 北京師範大學 講師


擔任舞臺與影視音樂作曲和笛子表演雙方向碩士生導師。在數十部舞臺與影視作品中任音樂總監,創作大量獨立音樂代表作品。獲「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基金。曾獲政府最高獎「文華獎」金獎;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第三批「中國夢」優秀作品獎;中國音樂家協會「永遠的旗幟」優秀作品獎;奧組委冬奧作品獎第一名。


44.段軍超(女)首都醫科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心血管毒理學及顆粒物毒理學研究,圍繞大氣顆粒物心血管毒性及其生物學機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開展了心血管毒理學系統研究,在大氣顆粒物心血管毒性研究、生物學機制探討和評價方法建立方面取得了創新性學術成績。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發表SCI論文8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含並列)發表55篇。參編教材和專著5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獲中國毒理學會優秀青年科技獎等。


45.保肇實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腦膠質瘤的分子分型和分子機制研究。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2項、省部級3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6篇。研發的「高效通過血腦屏障、高特異性MET單靶點抑制劑PLB-1001」獲美國發明專利1項。2019年入圍英國《自然》雜誌出版社評選的全球高影響力青年科學家前十名。


46.施海韻(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醫師


主要從事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炎症性腸病的臨床和基礎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首都臨床特色應用研究1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0篇。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北京市醫管中心「青苗」計劃、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積極投身發熱門診等抗疫一線工作,並完成1項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病毒感染相關研究。


47.宮勇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原子層厚度二維晶體的高質量合成及其性質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在原子層厚度的二維材料中引入雜原子調控其性質,優化局域原子及電子結構,實現更加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發展基於過渡金屬原子插層的二維主客體化學,通過將雜原子引入到範德華間隙中的策略實現對材料帶隙及局域電子態密度的有效調控。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發表80餘篇論文,其中通訊或第一作者40餘篇。被評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


48.晉怡(女)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 庭長


發揚工匠精神,提出壓縮商事審判周期「四步法」,初步形成兩項規範引領、四步四化提速的「2+4」機制,審判質效位居全市前列。打造「訴源治理+多元解紛」治理鏈,精準服務副中心市域社會治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帶頭髮揮黨員先鋒作用,提供全流程在線訴訟服務,確保工作不停擺。制定《疫情期間物業服務法律風險防控白皮書》,為社區依法合理防控提供司法服務保障。獲「全國優秀法官」「北京市先進工作者」「首都勞動獎章」等榮譽。


49.顧錁 北京工業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結構化的影像質量評價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結構化的影像質量評價建模理論與方法。建立低層視覺像素掩蔽計算的尺度自適應模型,形成最佳視覺質量感知尺度的調整策略;建立中層視覺局部基元描述的分段自回歸模型,形成刻畫局部視覺感知缺陷的有效手段;建立高層視覺整體感知體驗的影像自由能模型,形成圖像視頻體驗質量無參考評價方法。主持或參與國家及省部級項目8項。發表IEEE彙刊論文60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項。


50.高霏(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方向的臨床診治及研究。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及首個薈萃研究證實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介入治療術後三聯抗栓治療能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研究結果現已成為冠心病合併房顫患者介入術後標準治療方案。主持或參與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5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論文10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堅守臨床一線工作,並加入安貞醫院核酸採樣隊,第一時間赴疫區進行核酸篩查。


51.塗凌波 中國傳媒大學 教授


從事領域為新聞傳播學,主攻新聞理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研究方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創新性開展《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報導》課程建設,推動抗疫精神進校園。近年發表論文40餘篇,主持和參與多個國家級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擔任中宣部新聞閱評專家,承擔智庫工作和社會服務,積極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建議。


52.黃偉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副主任醫師


主要從事嚴重創傷救治與周圍神經再生相關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作為骨幹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教育部重點實驗建設等多個項目。以第一作者發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0餘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作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參與援鄂工作,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評為新時代「最美逆行者」。


53.黃巖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 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視覺認知交互相關研究。通過在多模態場景下協同建模人類認知機制,提出新型認知網絡模型框架以期接近人類視覺交互的能力。主持或作為骨幹參與國家級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5項。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5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4項,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併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54.黃玲玲(女)北京理工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納米光子學、微小光學元器件設計和實驗、衍射光學、全息三維顯示算法等相關工作。首次提出並實驗實現基於手性光場調控的超穎表面,解決超穎表面無法實現振幅和相位獨立調控的瓶頸挑戰,建立亞波長超穎表面的嚴格矢量理論模型,主持國家級課題4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含並列)發表SCI論文32篇;出版專著1本。入選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計劃。


55.龔政 北京林大林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帶領公司以風景園林設計為引領,在生態修復、固廢處理與循環利用、大氣汙染防控、環境綜合治理、生態行業研究、種業進出口貿易等業務領域持續發力,打造全方位的生態綜合服務,攜手北京林業大學專家團隊取得了一批先進的科研成果。累計完成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展陳等設計、施工項目7000多個,環評項目3000多個,獲「魯班獎」、「詹天佑獎」等國際國內獎項200多個。


56.隋少龍 北京拓疆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執行長


主要從事機器人研發及應用領域研究。創立北京拓疆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集成無人駕駛感知技術、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智能處理等前沿科技技術,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土木工程施工服務和產品。已申請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創業北京」創業創新大賽優勝獎等獎項。被福布斯評為2017年亞洲30位30歲以下的傑出創業者。


57.韓凱儒 中化創新(北京)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


作為教育部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導師,帶領公司獲得中國管理諮詢50大企業榮譽,申報的《全球化工採購尋源大數據平臺項目》被工信部列為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示範項目,有助於提升產業整合能力和產業鏈控制能力,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保障中國化工產業鏈安全。推動在東城區建設首家「央企版權工作站」,實現版權業務在央企層面的全覆蓋,樹立央企版權工作的標杆和示範。


58.溫瑩瑩(女)北京環境衛生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政工師


作為家中第三代環衛人,十年紮根環衛一線。以打造「紅色堡壘」為目標,組建「天安門黨員先鋒隊」,堅守「讓天安門因我更美麗」的初心。創立以重大活動保障為核心的「1+N」天安門作業模式,將天安門地區環衛作業質量從「雙十」提升至「雙五」標準,即垃圾落地時間不超過5分鐘,路面塵土殘存量不超過5克,廣場可「席地而坐」。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北京青年五四獎章。


59.靳路遠(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副主任醫師


臨床上主要從事口腔急診的診療工作,科研上主要從事牙周炎的基礎及轉化研究工作。發表SCI論文6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北京市醫管局「青苗計劃」等資助;研究成果獲國際牙科研究會(IADR)中國分會青年學者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主動承擔急診工作,積極開展新冠流行期間口腔急診病種及應對策略研究分析,對流行病流行期間的口腔急診診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60.魏巧玲(女)首都師範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動力系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平面區域的反譜問題上做出突破性進展,證明了有限次光滑的具有一個軸對稱性的平面近圓區域在同類區域中具有(動力學)譜剛性。在非凸Hamilton系統的研究上做出前沿性工作,給出了非凸Hamilton系統的粘性解。對教學充滿熱情,承擔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礎課和方向課的教學,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做學問的精神,受到學生廣泛好評。獲教育部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一等獎,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61.魏昕(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教授


主要從事組織行為學相關研究。開創了「負面預期」關鍵構念,解釋了中國人在社會生活及組織情境中的衝突迴避現象,多篇相關作品發表於CSSCI、SSCI期刊。以衝突迴避框架來研究「抑制性進言」,以第一作者發表於《管理世界》的論文是國內頂級期刊關於抑制性進言的第一篇論文。首次在進言領域應用「社會讚許性回應」理論,開闢了新的進言研究視角,揭示「促進性進言」與「抑制性進言」背後的不同動機與影響機制。


編輯 劉佳妮

來源:北京發布官微

相關焦點

  • 東營區公示2016年度優秀人才(項目)擬表彰對象 看看都有誰?
    大眾網東營2月4日訊(記者李江峰)4日,記者從東營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經推薦申報、審查初評、研究審定、實地考察和聯合徵求意見,郝木明等2名同志擬作為第三屆東營區傑出人才獎表彰人選,蘇京進等3名同志擬作為第三屆東營區傑出人才獎提名獎表彰人選;東營天東製藥有限公司等
  • 第二十四屆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表彰人選公示
    系統核心技術獲得日內瓦金獎、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創業項目二等獎、北京市發明專利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中國設計紅星獎、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等獎項。
  • 2016頂尖青年人才最多的高校竟然不是清華北大…
    今年再現多位90後和準90後青年千人入選者!  第十三批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擬入選人員名單一經出爐就引起了巨大關注。更加令人關注的是,繼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出現90後,本次公示的青年千人中再次出現了90後。而且相比於上一批,這次85後的比例明顯增多。對於這些優秀的90後和準90後,學霸已經遠遠不足以形容他們了,學神或許更適合。
  • 第二十四屆北京優秀青年工程師表彰人選公示
    系統核心技術獲得日內瓦金獎、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中國醫療器械創新創業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創業項目二等獎、北京市發明專利二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中國設計紅星獎、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等獎項。
  • 山東大學18人獲國家重要表彰!
    "稱號11月4日,中國法學會發布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評選結果公告,公布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和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獲得者。
  • 山東大學18人獲國家重要表彰!
    法學院校友慄崢榮獲"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稱號11月4日,中國法學會發布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評選結果公告,公布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和第九屆"全國傑出青年法學家"提名獎獲得者。全國共5人獲此殊榮。凌宗成教授獲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8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10月23日,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8屆侯德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青年科學家獎經過初審函評、經評選委員會預審和綜合評議,最後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選出20名獲獎人。
  • 「博新計劃」擬資助人選名單出爐
    「博新計劃」擬資助人選名單出爐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5.04 星期四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郭菁荔    本報訊 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日前公布了2017年度 「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
  • 建立人才成長「快車道」 中核集團第三批青年英才名單出爐
    青年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也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力量。12月9日,中核集團召開青年科技英才座談會。會議公布了集團公司第三批「青年英才」入圍人選,報告了「青年英才項目」總體情況,並圍繞集團公司青年科技創新開展了討論。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曹述棟出席座談會,並為到會青年英才代表頒發了聘書。  曹述棟指出,「青年英才計劃」是集團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戰略,是集團公司深化改革的一次成功措施。
  •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江蘇8人入圍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共產生100名獲獎人選。其中,江蘇共有8人入選,為:蘇州大學王殳凹、南京大學戈惠明、蘇州大學劉莊、東南大學劉攀、南京農業大學劉裕強、江蘇大學徐立章、中國礦業大學黃豔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時龍(按姓氏筆劃排序)。
  • 江蘇8人入選!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共產生100名獲獎人選。其中,江蘇共有8人入選,為:蘇州大學王殳凹、南京大學戈惠明、蘇州大學劉莊、東南大學劉攀、南京農業大學劉裕強、江蘇大學徐立章、中國礦業大學黃豔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時龍(按姓氏筆劃排序)。中國青年科技獎是在錢學森、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下,於1987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屆,每屆表彰不超過100個名額。
  •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江蘇8人入圍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正在公示,共產生100名獲獎人選。其中,江蘇共有8人入選,為:蘇州大學王殳凹、南京大學戈惠明、蘇州大學劉莊、東南大學劉攀、南京農業大學劉裕強、江蘇大學徐立章、中國礦業大學黃豔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時龍(按姓氏筆劃排序)。
  • 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擬表彰人選公示,中國電科6人在列 | 特別關注
    點擊藍字「中國電科」,關注CETC品牌微刊10月15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擬表彰人選公示, 其中,中國電科共有全國勞動模範人選4人,全國先進工作者人選2人。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 福建省青年五四獎章和優秀共青團員、團幹名單公示!
    近日,團省委官網公示一批擬表彰對象全名單,包括第十六屆「福建青年五四獎章」擬表彰名單和2018年度「福建省優秀共青團員」、「福建省優秀共青團幹部」、「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團支部)」擬表彰名單。  戳↓下文,看看有沒有你認識的人和單位?
  • 青年女科學家獎和未來女科學家擬獲獎名單公示,蘭州大學張冬菊榜上...
    1 月 4 日,中國科協公布了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 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並公示,蘭州大學教授張東菊入選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本次為表彰優秀女科學家的貢獻,經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 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評審委員會評審,共產生 20 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 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 名 2020 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全國100人,鎮江1人入選 |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公布!
    獲獎人選正在公示全國共有100人入選其中鎮江1人入選他是來自江蘇大學的徐立章教授這不僅肯定了徐立章教授的學術成就也意味著鎮江正向著更遠更光明處奔跑正因為有著徐立章教授這類優秀人才,榮獲2013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出版專著2部,發表SCI/EI收錄論文68篇,授權發明專利28件,先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中科技領軍創新人才、國家油菜體系崗位科學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領軍人才等。
  • 教育部: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擬表彰對象名單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第35個教師節,大力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進一步增強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榮譽感、責任感,促進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更大貢獻,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評選表彰的通知》(教人廳函〔2019〕9號)要求,經全國各省
  • 中科院上海分院表彰一批「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表彰大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二濤等15位研究員接受表彰。上海市委組織部部長吳靖平、副部長陳皓、上海市科技黨委書記劉巖、副書記章衛民、中科院人事局副局長李猛力等受邀出席表彰大會並頒獎。大會由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分黨組成員瞿榮輝主持。  上海分院設立「傑出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旨在表彰在科技創新中發揮表率作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激勵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科技創新事業中。
  • 南通公開選調優秀青年人才 65人籤約落戶
    20日,我市舉行2020年南通市公開選調優秀青年人才籤約儀式,65名青年才俊籤約落戶南通。今年新一輪的公開選調工作於去年10月份啟動,先後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的2300多名優秀畢業生踴躍報名。經過初試覆審、綜合能力考評、體檢、意見徵詢等多個環節嚴格篩選後,共有65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本次公開選調的人才數量較往年增多,質量也高於以往。籤約的65名優秀青年人才均為國內「雙一流」以上高校或海外同層次名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畢業於清華、北大的共有9人。
  • 2人入選!2019國際傑出青年化學工程師評審結果公布
    為了鼓勵和培養化工領域的傑出青年工程師,為傑出的青年化學工程師提供更廣闊的國際平臺,促進國際化工領域青年人才的成長與交流,推動未來國際化工領域的創新與合作,經與全球華人化工學者學會(Global Academy of Chinese Chemical Engineers, GACCE)研究,按照中國化工學會第40屆3次理事(通訊)會議審議通過的《國際傑出青年化學工程師獎獎勵辦法》有關規定
  • 去年曾拿下100萬資助,北京教授榮獲這項青年科學家優秀獎!
    為鼓勵廣大青年人才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於2018年首次設立了&34;,該項獎項面向全國環保系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等機構,旨在表彰獎勵從事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研究,年齡不超過40歲的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