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漸變灰方法三:明度蒙版
上期講述的兩種技巧(單張RAW強拉暗部,還有Lightroom的HDR合成)不僅極其簡單(幾秒鐘的功夫),而且能滿足風光攝影95-99%的需要。我現在已經極少用其他辦法了。
不過有極少數情況我們還算需要更高級的辦法。如果畫面光比太大(一般不會,但碰到室內和室外,或洞內洞外亮度差別極大的情況時候),自動合成不可靠(見我書中的例子),軟體選擇的區域有時不是最優畫質,噪點偏高。我在《極致之美》一書裡舉過下面這個自動合成不理想的例子。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在美國羚羊谷拍攝的《永恆曲線》,是由下面兩張照片進行曝光合成而得:
如果我們把這兩張照片在Lightroom裡進行自動HDR合成,那麼幾秒鐘後我們能得到看起來很不錯的結果:
可惜這個結果不能細看。但如果我們把照片放大看,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非常多的噪點。原因可能是這兩張圖的明暗差別太大,軟體試圖把欠曝的那張的一部分大幅度提亮然後合成,以致引入了大量噪點。
不過我的經驗表明,對於99%的戶外風光片,自動合成還是可靠的。 只有在需要同時拍下巖洞內和巖洞外景色,面臨5-6擋以上光比差別的時候,自動合成才容易出錯。
另外,HDR也會把畫面所有地方的光比都拉小,雖然一般沒問題,但有時畫面會顯得比較平。最後,如果畫面裡有運動物體如風中的花卉,自動合成可能會有重影。 這時我們需要手工合成,通過人工來極其精確地控制哪些部位需要合成,避開那些不理想或不需要合成的地方。
我們來看下面的圖片。這個例子同樣在我書裡講過。 我們有兩張圖,一張天空曝光合適,一張地面曝光合適。我們需要進行曝光合成。其實這兩張用用自動HDR合成的結果又快又好,但這裡我用它們作為例子來講述如何用明度蒙版進行手工曝光合成。
我們在Photoshop裡把這兩張圖作為分成兩個圖層放到一個文件裡。天空過曝的那張放上面,地面欠曝的那張放下面。憑藉直觀想像,如果我們把上面那張圖過曝光的天空選出來然後變成透明,就會露出下面那張圖裡正確曝光的天空,也就完成了曝光合成。
可是問題又來了,如何精確地選擇天空呢?擱在過去,這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現在有了明度蒙版(又稱亮度蒙版),我們只要按幾次滑鼠,就能自動選擇天空。
明度蒙版的具體概念和細節我們可以講一整天,聽到你頭暈眼花為止。可是幸運的是,我們可以不需要理會它是怎麼生成的,只需會用就可以了。就如同你不需要知道如何設計製造汽車,只需要會開車,就能當老司機了。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明度蒙版,請學習相關教材(包括我的書)。否則的話,你只需要知道,明度蒙版是一組Photoshop動作,它會自動根據圖片的亮度信息來選擇圖片中的相關區域。
大部分明度蒙版動作是需要花錢去買的。不過作為給我讀者的福利紅包,我給大家免費提供了我自己編寫的明度蒙版動作,大家可以去到我的網頁(www.majestic-nature.com)上的「攝影著作」裡的有關連結裡下載並安裝。
看看我們的照片,我們需要選擇上層圖片的天空。而這個天空的特點是「亮」! 比別的地方都亮!因此很簡單了,我們只需要用把圖片中亮的地方選出來就可以了。這可是明度蒙版的拿手好戲。在我的明度蒙版動作組裡選擇「亮調」或」高亮調「(代表我們想選圖片中的明亮區域),然後按」播放「按鈕。經過我也數不清多少次複雜運算後,我們可以看到Photoshop真的自動地把天空給選出來了,而且所花費的時間是一眨眼不到的功夫。
我們注意到,地面的水流和一部分巖石也被自動選中了,因為它們的亮度也很高。
下面一步就很簡單了。既然我們不想要上面一層的天空,我們用橡皮檫工具把天空擦掉掉就是了,擦掉後就會自動露出下面的我們想要的天空。由於選區的保護作用,我們可以用很大的筆刷(幾千像素)去放心去擦,而不用擔心擦過界。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幾秒鐘吧。下圖顯示了擦除了一半的天空。
另外,雖然地面的部分巖石和水流也被明度蒙版選中了,但只要我們不去故意擦那一塊,就不會和下面的合成。如果是自動合成,軟體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都給你合上了。這就是手工合成的優點,雖然麻煩了些(要多費好幾秒鐘的時間耶!),可是我們可以主動選擇那些部分需要合成。
其實使用明度蒙版進行合成還有別的更好的辦法,明度蒙版的作用也遠不止是曝光合成,但我已經囉囉嗦嗦講了太久了,就此打住。有興趣的讀者請去看我的教材,或者請聽下回分解。
雲漫流程:
講了這麼多種辦法,那麼在實際前後期操作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曝光呢?下面是我的流程,供大家參考。
1、如果願意,可以把機身的圖片風格設為「扁平」或「中性」等最平淡的模式(原因後面將解釋)。
2、把曝光模式設為手動 (原因也在後面解釋)。固定ISO值(一般我選擇基準ISO,如ISO100 或ISO64)。打開機身上的過曝警告。
3、根據構圖和景深要求選擇鏡頭焦段和光圈值。
4、固定光圈值。通過調整快門速度來拍攝一張高光不過曝的照片。判斷是否過曝光的標準不是用肉眼去看LCD上的照片,而是看直方圖是否溢出,或是否有過曝警告信息。
注意,如果畫面有太陽,燈光,玻璃/金屬上的反光等,那麼在最亮的地方有一些過曝光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在真實環境下,這些地方應該是刺眼而看不清洗淨。很多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讓畫面裡這些地方也不過,最求「完美」直方圖,結果反爾很「假」,畫面很「悶」。
5、拍到了高光不過曝的一張照片後,我會增加曝光時間,再曝光一張暗部曝光正確的圖片。兩張曝光之間的間隔我一般設為2-3檔,因為對當代數位相機來說,一檔曝光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完全可以後期解決。如果需要我會重複這個步驟再拍一張。 絕大部分場景我總共只需要拍攝兩張,但碰到光比特別大的地方,我也會拍攝3張或更多。
6、在後期的時候,如果我是用高寬容度相機(比如索尼A7R2、尼康D810、賓得645Z或CMOS數碼後背),並且暗部提亮不超過3檔的話,我一般就選單張RAW出片。也就是說,我選擇那張高光不過曝的RAW,然後強拉暗部。萬一我對強拉暗部的畫質不夠滿意,我永遠有曝光合成技術作為備份,因為我一定會拍一張暗部曝光合適的片子。
7、不管是什麼相機,如果需要把暗部拉亮程度達4檔或更多,我一定用曝光合成來保證畫質。除非我明確知道這張作品只是做明信片或其他小圖用。
為什麼我喜歡用手動曝光模式?
當然你也可以用光圈優先加曝光補償來做同樣操作。我喜歡用手動檔的原因,是因為我常同時還要做多張接片拼圖。用手動檔能確保每一個角度的曝光值相同。如果不接片的話,那麼用手動檔或光圈優先檔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要用「平淡模式」?
這是因為相機機身顯示的直方圖,是對機身處理過的JPG圖而言的。而JPG已經由機身做了很大處理,包括大大增強了反差。因此,當機身直方圖顯示JPG畫面有過曝的時候,也許RAW文件其實還沒有過曝,我們還可以稍微加一點曝光。一般來說我不會在意這點區別,但如果你想最大限度挖掘RAW文件潛力,充分利用RAW文件的曝光空間的話,不妨把機身圖片風光設為最平淡的那種。比如D810有一種「扁平(Flat)」圖片風格,採用這種風格後,機身顯示的JPG非常平淡黯淡,但它卻最真實地顯示了RAW的曝光分布情況。
寬容度到底重要不重要?
高寬容度多數時候能讓我們單張出片,更方便。對日常拍攝和旅遊攝影並願意做RAW文件後期的攝影師來說,這能大大增加出片率。因此對很多題材來說,高寬容度還是有用的。
可對風光攝影師來說, 因為我們幾乎100%是用三腳架來慢慢拍攝,因此用低寬容度相機拍風光絕對沒問題
·只需要多按一次快門,多10秒後期時間
·如果有人說高寬容度是風光攝影最重要指標,或者說低寬容度機器不適合拍風光
·趕緊拉黑他
·此人要麼是小白,要麼是騙子
·這包括DxO網站的那個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的所謂DxO評分
·佳能5DSR,賓得645Z,尼康D810, 索尼A7R2, 飛思中畫幅
·寬容度只是風光裡攝影很小的一個方面。在我看來,高寬容度雖然有用,高永遠比低好,可系統解像力、鏡頭群選可用性、使用方便性、抗惡劣環境性、可靠性等每一項指標都比寬容度重要的多。
總結
在如今這個時代,如果我們重視出片質量的話,那麼漸變灰濾鏡完全可以也應該被淘汰。
替代漸變灰濾鏡技術(單張RAW強拉暗部,Lightroom裡自動HDR合成,或手工明度蒙版合成)絕不是一件複雜困難的事。事實上它們比在鏡頭前上濾鏡這個動作還簡單。簡單到不需要動腦筋,簡單到幾秒鐘就可以完成。這些技術的效果遠遠好於漸變灰濾鏡 ,因為沒有偏色,沒有對清晰度的幹擾,沒有不自然的過渡,能輕鬆對付極其複雜(如窗口或洞口)等情況。
低寬容度機器能輕鬆利用曝光合成對付大光比場景。任何人如果說某種機器動態範圍不夠就不能拍攝風光,那他不是無知就是別有用心。
以尼康D810,索尼A7R2,賓得645Z和一批CMOS數碼後背為代表的新一代高動態範圍傳感器的出現,開始革命性地改變了很多攝影師的拍攝習慣。 攝影師大多數時候不必再考慮使用漸變灰濾鏡,不必再使用曝光合成。 單張曝光已經可以滿足大多人的旅遊攝影甚至風光攝影的需求。 這種條件下的拍攝的訣竅,是我們要徹底忘掉以前學過的曝光理論。
在前期拍攝的時候,我們控制曝光的主要目的是高光不過曝。在高光比的環境下, 這樣的結果必然是畫面的大部分地方嚴重欠曝,是看起來幾乎全黑的貌似「廢片」的RAW文件。 但相機的高動態範圍和高寬容度使得我們可以輕易地把暗部提亮4-6檔, 恢復現場人眼的觀感,並依然得到非常不錯的畫質。換句話說,前期嚴重欠曝,然後後期利用強大的欠曝寬容度來強拉數檔曝光並不是什麼毫無意義的無聊實驗, 更不是前期錯誤後期彌補。恰恰相反,這是攝影師在充分了解了器材特性後的刻意行為,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掘器材的潛力。這種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將會是(在很多專業攝影師群體裡已經是)主流的拍攝和處理方式之一。
注意,單張拍攝然後強拉暗部的技術不是萬能的。 在少數明暗差別非常大的場景下(風光攝影常見這樣的情況),我們依然需要用曝光合成技術來確保畫質。另外,當後期提亮3-4檔以上時, 不管是什麼相機,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噪點的出現。雖然對大多數用戶來說這些噪點在降噪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對少數需要極高畫質, 尤其是那些需要輸出大幅高精度照片的風光攝影師來說,這樣的噪點依然會是一個問題。 因此對他們來說曝光合成依然應該是一個重要工具。
什麼時候需要用漸變灰濾鏡?我自己是很多年沒用過了,我知道的專業攝影師可以說99%都不用。我能想像到在下面的情況下,漸變灰濾鏡還是有用:
·拍攝視頻的時候,我們也許需要漸變灰。不過我問過一個德國專業攝像師,他說雖然他有時候也用,但當要搖攝的時候並不方便。還是利用攝像機寬容度來解決問題更靈活。
·拍攝延時攝影的時候,用漸變灰濾鏡可以避免每一張照片都需要後期。可是我們說過,漸變灰濾鏡的效果不是最好。雖然給每一張進行曝光合成不現實,但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是應該利用RAW本身的寬容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每一個場景我們只需要調整一張,剩下的同步調整參數就好了。
·最後,如果你追求「JPG直出「,或者喜歡把相機LCD屏幕上的圖片拿起給別人顯擺的話,那麼你需要漸變灰濾鏡。用單張RAW出片或多張包圍曝光技術,我們拍攝的只是半成品,必須處理後才能見人。
一些例子下面這些例子,都是用本課程裡介紹的方法拍攝而成。顯然,用漸變灰濾鏡是不可能拍攝到這些極具表現力的光線和場景的。
對了,下面這張《山水如畫》是在上篇開頭講的桂林拍攝故事的結果。這也是我的書《極致之美》裡的第一張圖「中國陽朔」。佳能5DSR機身,佳能TSE-24mm f/3.5 L鏡頭。十張拼接和曝光合成(總共5組,每組2張手動包圍曝光合成為一張,然後5張拼接成寬幅)。拼接的時候利用移軸鏡頭的技術動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廣角透視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