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按照字面意思還是從故事的內涵來看,《瘋狂動物城》更準確的譯名都應該叫做《動物烏託邦》。當然,這部迪斯尼出品的動畫電影,不會出現那麼生澀甚至有些黑色味道的譯名的,畢竟,人們還是希望它能夠從觀感上帶來更多鮮亮的樂趣。 不誇張地講,這幾乎是近年來最優秀的迪斯尼動畫作品,沒有之一。相比於同檔期競爭的,那部販賣民族主義但又得依靠買票房造假的武打片,這部由一群呆萌小動物作為主角的電影,純粹依靠強大的內容,從默默無聞變得有口皆碑。
所有人都在談論它,就在一夜之間。 畫師們在研究動物角色的毛髮和後期渲染如何讓人望而卻步;技術人員在拆分最後一場演唱會的燈光效果是如何甩國產動畫十八條街;孩子們看著動物的窘態哈哈大笑;成年人卻因為其中用動物特徵隱喻現實社會的巧妙而會心一笑;科普愛好者們在給大家普及這部電影中到底出現了多少種動物,那些不常見的——比如扮演義大利裔黑手黨的小生物到底是個什麼鬼;姑娘們紛紛表示,他們和大白離婚了,現在正在努力嫁給那隻狐狸;到現在,連汙汙的成人向漫畫都已經出現了,狐狸和兔子成為了國民CP,大家研究著他們的後代會長成什麼樣子……
每一種動物隱喻的選擇都恰到好處,無論是它所承載的性格特徵,還是它的外部形象,都經過嚴格地篩選。這使得最終的結果,既符合大眾對於那個動物的認知,有時又會有些故意的顛覆。而那個顛覆的過程,很多時候都是善意的撥亂反正。比如,人們的心中狐狸就是狡猾的,它也正是以騙子的身份登場的,它帶著另一種身材矮小的狐狸騙來一個巨大的冰糕,把它們分解為更多的小冰糕賣給那些衣冠楚楚的小倉鼠們,但最終,他開始不再隱藏內心深處更加善良的那部分自己,擺脫了人們固有的偏見,成為了一名警察。這條線索的內部是一個標準的美國夢的敘述模式。那種故意用壞壞的外表隱藏自己純良內心的角色,在影視作品中隨處可見,比如《行屍走肉》中的弩哥和《瘋狂動物城》裡的狐狸基本上如出一轍,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瘋狂動物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得以越過動物的表象,抵達了人類世界的精神核心。
迪士尼一直都在很努力地創造厲害的女性角色。這次的兔兔警官在形象上有很棒的「反差萌」,智商也不令人堪憂。影片的「大 boss」也是女性,同樣靠反差,而且比起迪士尼的常規反派,手法更高明些。此外,這兩隻動物受不公平待遇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她們的種族而非性別。好像是第一次見到迪士尼動畫裡的女主角被劃傷……本來以為她會和「刀疤「一樣長成很 badass 的臉但並沒有……Judy 入職後,電影很快就讓我們見識了不和諧的「警民關係」。從很萌的小動物嘴裡聽到「拿我們納稅人的錢」這樣的臺詞還蠻讓人吃驚的。電影裡有許多拿迪士尼前作開玩笑的梗。甚至有一整段臺詞都在拿 Frozen 當笑料,自嘲精神可嘉。還有 Alan Tudyk 配音的 Duke Weaselton,大概只有 Frozen 迷才能聽得出來(當然他賣的 DVD 封面也都很妙!)。
竟然毫不避諱地在兒童片裡加入了「毒品」這個元素。有非常直截了當的「致敬」 Breaking Bad 的橋段,實在另類引入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同志角色。警局的胖獵豹 Clawhauser 很明顯;姓氏相同的大羚羊鄰居可能是可能不是(兄弟倆住一小屋確實有點奇怪)。有被片子的「黑色」程度驚訝到。看完電影後最深的感觸是:全片極盡所能告訴人們要「消除成見」(即便很多角色本身都是按「成見」來塑造的)。
好萊塢的左傾是眾所周知的,古有馬龍白蘭度讓個印第安姑娘上臺拒絕領獎,今有黑人抗議演員待遇不公平於是特意請了個黑人在做主持,再看看《黑鷹墜落》、《拆彈部隊》、《撞車》、《聚焦》的全面勝利,就知道政治正確的加持在這塊壟斷全國電影業的土地上是多麼重要。愛國、種族融合、大熔爐,是學院獎每年必須存在的主題,在大選年的一部動畫片裡達到了極致。
中國的觀眾可能不了解政治正確、尤其是種族問題在美國的敏感性,所以看這部電影可能不會太過敏感。但是每個在美國生活的人,都絕對能感到電影中每分每秒都在說教的「不要以外表看人」——「不要歧視黑人」的道理。老虎、雪豹、狼,代表著兇狠、殘暴,是普遍美國白人對黑人的看法;小白鼠的孱弱、被社會漠視,我覺得很可以代表亞裔和其他有色人種受到的刻板印象。問題是,在大自然中,狐狸和兔子確實是不能共存的;老虎和獅子天生就是捕獵者;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如果一隻兔子用影片中Judy警官的善良去靠近狐狸,那麼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Zootopia用動物的世界隱喻了一個人類社會的美好理想,卻沒有想到這個喻體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在《瘋狂動物城》裡,動物們也經歷著最好與最壞的時代。他們的城市已經現代化,他們已脫離野蠻的狀態,沒有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的追逐與殺戮,法院、警局、商店以及五花八門的廣告構成了這個世界,組成了這個時代。但是,這個世界並非十全十美。在充滿文明與秩序的同時,這裡還有欺凌,還有歧視,還有各式各樣的不公正。對了,幸好這裡還有敢於挑戰不公的勇氣。